學達書庫 > 才子佳人 > 九雲記 | 上頁 下頁
第三十五回 楊丞相陳疏乞養 真上人返本還原(2)


  外面齋人到了,辰初發引。魏王斬衰,一身孝服,哭泣極盡孝子之道。靈柩出了門,祭酒、翰林、舍人諸服人,次第隨後。便有一個老太監,帶著三、五個太監,奉天子慰旨,擺立路上。魏王以下諸人下了騎,設香案,頂禮叩頭。太監致慰勸粥畢,太監等覆命。又太子千歲爺,命太監吊慰致祭。

  然後,越王、琅琊王,一是姻親,一是嬌客,因此不以王位自居,如今設了路奠,換了素服,坐著大轎,嗚鑼張傘,到了棚前落轎,手下各官各各兩傍擁待。魏王、翰林諸人,連忙迎上來,以國禮相見。越王、琅琊王俱轎內欠身答禮,並不自大。翰林兄弟在魏王跟前俯首道:「今蒙郡駕下臨,蔭生輩何以克當?」

  越王道:「世交何出此言?」

  遂回頭,令長府官主祭代奠。魏王等一傍還禮,親身來謝。兩王爺十分謙遜。翰林複前來請回輿,越王道:「令尊親已登仙界,而今碌碌塵寰中人,豈可越仙輀而進呢?」

  魏王等見兩王爺執意不從,只得謝恩回來,命手下人掩樂停音,將兩殯過完,方讓越王、琅琊王過去。

  又不滿行了一裡多遠,一路熱鬧非常。剛至城門,又有各親家祭棚接祭,一一的謝過,然後出城,竟奔鐵檻寺大路。走了半日,來到寺前,早又前面法鼓金饒,幢幡寶蓋,寺中眾僧擺列室傍。少時,另演佛事,重設香壇,安靈於內殿偏之室之中。然後一應親友,各自告辭。翰林諸人一一謝了。至午末,方散盡了。所有孝男等,俱應在廟伴宿。做過三日道場。自此,又渭日靷返兩柩,還了咸寧先塋,安葬吉地,豎碑守墳,以了喪事。不必細述。

  光陰倏忽,奄過了三霜。此後,翰林十四兄弟姊妹,連生子女。堯慶、舜慶諸兄弟,連誕重孫、內外孫曾一百十餘人,大半是登科,高官顯秩。魏王年躋六旬,富貴福祿,古往今來,罕無比倫。

  一日,魏王朝覲登殿,天子賜錦墩坐下,優禮恩數,傾動朝廷。天子又賜禦酒三杯,謝恩退朝,俱道聖眷隆盛,因與兩公主、六娘子,攜了兒孫幾個,同意九雲樓,更進杯酌,評古論今。酒至半酣,時值九秋,落木蕭瑟,雁侶叫霜,西風落照,好生悽楚。魏王把杯望遠,忽愀然不樂,噓唏一聲,就命堂下的取來匣中古琴,置諸膝上,手調琴弦,彈起一套古調。這便是孟嘗君泫然淚下、于雍門周躑躅歌之一曲也。聲韻嗚咽,一座慘淡。

  魏王便道:「今我有一個定論,欲與我子孫講講,鹹來聽我。」

  於是眾丫鬟及堂下的,分頭去告翰林諸昆季繡蕙、虞氏眾妯娌,一齊來侍。魏王起身還坐,便說道:「古人說的最好。他道:他行好事,莫問前程。又道:善惡昭彰,如影隨形。無論事之大小,只憑這個『理』字做去,對得天地君親,就可俯仰無愧了。今日大家在此相聚,總是子女孫曾。為我子孫的,不嫌絮煩,我還有幾句話:即如為人在世,那做人的一切,舉止言談,存心處事,其中講究,真無窮盡。若要撮其大略,只有四句,可以做得一生一世良規。這四句就是聖人所說的:非禮忽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人能依了這個處世,也可算得第一等賢人。這是為人存心應該如此,不應妾為的話。至若每日應分當行的事,即如父母尊長跟前,自應和容悅色,侍奉承歡,諸務仰體,曲盡孝道:「古來相傳孝子、孝女甚多,如老萊子斑衣舞彩之歡,子路百里負米之誠,孰不欽仰?又如緹索贖父除刑,木蘭代身戍邊,以孝女著焉。崔澹妻之升堂乳姑,鄭義婦之冒刃救姑,以孝婦名焉。見他們行為如此,其平時家庭盡孝之處,可想而知。所以,至今名垂不朽。至於手足至親跟前,總以和睦為第一。所謂和氣致祥,乖氣致戾。苟起一爭端,即是敗機。如田家一顆紫荊,方才分家,樹就死了。難道那樹曉得人事?因他分家,就要死麼。這不過是那田家一段乖戾之氣,適值發作,恰恰觸在樹上,因此把個好好紫荊花就戾殺,他家其餘房產各物,類如紫荊這樣遭扇戾氣的,想來也就不少。雖說紫荊會死,房產不會死,要知房產分析,或轉屬他姓,也就如死的一樣了。」

  蘭陽接口道:「妾聞得田家那顆紫荊,是他自己要死,以為警戒田家之意。怎麼說是戾死的?」

  魏王道:「這話錯了。自古至今,分家的也不烽,為何可聞別家有甚樹兒警戒了?難道那樹死後曾托夢田家,說他自己要死麼?即使草木有靈,亦決不肯自殘其生,從他人救人。我說那樹當時倒想求活,無如他的地主已將頹敗。古人雲,人傑地靈。人不傑,地安得靈?地不靈,樹又安得而生?總是戾氣先由此樹發作,可為定論。」

  蘭陽複道:「怎麼別人家沒見戾死過樹木?難道別家就無戾氣麼?」

  魏王發歎道:「戾死樹木,也是適逢其會。別家雖無其事,但那戾氣無形無影,先從那件發作頹敗,惟有他家自己曉得,人又何得而知?後來田家因不分家,那顆紫荊又活轉過來,豈不是和氣致祥的明驗麼?剛才說的侍奉承歡,至親和睦,這都是人之根本,第一要緊的。其餘如待奴僕,宜從寬厚。飲食衣飾,俱要節儉。見了人家窮困的,盡力周濟他。見了人家患難的,設法拯救他。如果人能件件依著這樣行去,所謂人事已盡。至如任性妄為,致遭天譴,那是自作薛,不可活,就怨不得人了。」

  英陽道:「剛才說的善惡昭彰,如影隨形,講的正理,金石之教。」

  魏王複道:「還有一說。若謂陰騭文、善惡報應是迂腐之論,那《左傳》說的『吉凶由人』,又道『人棄常則嬌興』,這幾句不是善惡昭彰明證麼?即如《易經》說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書經》說的『作善,降之百殃。』這些話難道不是聖人說的麼?近世所傳聖經,那墳典諸書,久經澌滅無存,惟這《易經》、《書經》最古。要說這個也是迂話,那就難了。我記得《論語》同那《大戴禮》都說,倮蟲三百六十聖人為之長。聖人既是眾人之長,他的話定有識見,自然不錯,眾人自應從他為是。況師曠言:鳳翥鸞舉,百鳥從之。鳳之禽之長,所以眾鳥都去從他。你想,畜類尚且知有尊長,何況於人?又何以人而不知鳥麼?」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