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古典文學 > 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 | 上頁 下頁 | |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1) | |
|
|
【吾讀此回而歎曹操之義,又未嘗不歎曹操之奸也。其于關公之去,贈金、贈袍,親自送行,而獨吝一紙文憑,不即給與。使關公而死于卞喜之伏兵,或死于王植之縱火,則操必曰:「非我也,守關將吏也。」 己則居愛賢之名,而但責將吏以誤殺之罪,斯其奸不已甚歟!以小人而行君子之事,則雖似君子,而終懷小人之心。今人但見「各為其主」之語;便嘖嘖曹操不置,可謂不知鳥之雌雄矣。 文有伏線之妙。滎陽城中之事,先于東嶺關前伏線,此即伏於一回之內者也。玉泉山頂之事,早于鎮國寺中伏線,此伏於數十回之前者也。其間一傳家信,一敘鄉情,閑閑冷冷,極沒要緊處卻是極要緊處。如此敘事,雖龍門複生,無以過之。 關公斬蔡陽在後回,而此回先有蔡陽欲趕關公一段文字;廖化歸關尚隔十數回,而此回先有廖化救二夫人一段文字:皆所謂隔年下種者也。至於關公,行色匆匆,途中所曆,忽然遇一少年,忽然遇一老人,忽然遇一強盜,忽然遇一和尚:點綴生波,殊不寂寞。天然有此妙事,助成此等妙文。若但過一關殺一將,五處關隘一味殺去,有何意趣? 自二十五回至此,皆為雲長立傳,而玄德、翼德兩邊,未免冷淡。乃于白馬之役,忽有翼德探囊取物一語,文中雖無翼德,而翼德之威靈如見。至於玄德行藏,或在袁紹一邊玫書,或在關公一邊接柬,或在龔都陣上口傳,或在孫乾途中備述:處處提照出來,更不疏漏。真敘事妙品。 關公此行,其難有三。保二嫂車仗而行,必須緩轡相隨,非比獨行可以馳騁,雖有千里馬,無所用之,一難也。自許昌而出,關隘重重,非止一處兩處,可以僥倖而越,二難也。又所投之處乃曹操之仇,守關將士防禦甚嚴,非比別處可以通融,三難也。有此三難,卒能脫然而去,雖邀天幸,實仗神威。總之,志不決,雖易者亦難;志既決,雖難者亦易耳。 五關斬將,非關公之意也,觀其不殺劉延可見矣。延雖不肯借,而不敢拒公,則公竟舍之而不殺。推此而論,使胡班救公之後,王植不追,公亦何必索植而殺之乎。其餘或以力敵,或以計害,皆不得已而殺之耳。故曰非公意也。】 *==*==*==*==*==* 卻說曹操部下諸將中,自張遼而外,只有徐晃與雲長交厚,其餘亦皆敬服。獨蔡陽不服關公,故今日聞其去,欲往追之。操曰:「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當效之。」〔操視諸將中未嘗有此人。〕 遂叱退蔡陽,不令去趕。程昱曰:「丞相待關某甚厚,今彼不辭而去,亂言片楮,冒瀆鈞威,其罪大矣。若縱之使歸袁紹,是與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殺之,以絕後患。」〔又是一個要趕的。〕 操曰:「吾昔已許之,豈可失信!彼各為其主,勿追也。」〔袁紹欲殺玄德,而曹操不追關公。有始有終,是曹操高袁紹一頭地。〕 因謂張遼曰:「雲長封金掛印,財賄不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操所以餌人者,不過財賄、爵祿耳。今二者不足以動關公,操安得不敬。〕想他去此不遠,我一發結識他做個人情。汝可先去請住他,待我與他送行,更以路費征袍贈之,使為後日記念。」〔既不追之,則必餞之,索性加厚一倍。有心人算計,往往如此。〕 張遼領命,單騎先往。曹操自引數十騎隨後而來。卻說雲長所騎赤兔馬,日行千里,本是趕不上;因欲護送車仗,不敢縱馬,按轡徐行。忽聽背後有人大叫:「雲長且慢行!」〔公此時必謂追兵至矣。〕 回頭視之,見張遼拍馬而至。〔尊恙已愈乎?〕 關公教車仗從人,只管望大路緊行,〔為後被劫伏筆。〕自己勒住赤兔馬,按定青龍刀,問曰:「文遠莫非欲追我回乎?」 遼曰:「非也。丞相知兄遠行,欲來相送,特先使我請住台駕,別無他意。」 關公曰:「便是丞相鐵騎來,吾願決一死戰!」〔其言剛甚。〕 遂立馬於橋上望之。見曹操自引數十騎,飛奔前來,背後乃是許褚、徐晃、于禁、李典之輩。操見關公橫刀立馬於橋上,〔此時何不掛回避牌?恐關公此時,反急欲回避矣。〕令諸將勒住馬匹,左右排開。關公見眾人手中皆無軍器,方始放心。操曰:「雲長行何太速?」 關公於馬上欠身答曰:「關某前曾稟過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累次造府,不得參見,故拜書告辭,封金掛印納還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言簡而意盡。〕 操曰:「吾欲取信于天下,安肯有負前言。恐將軍途中乏用,特具路資相送。」 一將便從馬上托過黃金一盤。關公曰:「累蒙恩賜,尚有餘資。留此黃金,以賞將士。」〔其人光明,其言磊落。〕 操曰:「特以少酬大功于萬一,何必推辭?」 關公曰:「區區微勞,何足掛齒。」 操笑曰:「雲長天下義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自歎緣慳分淺,乃愛極慕極之語。〕錦袍一領,略表寸心。」 令一將下馬,雙手捧袍過來。雲長恐有他變,不敢下馬,〔精細。〕用青龍刀尖挑錦袍披於身上,勒馬回頭稱謝曰:「蒙丞相賜袍,異日更得相會。」〔須賈以綈袍而得以不死,則曹操袍可留異日華容道一命矣。〕 遂下橋望北而去。許褚曰:「此人無禮太甚,何不擒之?」 操曰:「彼一人一騎,吾數十余人,安得不疑?〔代為之解。〕吾言既出,不可追也。」〔又自為解。〕 曹操自引眾將回城,于路歎想雲長不已。〔見如此人,安得不惜別?〕 不說曹操自回。且說關公來趕車仗。約行三十裡,卻只不見。〔不知讀者至此,必疑是曹操使人截去矣。〕 雲長心慌,縱馬四下尋之。忽見山頭一人,高叫:「關將軍且住!」〔與張遼背後相呼正複相似,不知者讀自此,又疑是曹操使人來留公矣。〕 雲長舉目視之,只見一少年,黃巾錦衣,持槍跨馬,馬項下懸著首級一顆,引百余步卒,飛奔前來。〔奇。〕 公問曰:「汝何人也?」 少年棄槍下馬,拜伏於地。雲長恐是詐,〔精細。〕勒馬持刀問曰:「壯士願通姓名。」 答曰:「吾本襄陽人,姓廖,名化,字符儉。因世亂流落江湖,聚眾五百餘人,劫掠為生。恰才同伴杜遠下山巡哨,誤將兩夫人劫掠上山。吾問從者,知是大漢劉皇叔夫人,且聞將軍護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來。杜遠出言不遜,被某殺之。今獻頭與將軍請罪。」〔此事只在廖化口中敘出,省筆。〕 關公曰:「二夫人何在?」 化曰:「現在山中。」 關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時,百余人簇擁車仗前來。關公下馬停刀,叉手于車前問候曰:「二嫂受驚否?」 二夫人曰:「若非廖將軍保全,已被杜遠所辱。」〔又在二夫人口中略述一遍。〕 關公問左右曰:「廖化怎生救夫人?」 左右曰:「杜遠劫上山去,就要與廖化各分一人為妻。廖化問起根由,好生拜敬,杜遠不從,已被廖化殺了。」〔又在左右口中詳述一遍。〕 關公聽言,乃拜謝廖化。廖化欲以部下人送關公,關公尋思:「此人終是黃巾餘黨,未可作伴。」乃謝卻之。〔精細。〕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