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古典文學 > 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一百五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2)


  卻說董允未及到南鄭,馬岱已斬了魏延,與薑維合兵一處。楊儀具表星夜奏聞後主。後主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如此待之,不失為厚。〕

  楊儀等扶孔明靈柩到成都,後主引文武官僚盡皆掛孝,出城二十裡迎接。後主放聲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無不痛哭,哀聲震地。〔又寫一番哀痛。〕

  後主命扶柩入城,停于丞相府中。其子諸葛瞻守孝居喪。

  後主還朝,楊儀自縛請罪。後主令近臣去其縛曰:「若非卿能依丞相遺教,靈柩何日得歸,魏延如何得滅?大事保全,皆卿之力也。」

  遂加楊儀為中軍師。馬岱有討逆之功,即以魏延之爵爵之。〔此亦處置得停當,想必蔣公琰所教也。〕

  儀呈上孔明遺表。後主覽畢大哭,降旨蔔地安葬。費禕奏曰:「丞相臨終,命葬於定軍山,不用牆垣磚石,亦不用一切祭物。」〔補前回中所未及。〕

  後主從之。擇本年十月吉日,後主自送靈柩至定軍山安葬。〔為後文鐘會惑神伏線。〕

  後主降詔致祭,諡號忠武侯;令建廟于沔陽,四時享祭。後杜工部有詩曰: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前解。詠祠堂,後解詠丞相。至城外然後有丞相祠堂,然至城外而見祠堂,是無心於見祠堂者也。先言祠堂而後至城外,是有心於吊祠堂者也。有一丞相于胸,而至其地尋其廟,則有錦官城外,森森柏樹之中也。三四兩句,是但見祠堂而無丞相也。碧草春色,黃鸝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淒清之極。○黃鳥所以求友,曠百世而相感,君子有尚友古人之思,而無如古人終不可見,如隔葉也。〕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後解。承三四來,丞相不可見於今日矣;然當時若非三顧草廬,丞相並不得見於昔日也。天下妙計,在混一不在偏安也。兩朝既受眷於先,並效忠於後也。雖不能混一天下,成開濟之功,然老臣之計、老臣之心,則如是也。死而後已者,老臣所自失於我者也。捷而後死者,老臣所仰望於天者也。天不可必,老臣之志則可必也。「未」字、「先」字妙絕,一似後曾恢復,而老臣未及身先死者,體其心而為言也。當日有未了之事,今日遂長留一未了之計、未了之心。嗟呼,後世英雄有其計與心,而不獲見諸事者,可勝道哉!在昔日為英雄之計、英雄之心,在今日皆成英雄之淚矣。〕

  又杜工部詩曰: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前解。史遷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狀貌乃如婦人好女」二語,正與此詩起二語意相似。向聞其名,但震其人;今觀其像,又歎其高。「清高」二字,從遺像寫出:入相則紫袍象簡,出將則黃白旄,而今其遺像,羽扇綸巾,一何清高之至也。加一「肅」字,又有氣定神閑、不動聲色之意。三分割據,英才輩出,持籌挾策,比肩皆是。如孔明者,萬古一人。三是泛指眾人,四是獨指諸葛也。「鴻漸於逵,其羽可用為儀」,「鳳翱翔於千仞兮,攬德輝而下之」,羽毛狀其清,雲霄狀其高也。〕
  仲伯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複,志決身殲軍務勞。
  〔後解。萬古罕有其匹矣!古人中可與為伯仲者,庶幾其伊、呂乎?若蕭、曹輩不足數耳。然耕莘釣渭,與伊、呂同其清高;而蕩秦滅楚,不得與蕭、曹同其功烈何耶?此緣漢祚之已改,非軍務之或疏也。運雖移而志則決。「身」即所雲「鞠躬」,「勞」即所雲「盡瘁」,「殲」即所雲「死而後已」,「終難複」即所雲「成敗利鈍,非臣逆睹」也。「終」字妙,包得前後拜表、六出祁山,無數心力在內。前解慕其大名不朽,後解惜其大功不成。慕是十分慕,惜是十分惜。〕

  卻說後主回到成都,忽近臣奏曰:「邊庭報來,東吳令全綜引兵數萬,屯于巴丘界口,未知何意。」

  後主驚曰:「丞相新亡,東吳負盟侵界,如之奈何?」〔不用順接,忽用逆接,鬥筍甚奇。〕

  蔣琬奏曰:「臣敢保王平、張嶷引兵數萬屯于永安,以防不測。陛下再命一人去東吳報喪,以探其動靜。」〔雖無全綜之事,亦當報喪。〕

  後主曰:「須得一舌辯之士為使。」

  一人應聲而出曰:「微臣願往。」

  眾視之,乃南陽安眾人,姓宗,名預,字德豔,官任參軍、右中郎將。後主大喜,即命宗預往東吳報喪,兼探虛實。〔不重在報喪,重在探虛實。〕

  宗預領命,徑到金陵,入見吳主孫權。禮畢,只見左右人皆著素衣。〔不消送帛,先自掛孝。〕

  權作色而言曰:「吳、蜀已為一家,卿主何故而增白帝之守也?」〔責問王平、張嶷守永安之故。〕

  預曰:「臣以為東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勢宜然,俱不足以相問也。」〔預亦善於詞令。〕

  權笑曰:「卿不亞于鄧芝。」〔照應八十六回中事。〕

  乃謂宗預曰:「朕聞諸葛丞相歸天,每日流涕,令官僚盡皆掛孝。〔不是寫孫權,是寫武侯。〕

  朕恐魏人乘喪取蜀,故增巴丘守兵萬人,以為救援,別無他意也。」〔說明全綜守巴丘之故。〕

  預頓首拜謝。權曰:「朕既許以同盟,安有背義之理?」

  預曰:「天子因丞相新亡,特命臣來報喪。」

  權遂取金鈚箭一技,折之設誓曰:「朕若負前盟,子孫絕滅!」〔前者砍案為誓,今者折箭為誓,一為伐魏,一為和蜀。〕

  又命使齎香帛奠儀,入川致祭。〔冥儀四色,奉申奠儀。〕

  宗預拜辭吳主,同吳使還成都,入見後主,奏曰:「吳主因丞相新亡,亦自流涕,令群臣皆掛孝。其益兵巴丘者,恐魏人乘虛而入,別無異心。今折箭為誓,並不背盟。」

  後主大喜,重賞宗預,厚待吳使去訖。〔以下按過東吳,事敘西蜀。〕

  遂依孔明遺言,加蔣琬為丞相、大將軍、錄尚書事;加費褘為尚書令,同理丞相事;加吳懿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姜維為輔漢將軍、平襄侯,總督諸處人馬,同吳懿出屯漢中,以防魏兵。〔防魏重于防吳。〕

  其餘將校,各依舊職。楊儀自以為年宦先于蔣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賞,口出怨言,謂費褘曰:「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將全師投魏,寧當寂寞如此耶!」〔楊儀為人亦與魏延仿佛。〕

  費褘乃將此言具表密奏後主。後主大怒,命將楊儀下獄勘問,欲斬之。蔣琬奏曰:「儀雖有罪,但日前隨丞相多立功勞,未可斬也,當廢為庶人。」

  後主從之,遂貶楊儀赴漢中嘉郡為民。儀羞慚自刎而死。〔楊儀結局卻與彭羕相仿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