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古典文學 > 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臥龍弔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1)


  【天下當治,人才輩出;天下當亂,人才亦輩出。君子觀于生瑜生亮之歎,而竊以為當人才之並生,不獨此二人為然也。其並生而相濟者,如庶之先亮,統之贊亮,維之繼亮,肅、蒙、遜、抗之嗣瑜,嘉、昱、彧、攸之佐操皆是矣;其並生而相難者,如備之遇操,亮之遇懿,維之遇艾皆是矣。天生一非常之人,必更生非常之人以濟之;而天生一非常之才,亦必更生一非常之才以難之。夫既生備,何生操?既生亮,何生懿?既生維,又何生艾哉?

  孔明吊公瑾之曰:「從此天下,更無知音。」

  蓋不獨愛我者為知己,能忌我者亦知己也;不獨欲用我者為知音,欲殺我者亦知音也。不甯唯是,苟能愛我而不能用,用我而用之不盡其才,反不如忌我殺我者之知我耳。

  孔明吊公瑾之後,忽然遇著龐統,與龐統見曹操之後,忽然遇著徐庶,正複相似。前是將徐庶放去,此是將龐統引來。一樣文法,兩樣局面,真敘事妙品。

  元直、德操,並稱伏龍、鳳雛名字,已在三十六回之前,至此已隔二十回矣,而鳳雛方與臥龍會於一處。其先則忽隱忽現,若滅若沒,蹤跡又自不同。始之為周瑜獻連環,極似四皓為子房定太子;繼之見孫權,極似王猛之見桓溫;從之謁玄德,極似鄧禹之謁光武:雖未及孔明,而寫來亦甚出色。龐統走謁荊州,與徐庶之走謁新野,皆不如孔明之高臥南陽,三顧而後出也;徐庶後歸曹操,龐統亦先投孫,又不如孔明之以草廬始,以五丈原終,前後無二也。然龐統有薦書二封,初時並不取出,直待耒陽縣中顯過本事,然後將書呈送,可見有本事人不藉薦書之力。今之求討薦牘專靠吹噓者,恐為龐統所笑矣。

  孫權既失一周瑜,又失一龐統,是再失;玄德既得一孔明,又得一龐統,是兩得也。周瑜不能薦統,而肅乃薦統;周瑜忌孔明之助劉,而魯肅則薦統以助劉。不但龐統所學,與周瑜大不相同;而魯肅所見,亦與周瑜大不相同。

  董承等七人同立義狀,至此已隔三十餘回矣。獨馬騰一人去西涼,杳無動靜,令讀者意甚懸懸。今忽于此回中照應出來,並與赤壁以前龐統教徐庶之語,暗相關合。如此敘事,真有一篇如一句者。不似今人之作稗官,如理詞譜而見雜曲,如觀演戲而點雜劇,逐段皆斷,更不聯絡也。

  事有前文所未識,而觀于後文可以識前文者,如曹操之殺苗澤是也。即其後之殺苗澤,而前之殺秦慶童可知。豈有不赦黃奎之親戚,而獨縱董承之家奴乎?小人不獨不容于君子,而並不見容於小人;不獨以小人謀小人而不容於小人,即以小人助小人而亦不容於小人:讀此可為小人之戒。】

  *==*==*==*==*==*

  卻說周瑜怒氣填胸,墜于馬下,左右急救歸船。軍士傳說:「玄德、孔明在前山頂上飲酒取樂。」〔但自飲酒,更不來把盞。〕

  瑜大怒,咬牙切齒曰:「你道我取不得西川,吾誓取之!」

  正恨間,人報吳侯遣弟孫瑜到。周瑜接入,具言其事。孫瑜曰:「吾奉兄命來助都督。」

  遂令催軍前行。行至巴丘,人報上流有劉封、關平二人領軍截住水路。周瑜愈怒。忽又報孔明遣人送書至。〔催死文書到了。〕

  周瑜拆封視之。書曰:

  漢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致書于東吳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柴桑一別,至今戀戀不忘。聞足下欲取西川,亮竊以為不可。益州民強地險,劉璋雖暗弱,足以自守。今勞師遠征,轉運萬里,欲收全功,雖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後也。〔惡極,妙極。〕

  曹操失利於赤壁,志豈須臾忘報仇哉?今足下興兵遠征,倘操乘虛而至,江南齏粉矣!亮不忍坐視,特此告知。幸垂照鑒。

  周瑜覽畢,長歎一聲,〔忿極而歎,歎甚於忿。〕喚左右取紙筆作書上吳侯。乃聚眾將曰:「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矣。汝等善事吳侯,共成大業。」

  言訖,昏絕。徐徐又醒,仰天長歎曰:「既生瑜,何生亮!」

  連叫數聲而亡。〔周瑜少年,經怒不起,蓋其讀書養氣之學不及孔明耳。〕

  壽三十六歲。後人有詩歎曰:

  赤壁遺雄烈,青年有俊聲。
  弦歌知雅意,杯酒謝良朋。
  曾謁三千斛,常驅十萬兵。
  巴丘終命處,憑弔欲傷情。

  周瑜停喪于巴丘。眾將將所遺書緘,遣人飛報孫權。權聞瑜死,放聲大哭。拆視其書,乃薦魯肅以自代也。書略曰:

  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統禦兵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圖報效。奈死生不測,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軀已殞,遺恨何極!方今曹操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曹操以備為龍,周郎又以備為虎。〕

  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鑒,瑜死不朽矣。

  孫權覽畢,哭曰:「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孤何賴哉?既遺書特薦子敬,孤敢不從之!」即日便命魯肅為都督,總統兵馬;一面教發周瑜靈柩回葬。

  卻說孔明在荊州,夜觀天文,見將星墜地,乃笑曰:「周瑜死矣!」

  至曉,白于玄德。玄德使人探之,果然死了。玄德問孔明曰:「周瑜既死,還當如何?」

  孔明曰:「代瑜領兵者,必魯肅也。〔能料死,又能料生。〕亮觀天象,將星聚於東方。亮當以弔喪為由,往江東走一遭,就尋賢士佐助主公。」〔預為龐統伏線。〕

  玄德曰:「只恐吳中將士加害于先生。」

  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猶不懼;今瑜已死,又何患乎?」〔孔明弔喪,與關公赴會一樣有膽。〕

  乃與趙雲引五百軍,具祭禮,下船赴巴丘弔喪。于路探聽得孫權已令魯肅為都督,周瑜靈柩已回柴桑。孔明徑至柴桑,魯肅以禮迎接。周瑜部將皆欲殺孔明,因見趙雲帶劍相隨,不敢下手。孔明教設祭物於靈前,親自奠酒,跪於地下,讀祭文曰:

  嗚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豈不傷?我心實痛,酹酒一觴;君其有靈,享我烝嘗!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財,讓舍以民。吊君弱冠,萬里鵬摶;定建霸業,割據江南。吊君壯力,遠鎮巴丘;景升懷慮,討逆無憂。吊君豐度,佳配小喬;漢臣之婿,不愧當朝。吊君氣概,諫阻納質;始不垂翅,終能奮翼。吊君鄱陽,蔣幹來說;揮灑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籌略;火攻破敵,挽強為弱。想君當年,雄姿英發。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義之心,英靈之氣。命終三紀,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腸千結。惟我肝膽,悲無斷絕。昊天昏暗,三軍愴然。主為哀泣,友為淚漣。亮也不才,丐計求謀;助吳拒曹,輔漢安劉。掎角之援,首尾相儔。若存若亡,何慮何憂?嗚呼公瑾,生死永別!樸守其貞,冥冥滅滅。魂如有靈,以鑒我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也是實話。〕嗚呼痛哉!伏惟尚饗。

  孔明祭畢,伏地大哭,淚如湧泉,哀慟不已。〔哭其不能助我以攻曹,乃真哭,非假哭也。〕

  眾將相謂曰:「人盡道公瑾與孔明不睦,今觀其祭奠之情,人皆虛言也。」

  魯肅見孔明如此悲切,亦為感傷,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寫魯肅處處是實心人。〕

  後人有詩歎曰:

  臥龍南陽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
  蒼天既已生公瑾,塵世何須出孔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