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詩文評論 > 文心雕龍 | 上頁 下頁 |
征聖第二 |
|
【原文】 夫作者①曰聖,述者②曰明。陶鑄③性情,功在上哲④,夫子⑤文章,可得而聞,則聖人之情,見乎文⑥辭矣。先王聖化⑦,布在方冊⑧;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是以遠稱唐世,則煥乎⑨為盛;近褒周代,則鬱哉⑩可從。此政化貴文之征也。鄭伯入陳,以文辭為功⑾;宋置折俎,以多文舉禮⑿:此事蹟⒀貴文之征也。褒美子產⒁,則雲「言以足志,文以足言⒂」;泛論君子,則雲「情欲信,辭欲巧⒃」:此修身貴文之征也。然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乃含章之玉牒⒄,秉文之金科矣⒅。 【注釋】 ①作者:開始,創作者。 ②述者:繼承闡述者。這兩句本於《禮記·樂記》,「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原意是指能夠制禮作樂的聖人,能夠敘說聖人的製作的賢人。劉勰講文章,要從聖人的創作講起,因此引用了這兩句話。 ③陶鑄:像陶冶工器那樣把人改造成有用的人。陶,製造瓦器;鑄,熔鑄金屬。 ④上哲:指聖人。哲,有智慧的人。 ⑤夫子:老師,指孔子,這是引用孔子學生子貢的話。 ⑥文:唐版本無「文」字。 ⑦聖化:即教化。 ⑧方冊:書籍,古代的著作刻寫在方冊上。方,方牘、木板;冊,簡冊,編連在一起的竹簡。 ⑨煥乎:《論語·泰伯篇》:「煥乎其有文章。」煥,光明,文中指文化。 ⑩鬱哉:《論語·八佾篇》:「鬱鬱乎文哉!吾從周。」郁,富有文采;從周,遵從周代的文化。 ⑾「鄭伯入陳」二句:《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鄭簡公起兵攻入陳國後,派子產去向當時各國的盟主晉國報告。晉國質問鄭國為何要侵略小國,子產回答,陳國此前領了楚國來攻打鄭國,填塞了井,砍伐了樹,對鄭國犯了罪。鄭國向晉國報告了,晉國卻不管,所以只好去討伐。子產所講的理由很充足,因而得到孔子的稱讚。 ⑿「宋置折俎(zǔ)」二句:《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載,宋平公接待晉國的貴賓趙文子,宴會上賓主的發言都非常有文采,得到了孔子的稱讚。折俎,即把牲體骨節切開放在器皿內,這是一種隆重的歡迎禮節。俎是古代祭祀、宴會時陳置牲體的器皿。舉禮,記下這次合理的事。舉,記錄。 ⒀跡:作「績」,績,功。 ⒁子產:鄭國執政者公孫僑的字,春秋時著名的政治家。 ⒂「言以足志」二句: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足,成。 ⒃「情欲信」二句:見《禮記·表記》。情,感情、情志;信,真實可信。 ⒄玉牒:重要文書。 ⒅秉文:掌握文章。金科:重要的條例。猶金科律例,指重要的規律。 【譯文】 所謂「聖」,就是能夠認識自然之道而獨立創作的人;所謂「明」,就是能夠理解聖人的著作而加以闡述其學說的人。用著作來陶冶人的性情,先哲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功勞。孔子的學生子貢說,「孔子的文章是可以看得到的。」就是說這些著作裡,表達了聖人的某些意見或者主張。古代聖王的教訓,在古籍上面記載著;孔夫子的言行,都表現在那些富於教導人的格言裡面。所以,遠古的文章,孔子曾稱讚過唐堯之世,說「多麼興盛煥發啊!」對於近世,他褒揚過周代的文章,說「多麼豐富多彩啊,十分值得效法!」這就是政令教化方面重視文章的例證。春秋時鄭國攻入陳國,在對待晉國的責問中,鄭國的子產因善於言辭而立了功勞。宋國用最隆重的禮儀來接待晉國的趙文子,賓主言辭都很有文采,孔子特使弟子記錄下來。這些都是事業上以文為貴的例證。孔子褒揚讚美子產就說:「不僅能用語言成功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又能用文采成功地將語言修飾得很漂亮」;孔子一般地談到有才德的人就說:「情感應該真實可信,文辭應該巧妙精美。」這些都是個人的學習修養也應重視文采的證明。由此可見,思想要充實而言辭要有文采,感情真誠而文辭巧妙精美,這些就是寫作的基本法則了。 【原文】 夫鑒周日月,妙極機神;文成規矩,思合符契①;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②,或隱義以藏用。故《春秋》一字以褒貶,喪服舉輕以包重③,此簡言以達旨也。《邠詩》聯章以積句,《儒行》縟④說以繁辭,此博文以該情也。書契斷決以象夬,文章昭晰以象離⑤,此明理以立體也。四象精義以曲隱,五例微辭以婉晦,此隱義以藏用也。故知繁略殊形⑥,隱顯異術,抑引隨時,變通適會,征之周孔,則文有師矣。 【注釋】 ①思合符契:思與文完全相合。符,古代作為憑信的東西,契,約券二者相合為憑。符契,指合同、契約。 ②體:主體,重要部分。 ③喪服舉輕以包重:喪服,居喪之服,古代根據孝者和死者親疏的關係的不同而穿輕重不同的喪服,父母及君主死的喪服最重。《禮記·曾子問》中孔子有「緦不祭」的說法。緦,用細麻布製作的一種輕喪服。按規定穿輕喪服的尚且不能參加宗廟祭祀活動,那麼穿重喪服的人更不能參加宗廟祭祀了。古人認為服喪期間不能參加宗廟祭祀這類祭禮活動。 ④《儒行》:指《禮記》中的《儒行》篇。儒行,儒者的行為規範,孔子曾在該篇中指出過十六種儒行規範。縟:繁盛。 ⑤昭晰:明白。離:《易經·離卦》用離來象徵火。 ⑥形:應作「制」,制,體例。 【譯文】 聖人能夠全面地考察自然萬物,並深入探究各種精深奧妙的變化;這樣才能寫成堪稱楷模的文章,其表達的思想內容才會與客觀事物相符。聖人的著作或者用簡練的語言來表達旨意,或者用廣博的文辭來備述情理,或者用明白的道理來建立文章的主體,或者用含蓄的語義來隱藏文章的作用。如像《春秋》就常用極少的字來表示對某人某事的讚揚或批評,《禮記》裡常用輕喪服的禮儀規則來講述重喪服的禮儀規則,這就是用簡練的語言來表達主要思想的例子。又如《豳風·七月》用很多的章句聯章成篇,《禮記·儒行》也用複雜的敘述和豐富的詞句來記載,這就是用較多的文辭來完備地敘述情理的例子。此外,有的文字決斷萬事像《夬卦》那樣果斷乾脆,有的文章說明事理仿效《離卦》那樣的明白清楚,這就是用明白的道理來表述文章要點的例子。《易經》的四種卦象,道理精深,意義迂回隱蔽,《春秋》所運用的五種紀事體例,也是委婉隱晦,意義婉轉,這就是用含蓄的語義來隱藏文章作用的例子。根據上述我們知道,各種文章在表現手法上,有繁縟和簡略,隱晦和明顯的區別,對這些不同體制和不同手法,或者抑制,或者援發,都隨著時機而定;寫作時的千變萬化,既要注意融會貫通聖人寫作的經驗,又要適應具體情況的變化靈活運用。如果我們以周公、孔子的文章作為標準,那寫作上就找到老師了。 【原文】 是以子政論文必征於聖,稚圭勸學必宗於經。《易》稱「辨物正言,斷辭則備」;《書》雲「辭尚體要,弗惟好異」。故知正言所以立辯,體要所以成辭,辭成無好異之尤①,辯立有斷辭之義②。雖精義曲隱,無傷其正言;微辭婉晦,不害其體要。體要與微辭偕通,正言共精義並用;聖人之文章,亦可見也。顏闔以為仲尼飾羽而畫,徒事華辭。雖欲訾聖,弗可得已③。然則聖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天道難聞,猶或鑽仰④;文章可見,胡寧勿思?若征聖立言,則文其庶⑤矣。 【注釋】 ①尤:過失。 ②義:宜,美。與上文「尤」對偶。 ③已:應作「也」。 ④鑽:研究。仰:仰而求之。 ⑤庶:近,差不多。 【譯文】 所以劉向談論文章,一定要以聖人為標準來進行驗證;匡衡上書勸學,一定要以經典為根據。《周易》裡說:「辨別事物並給以恰當的說明,有了明確的辭語就可以充分表達了。」《尚書》說:「文辭應抓住重要的內容,不應一味追求奇異。」因此,正確的說明才能使文章辯理成立,抓住要點才能安排好文章的詞句,如能這樣安排文辭,便避免了愛好奇異的過失;辯理成立就能得到文辭明確的優點。這樣即使精深的義理隱蔽曲折,也不會影響說明的恰當;即使微妙的文辭晦隱委婉,也不會影響到抓住要點。抓住要點與微妙的辭語並不矛盾,正確的說明同精深也可以並存。這些情形,在聖人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顏闔說:「孔子好比在已有自然文采的五彩的羽毛上再加裝飾似的,只是追求華麗的辭藻。」他雖然想以此來指責聖人,但是事實上是做不到的。因為聖人的文章內容雅正而又文辭絢麗,本來就兼有動人的文辭和充實的內容。自然之道那麼難以弄懂,尚且要鑽研;聖人的文章是顯而易見的東西,為什麼不去思索探究呢?如果能根據聖人的著作來進行寫作,那做的文章就接近于成功了。 【原文】 贊曰:妙極生知,睿哲惟宰①。精理為文,秀氣成采。鑒②懸日月,辭富山海。百齡影徂③,千載心在。 【注釋】 ①睿哲:智慧的聖人。睿,智慧;哲,聖哲。宰:主宰,引申為掌握具有。 ②鑒:察看。指觀察事物而形成主張和見解。 ③百齡:百歲,指終生。影徂(cú):形體消逝。徂,往。 【譯文】 總結: 神妙之極啊!聖人, 只有聖人懂得精妙的道理。 精心順從自然之理寫作文章, 靈秀的氣質構成閃耀的文采。 寶鏡高懸好似日月之明, 言辭豐富猶如山海。 百歲聖人雖然如影逝去, 千載之後精神依然存在。 【評析】 「征聖」就是以儒家聖人從事著作的態度為證驗,向這種態度學習。 全篇分三部分:一、學習聖人重視文章的寫作和寫作文章的基本原則的態度。根據聖人對政治教化、事蹟功業、個人修養三個方面的重視,得出「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是寫作的金科玉律。二、學習聖人能夠根據不同情況採用不同方法的通變態度。由於聖人掌握了自然之道,所以能夠對文章的繁、略、隱、顯,根據具體的情況作適當處理。三、學習聖人的華實並重。劉勰認為「銜花佩實」是聖人文章的突出的優點,這也是他論文的一條基本原則。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