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詩文評論 > 文心雕龍 | 上頁 下頁
時序第四十五


  【原文】

  時運交移,質文代變①,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德盛化鈞②,野老吐何力之談,郊童含不識之歌③。有虞繼作,政阜民暇④,薰風詩於元後,爛雲歌於列臣⑤。盡其美者,何乃心樂而聲泰也!至大禹敷土⑥,九序詠功,成湯聖敬⑦,猗歟作頌。逮姬文⑧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⑨之化淳,邠風樂而不淫;幽厲昏而板蕩怒,平王微而黍離哀。故知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於上,而波震於下者也。

  【注釋】

  ①質文:質樸和文華,樸實和文采。代:替代。

  ②鈞:同「均」,普及。

  ③「郊童」句:《列子·仲尼篇》載,堯化裝在大路上游訪,聽到兒童唱童謠道:「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含,銜,指經常在口裡唱。

  ④阜:盛。暇:安閒安樂。

  ⑤爛雲:指《尚書大傳》記舜和臣子們唱和的《卿雲歌》。舜首唱的歌辭為「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列臣相和的歌辭為,「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於一人。」

  ⑥大禹:夏禹。敷土:劃分土地,即分為九州。敷,分佈。

  ⑦成湯:殷代第一個帝王,名湯,諡號成。聖敬:《詩經·商頌·長髮》:「湯降不遲,聖敬日躋。」躋,進、升。

  ⑧姬文:周文王姬昌,周代第一個帝王周武王姬發的父親,他為周武王滅紂奠定了基礎。

  ⑨大王: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公劉。

  【譯文】

  隨著時代的交替推移,崇尚文采或者質樸各代不同,古往今來的情理發展,似乎可以談一談吧!從前在唐堯的時代,道德高尚,教化普及,田野的老人吐出了「堯對我們有什麼貢獻」的言談,郊外的兒童口裡唱著「不識不知」的歌謠。虞舜繼承唐堯的事業,政治清明,百姓安閒,元首大舜唱出了《南風歌》,列位臣子相和歌唱起了《卿雲歌》。這些作品為什麼都極其美好?乃是因為大家心裡快樂聲音和暢啊!到了夏禹治理水土有了成就,有九種有益民生的事物發揮作用而被加以歌頌;成湯聖哲英明,尊敬賢德,《商頌·那》篇作出了「美啊」的頌辭。到了周文王姬昌的德政盛行,《周南》的民歌便反映了勤勞而不怨恨的精神;周的太王教化淳厚,《邠風》的民歌便充滿了歡樂而不過分的情調。周幽王、周厲王昏庸無能,所以《詩經·大雅》裡的《板》詩和《蕩》詩便表達了憤怒的感情,周平王東遷後宗室衰微,《王風·黍離》便表現了哀怨的感情。所以我們知道歌謠的文采與情理隨著時世轉變,政治教化像風那樣在上面吹動,歌詩就像水波在下面震盪一樣。

  【原文】

  春秋以後,角①戰英雄,六經泥蟠②,百家飆駭。方是時也,韓魏力政,燕趙任權;五蠹六虱③,嚴于秦令;唯齊楚兩國,頗有文學;齊開莊衢之第④,楚廣蘭台之宮,孟軻賓館,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風,蘭陵鬱其茂俗;鄒子⑤以談天飛譽,騶奭⑥以雕龍馳響;屈平聯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風雲。觀其豔說,則籠罩雅頌⑦,故知煒燁之奇意,出乎縱橫之詭俗也。

  【注釋】

  ①角:較量勝負。

  ②六經:儒家經典《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樂記》、《春秋》。泥蟠:屈伏在泥裡,指埋沒。

  ③五蠹六虱:見《諸子》,喻蠹國害民的官吏。

  ④莊衢之第:齊王重視文化學術,為各家學者「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莊衢,四通八達的大道。第,府第,高房大屋。

  ⑤鄒子:指鄒衍,戰國時期齊國學者,陰陽家。他說的話極為誇大,喜歡推究天地沒有形成以前的情況,當時人叫他「談天衍」。

  ⑥騶奭(shì):戰國時期齊國人。他說話很講究文采,像雕刻龍紋一樣,當時人稱「雕龍奭」。

  ⑦籠罩:超過,罩蓋。雅頌:指《詩經》。

  【譯文】

  春秋以後,七國角逐爭戰競相稱雄,六經被拋棄,諸子百家風起雲湧像狂飆一樣使人吃驚。那個時候,韓國、魏國使用武力征戰,燕國、趙國任用權謀;商鞅、韓非反對儒家,把文學看做「五種蛀蟲」、「六種蝨子」之一的法治主張,命令嚴加禁止;只有在齊楚兩國裡,富有文化學術。齊國在四通八達的大街上開設了府第招待學者,楚國廣建蘭台宮,用來延納文人學士,孟軻作為齊國的貴賓住在客館,荀卿當了蘭陵縣令;所以齊國的稷門之下掀起了清新的學風,楚國的蘭陵地方培養成了美好的風俗,鄒衍因為能談天說地而聲名遠揚,騶奭因為有「雕龍」似的文采馳騁文壇,屈原的作品可與日月爭光,宋玉色彩相交的作品可與風雲輝映。看看他們豔麗的文辭,就要籠罩住《詩經》中的雅頌,所以我們知道文采照耀的詭異文思,是從戰國時詭異風俗中產生出來的。

  【原文】

  爰至有漢①,運接燔書,高祖尚武,戲儒簡學;雖禮律草創,詩書未遑,然大風鴻鵠之歌,亦天縱②之英作也。施及孝惠,迄于文景,經術頗興,而辭人勿用;賈誼抑而鄒枚沉,亦可知已。逮孝武崇儒,潤色鴻業,禮樂爭輝,辭藻競騖③:柏梁展朝宴之詩,金堤制恤民之詠,征枚乘以蒲輪,申主父以鼎食,擢公孫之對策,歎倪寬之擬奏④,買臣負薪而衣錦,相如滌器而被繡;於是史遷壽王之徒,嚴終枚皋之屬⑤,應對固無方,篇章亦不匱,遺風余采,莫與比盛。越昭及宣,實繼武績,馳騁石渠,暇豫⑥文會,集雕篆之軼材,發綺縠之高喻;於是王褒之倫,底祿待詔。自元暨成⑦,降意圖籍,美玉屑之譚,清金馬之路。子雲銳思於千首,子政讎校於六藝⑧,亦已美矣。爰自漢室,迄至成哀,雖世漸百齡,辭人九變⑨,而大抵所歸,祖述楚辭,靈均餘影,於是乎在。

  【注釋】

  ①爰:發語詞。有:語助詞。

  ②天縱:即天使他這樣。

  ③騖:馳。

  ④歎倪寬:倪寬原是張湯門下管牛羊畜牧的,後受漢武帝重用當了御史大夫。最高司法官廷尉張湯有疑難案件上奏,兩次都被漢武帝退回,主管文書的不知怎麼辦。後來倪寬代寫奏書便得到漢武帝的認可。

  ⑤嚴:嚴安,西漢作家。終:終軍,西漢作家。枚皋:西漢辭賦家。

  ⑥暇豫:閒逸。

  ⑦元:漢元帝劉奭,宣帝子。成:漢成帝劉驁,元帝子。

  ⑧子政:劉向的字。讎校:校對各種版本。劉向奉漢成帝之命編訂校對古籍圖書目錄,未完死去,其子劉歆繼父業,編成《七略》,其中有《六藝略》。

  ⑨九變:多種變化。

  【譯文】

  到了漢代,處在秦始皇焚書之後,漢高祖劉邦崇尚武功,戲弄儒生怠慢學者。雖然禮法和律法已經開始創作,但還沒有來得及去整理《詩經》《尚書》這些經典,儘管如此,但漢高祖的《大風歌》和《鴻鵠歌》,也算得上是天才的傑作了。漢高祖的尚武影響到孝惠帝,直到漢文帝、漢景帝時,經學稍稍興起,可是文人還是不受重用,這只要看看賈誼遭到貶抑,鄒陽和枚乘的地位低下不得志,也可以知道了。到了漢武帝尊崇儒家學說,要用文采來粉飾他鴻大的功業,制禮做樂,爭放光輝,文辭與華藻競相紛馳。漢武帝在柏梁臺上與群臣開宴聯句而成《柏梁詩》,在瓠子河堤上作了憂民的《金堤詠》,用安穩的蒲輪車去徵聘枚乘,給主父偃以鼎食高官的待遇,公孫弘的對策好,就擢升為第一加以任用,讚歎倪寬擬寫的奏書非同凡俗,賣柴為生的朱買臣,讓他穿上了官服錦衣,開酒館洗杯碗的司馬相如,讓他披上了皇家繡袍做使節,於是司馬遷、吾丘壽王這些人,嚴安、終軍、枚皋一類人,他們的回應對答確實靈活沒有一定,他們寫的文章也並不匱乏,風流文采遺傳下來,沒有比那時更興盛的了。越過漢昭帝到了漢宣帝的時代,確實繼承了漢武帝的事業,他召集群儒在石渠閣展開對經學的辯論,文士在文會上從容討論,既聚集了創作辭賦的傑出人才,又發出貶低辭賦尊重經書的高論。在這個時候,王褒這些有文才的人,憑著文采等待皇帝的詔令得到高官厚祿。從漢元帝到漢成帝,都很重視收集整理圖書典籍,讚美像珠玉般美好的言辭,為文人們掃清了通向金馬門的道路,因此揚雄在上千首的賦上用盡心思,劉向父子整理校訂了包括《六藝略》的群書目錄《七略》,做得很到家。自從漢家王朝建立以來,到漢成帝、漢哀帝為止,雖然時代經歷了一百餘年,文人寫作的變化很多,然而他們仍然繼承了《楚辭》的傳統,屈原留下的影響,在這些作品裡就可以看到。

  【原文】

  自哀平陵替①,光武中興,深懷圖讖,頗略文華,然杜篤獻誄以免刑,班彪參奏以補令,雖非旁求,亦不遐棄②。及明章疊耀,崇愛儒術,肄禮璧堂③,講文虎觀;孟堅珥筆于國史,賈逵給劄於瑞頌,東平擅其懿文,沛王振其通論,帝則藩儀,輝光相照矣。自和安以下④,迄至順桓,則有班傅三崔,王馬張蔡,磊落鴻儒,才不時乏,而文章之選⑤,存而不論。然中興之後,群才稍改前轍,華實所附,斟酌經辭,蓋曆政講聚,故漸靡⑥儒風者也。降及靈帝,時好辭制,造羲皇之書,開鴻都⑦之賦,而樂松之徒,招集淺陋,故楊賜號為驩兜,蔡邕比之俳優⑧,其餘風遺文,蓋蔑如⑨也。

  【注釋】

  ①平:漢平帝劉衎,哀帝弟。陵替:像丘陵倒塌,指衰敗。

  ②遐棄:遠遠拋棄。

  ③肄(yì):學習。璧堂:指皇宮中的明堂、靈台、辟雍三處宮殿,是漢明帝講習禮儀的地方。

  ④和:漢和帝劉肇。安:漢安帝劉祜。

  ⑤文章之選:指上述作家中優秀作品的選錄。

  ⑥靡:披靡,倒下,指受到影響。

  ⑦鴻都:鴻都門,東漢藏書和講學的地方。

  ⑧俳(pái)優:弄臣。古代士大夫認為俳優是供人玩弄的。

  ⑨蔑如:指不足稱道。蔑,無。

  【譯文】

  自從西漢的哀帝、平帝時漢朝趨向沒落衰微,到光武帝中興,他非常推崇圖籙讖緯之學,而對文辭卻頗為忽略。然而杜篤因獻《大司馬吳漢誄》而讓光武帝免去了他的刑罰;班彪為西河大將軍竇融寫的奏章寫得好,也被增補為徐縣的縣令。雖然不是廣泛的搜求人才,然而也可以看到漢光武帝對文人也並不遠遠的拋棄。到了漢明帝和漢章帝時期,在文章寫作方面可算得是東漢疊璧雙耀的時代,他們都崇尚經學,明帝在大學裡學習了禮儀,章帝在白虎觀裡講論經書。班固帽側插上筆桿,撰寫出漢代的國史;賈逵接到紙劄,寫作了瑞祥的頌文;東平王劉蒼發揮專長,寫下了許多美好的禮文;沛獻王劉輔振揚筆桿,寫出了闡述「五經」的《沛王通論》。皇帝立下準則,藩王做出規範,像光輝般互相輝映。自和帝、安帝以下,到順帝、桓帝為止,在文壇上便有班固、傅毅和崔駰、崔瑗、崔寔、王延壽、馬融、張衡和蔡邕,眾多的大學者時時產生,並不缺乏,對他們的文章作品的選錄,我們暫且不談。然而自從光武帝中興之後,歷代眾多的文人在文章寫作上漸漸改變了從前的道路,在文采和內容的結合中,酌量採用經典中的辭藻,這大概是因為幾代以來都聚集學者儒生講經,所以便逐漸受了儒家風氣影響的緣故。下傳到了漢靈帝,當時的風尚愛好是寫作辭賦,他也親自寫作了《皇羲篇》五十章,開放鴻都門來接待寫作辭賦的文人。後來樂松之徒,招集了些淺俗鄙陋的文人,也在那裡寫辭作賦,所以楊賜把他們稱為害人的驩兜,蔡邕把他們比為小丑。他們餘留下來的習氣和文字,是不值得講的。

  【原文】

  自獻帝播遷①,文學蓬轉,建安之末,區宇方輯。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②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琅:並體貌英逸,故俊才雲蒸。仲宣委質于漢南③,孔璋歸命于河北,偉長從宦於青土,公幹徇質於海隅;德璉綜其斐然④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樂;文蔚休伯之儔,于叔德祖之侶,傲雅觴豆⑤之前,雍容衽席之上,灑筆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談笑。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⑥而多氣也。至明帝纂戎,制詩度曲,征篇章之士,置崇文之觀,何劉群才,迭相⑦照耀。少主相仍,唯高貴英雅,顧盼合章,動言成論。于時正始餘風,篇體⑧輕淡,而嵇阮應繆,並馳文路矣。

  【注釋】

  ①獻帝:漢獻帝劉協,靈帝子。播遷:流離遷徙。董卓逼迫漢獻帝遷都長安,後來曹操誅董卓,又把他遷到許昌。

  ②文帝:魏文帝曹丕,曹操長子。副君:指太子。

  ③仲宣:王粲的字。他本在荊州劉表處避難,曹操下荊州時歸附曹操。委質:托身,古代做官時向君獻進禮物,表示托身。質,形體,身體。漢南:荊州在漢水之南。

  ④德璉:應瑒的字。曹丕《與吳質書》中說:「德璉裴然有述作意,其才學足以著書。」裴然,有文采貌。

  ⑤傲雅:嘯傲風雅,傲有不受拘束意,指吟詩。觴:酒杯。豆:籩豆,祭祀時盛果品的竹器,指食器。

  ⑥梗概:即慷慨。

  ⑦迭相:交相。迭,輪替。

  ⑧體:風格。

  【譯文】

  自從漢獻帝流離遷移,文士也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蕩輾轉四方,到了建安末年,北方地區方才安定。魏武帝曹操以丞相和魏王的崇高地位,一向愛好詩歌辭章;魏文帝曹丕以太子的重要地位,善於寫作精妙的文辭詩賦;陳思王曹植以大家公子的豪華,文采像珠玉般美好。他們都殷勤地接待傑出的文士,所以一時文采極盛。王粲從漢水之南來歸順,陳琳從黃河之北來歸附,徐幹從青州來做官,劉楨從海邊來投奔,應 綜合他辭采華美斐然的文思,阮瑀施展了他風度翩翩的書記才能。還有路粹、繁欽這類文人,邯鄲淳、楊修這些文友,他們都常在酒杯前吟詠詩篇,在座席上從容談藝,揮灑毫筆便寫成了酣暢的歌,調和墨汁便可藉以言談歡笑。觀察那時的文章,一向都喜歡慷慨激昂,實在因為當時長期戰亂,風氣敗壞,人們仇怨,這些作者都感慨深沉,下筆沉重,所以他們的作品便慷慨激昂而又富有氣勢!到了魏明帝繼承祖業,製作詩辭,譜度樂曲;召集會做文章的人士,設置崇文觀作為講學作文的地方,於是何晏、劉劭這一群有才華的文人,文采互相照耀。以後年少的君主相繼即位,其中唯有高貴鄉公曹髦,有才華學問,他顧盼之間就形成文章,一發言就成為議論。在這個時期,受到正始餘風的影響,文體輕浮淡泊,只是嵇康、阮籍、應璩、繆襲這些作家顯得不同,都在文學的大路上奔跑前進了。

  【原文】

  逮晉宣始基,景文克構,並跡沉儒雅,而務深方術。至武帝惟新,承平受命①,而膠序篇章,弗簡皇慮②。降及懷湣,綴旒而已。然晉雖不文,人才實盛:茂先③搖筆而散珠,太沖④動墨而橫錦,嶽湛曜聯璧之華,機雲標二俊之采。應傅三張之徒,孫摯成公之屬,並結藻⑤清英,流韻綺靡⑥。前史以為運涉季世,人未盡才,誠哉斯談,可為歎息!

  【注釋】

  ①受命:受天命,指稱帝。

  ②弗簡皇慮:皇帝沒有心思考慮。簡,考查,關注。

  ③茂先:張華的字,西晉初期作家。

  ④太沖:左思的字。

  ⑤結藻:寫作有文采。

  ⑥靡:細密。

  【譯文】

  到了晉宣帝司馬懿開始打下開國的基礎,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繼承父業;他們在行動上忽略儒學和風雅,致力於鑽研篡奪皇位的陰謀權術。至晉武帝司馬炎建立新王朝,在太平時代稱帝,但是學校和辭章,還沒有引起他的注意。下傳到晉懷帝和晉湣帝,皇帝只成了裝飾品罷了,哪裡談得上提倡文章事業!然而,晉代的皇帝雖然不重視文學事業,但有才華的文人實際上很多;張華搖動筆桿像會落下珍珠,左思揮灑墨汁創作作品就像展開錦繡,潘岳、夏侯湛的文章像雙璧般光彩照耀,陸機、陸雲顯示出兩位才人的文采,應貞、傅玄、張載、張協、張亢之徒,孫楚、摯虞、成公綏之輩,文章辭藻清新英俊,有風韻而華豔細密。以前史學家認為時代進入末世,這些人都沒有發揮才華,確實是這樣啊,這個話很正確,這些人的遭遇真可以使人們歎息!

  【原文】

  元皇中興,披文建學,劉刁①禮吏而寵榮,景純文敏而優擢。逮明帝秉哲,雅好文會,升儲禦極,孳孳講藝,練情於誥策,振采於辭賦;庾以筆才逾親②,溫以文思益厚,揄揚風流,亦彼時之漢武也。及成康促齡,穆哀短祚;簡文③勃興,淵乎清峻,微言精理,函滿玄席;淡思濃采,時灑文囿。至孝武不嗣④,安恭已矣;其文史則有袁殷之曹,孫幹之輩,雖才或淺深,珪璋⑤足用。自中朝貴玄,江左稱盛,因談餘氣,流成文體。是以世極迍邅⑥,而辭意夷泰,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漆園之義疏。故知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原始以要終,雖百世可知也。

  【注釋】

  ①劉:劉隗,東晉文人,受到元帝器重,任命為丞相司直,主管刑法。刁:刁協,東晉文人。

  ②庾:庾亮,東晉作家。他是明帝穆皇后之兄,明帝即位後委任他為中書監,他上書辭讓。逾:愈、益。

  ③簡文:晉簡文帝司馬昱,元帝子,清虛寡欲,善玄言。

  ④孝武:晉孝武帝司馬曜,簡文帝子。不嗣:孝武帝開始東晉皇權就落入劉裕手中,帝王成了傀儡,所以說「不嗣」。嗣,繼承。

  ⑤璋:玉器,比喻人的才德。

  ⑥迍邅(zhān):艱難。

  【譯文】

  晉元帝中興建立了東晉王朝,提倡文章寫作的事業,興建了經學考試的制度。文人劉隗、刁協由於是精通禮法的官吏而受到皇帝的尊敬;郭璞因為文思敏捷而被皇帝從優提拔。到了晉明帝的時候,天資聰明,向來愛好文人學士的會聚,他從立為太子到繼承皇位,都孜孜不懈地講求六經,在寫作誥書、策書上注意研討,在辭賦上發揮文采,庾亮因為有寫作的才華越發得到親近,溫嶠因文思敏捷而越發受厚待。晉明帝這樣對待文才,確實算得上那個時代的漢武帝了。到了孝成帝康帝壽命短促,穆帝哀帝的在位時間也不長。簡文帝時文學事業勃然興起,氣度深沉,風格清俊,微妙的語言,精深的道理,常常充滿了玄學清淡的講席;道家的思想,濃厚的文采,時時流布到文學園地上來。到了孝武帝的時候,政權逐步被劉裕篡奪,沒有人繼承,到安帝和恭帝,東晉就完結了。這段時期文學家兼史學家的有袁宏、殷仲文諸人,孫盛、幹寶等輩,他們的才智雖然有淺有深,但也像寶貴的玉器一樣,足夠朝廷使用了。自從晉朝看重文學清談,到東晉偏安長江以南便更為流行了,這種清談玄學的風氣影響到了文學,便形成了一種新的文風。所以世道雖然極度的艱難,而文辭卻寫得平靜寬緩,詩歌一定以老子莊子的思想作為宗旨和歸宿,辭賦只能是老子莊子著作義理的解釋。所以知道文章的變化受到時代情況的感染,不同文體的興衰和時代的興衰有關,探究它的開始,總歸它的終結,即使是百世的文學流變也是可以推知的。

  【原文】

  自宋武愛文,文帝彬雅,秉文①之德,孝武多才,英采雲構。自明帝以下,文理替矣。爾其縉紳②之林,霞蔚而飆起;王袁聯宗以龍章,顏謝重葉以鳳采,何范張沈之徒,亦不可勝數也。蓋聞之於世,故略舉大較③。暨皇齊馭寶,運集休明:太祖以聖武膺籙,世祖以睿文纂業④,文帝以貳離含章,中宗以上哲興運,並文明自天,緝遐景祚。今⑤聖曆方興,文思光被,海嶽降神,才英秀髮,馭飛龍於天衢,駕騏驥⑥於萬里。經典禮章,跨周轢漢,唐、虞之文,其鼎盛乎!鴻風懿采,短筆敢陳⑦;揚言贊時,請寄明哲。

  【注釋】

  ①文:指文章、文學。

  ②縉紳:士大夫束腰的赤色帶,指士大夫。縉,赤色;紳,束腰帶。

  ③大較:大概。

  ④世祖:齊武帝蕭賾。睿:明智、聰敏。

  ⑤今:指當今皇帝,即寫作《文心雕龍》一書或《時序》時在位的皇帝。

  ⑥騏驥(jì):千里馬。

  ⑦短筆:作者的自謙之詞。敢:豈敢。

  【譯文】

  自從南朝的宋武帝愛好文學,宋文帝也儒雅彬彬倡導文學,宋武帝具有宋文帝的德才,多才多藝,辭采豐富。從宋明帝以下,文辭儒學便衰廢了。在劉宋時代的士大夫中,文士像雲霞般眾多,狂風般突起。王姓、袁姓宗族中接連地出現文才;顏姓、謝姓世家也有好幾代以文采著名;還有何遜、范雲、張邵、沈約等,多得都不可全部列舉。這裡只就在當時著名的,約略說一下大概的情況。

  到大齊建國,國運昌盛:齊太祖以他聖明的武功膺受天命而繼位,齊世祖以他的深通文學繼承了父親的大業,齊文帝以他的明智使文章得以孕育,齊高宗以他上等的智慧使國運因之興盛。他們的文雅明智都是天生的,光照皇位。現在國運正在昌隆,文教遍及各地,四海五嶽都降下了神明,人才突出,像駕馭飛龍在天上飛,駕馳駿馬跑萬里路。現在的經書、典籍、禮樂、文章,可說是跨過了周朝,壓倒了漢代,唐堯虞舜時代的文風,是正在興盛了吧!當今宏偉的文風,美好而豐富的辭采,拙劣之筆豈敢陳述,揚言評贊當代文章的這個任務,請寄託給明智的人來完成吧!

  【原文】

  贊曰:蔚映十代,辭采九變。樞①中所動,環流無倦。質文沿時,崇替在選。終古②雖遠,曠焉如面。

  【注釋】

  ①樞:中心關鍵。

  ②終古:古昔,遠古。

  【譯文】

  總結:

  十個朝代文學蔚然有采,
  文章的發展歷來多變。
  時代就像門樞為中心,
  文學環繞它變化不斷演變。
  文風的質樸和華麗沿時代發展,
  文學的興盛衰亡和時代緊連。
  往古的時代雖然相去久遠,
  通過文章卻清楚得如在眼前。

  【評析】

  《時序》的「時」是時代,「序」是順序。「時序」即時代發展。本篇就從歷代文學創作的發展變化情況,來探討文學與社會現實的密切關係。

  全篇分五部分:一、講先秦時期的文學情況。二、講兩漢時期的文學情況。三、講建安、正始文學情況。四、講晉代文學情況。五、講南朝宋、齊文學情況。

  本篇是一篇文學簡史或文學簡史論,集中討論了各代文學的發展變化和原因。劉勰提出「十代九變」,可以看出他是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文學的;更重要的是在探討各代文學發展變化的原因時提出了精到的見解。首先,他認為文學創作和社會現實之間有複雜的關係,作出了「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的科學論斷。其次,從各代文學的繼承發展中看到了文學一經產生,即有其相對的獨立性,文學自身發展規律對於文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