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古典文學 > 金聖嘆批評本水滸傳 | 上頁 下頁
第十二回 青面獸北京鬥武 急先鋒東郭爭功(3)


  梁中書起身,走出階前來。從人移轉銀交椅,直到月臺欄幹邊放下。〔如此一段落索文字,偏要寫他兩番,又不重複,又不棘手,真是奇才大筆。〕梁中書坐定,〔第一段。〕左右隻候兩行,〔第二段。〕喚打傘的撐開那把銀葫蘆頂茶褐羅三簷涼傘來蓋定在梁中書背後。〔第三段。○異樣景色,前文所無。〕將臺上傳下將令,〔第四段。〕早把紅旗招動。兩邊金鼓齊鳴,〔第五段。〕發一通擂,〔第六段。〕去那教場中兩陣內各放了個炮。〔第七段。〕炮響處,索超跑馬入陣內,藏在門旗下;楊志也從陣前跑馬入軍中,直到門旗背後,〔第八段。〕將臺上又把黃旗招動,〔第九段。〕又發了一通擂。〔第十段。〕兩軍齊呐一聲喊,〔第十一段。〕教場中誰敢做聲,靜蕩蕩的。〔第十二段。〕再一聲鑼響,扯起淨平白旗,兩下眾官沒一個敢走動胡言說話,靜靜地立著。〔第十三段。〕

  將臺上又把青旗招動。〔第十四段。〕只見第三通戰鼓響處,去那左邊陣內門旗下,看看分開鸞鈴響處,閃出正牌軍索超,直到陣前,〔出索超。〕兜住馬,〔出馬。〕拿軍器在手,〔出兵器。〕果是英雄!但是:〔眾人看出。〕頭戴一頂熟鋼獅子盔,〔黑盔。〕腦袋鬥後來一顆紅纓;〔紅纓。〕身披一副鐵葉攢成鎧甲;〔鐵甲。〕腰系一條金獸面束帶,〔金帶。〕前後兩面青銅護心鏡;〔前後鏡。〕上籠著一領緋紅團花袍,〔紅袍。〕上面垂兩條綠絨縷領帶;〔綠帶。〕下穿一支斜皮氣跨靴;〔斜皮靴。〕左帶一張弓,右懸一壺箭;手裏橫著一柄金蘸斧,〔金蘸斧。〕坐下李都監那匹慣戰能征雪白馬。〔白馬。○好索超。〕

  右邊陣內門旗下,看看分開鸞鈴響處,楊志提手中槍出馬直至陣前,〔楊志槍馬一句出。〕勒住馬,橫著槍在手,〔馬、槍。〕果是勇猛!但是:頭戴一頂鋪霜耀日鑌鐵盔,〔白盔。〕上撒著一把青纓;〔青纓。〕身穿一副鉤嵌梅花榆葉甲,〔銅甲。〕系一條紅絨打就勒甲絛,〔紅絛。〕前後獸面掩心;〔前後獸面。〕上籠著一領白羅生色花袍,〔白袍。〕垂著條紫絨飛帶;〔紫帶。〕腳登一支黃皮襯底靴;〔黃皮靴。〕一張皮靶弓,數根鑿子箭;手中挺著渾鐵點鋼槍,〔渾鐵槍。〕騎的是梁中書那匹火塊赤千里嘶風馬。〔紅馬。○好楊志。〕〔眉批:二將披掛五彩間錯處,俱要記得分明。凡此書有兩人相對處,不寫打扮即已,若寫打扮,皆作者特地將五彩間錯配對而出,不可忽過也。○今快友相聚,賭記水滸,孰不成誦,然終以略涉之故,有負良史苦心,實惟不少。今願與天下快人約,如遇豆棚茗椀,提及水滸之次,便當以楊、索如何結束為題,以差漏一色為罰一籌,則庶乎可以冥謝耐庵也。〕兩邊軍將暗暗地喝采:雖不知武藝如何,先見威風出眾。〔第十五段。〕

  正南上旗牌官拿著銷金「令」字旗,驟馬而來,喝道:「奉相公鈞旨,教你兩個俱各用心。如有虧誤處,定行責罰;若是贏時,多有重賞。」〔第十六段。〕二人得令,縱馬出陣,都到教場中心。兩馬相交,〔兩匹馬。〕二般兵器並舉。〔兩般兵器。〕索超忿怒,輪手中大斧,拍馬來戰楊志;楊志逞威,撚手中神槍來迎索超。兩個在教場中間,將臺前面。二將相交,各賭平生本事。一來一往,一去一回;四條臂膊縱橫,八支馬蹄撩亂。〔第十七段。〕兩個鬥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第十八段,○此處已是五十餘合矣,今欲出力寫二人不相下處,則即雲一千餘合,亦只是四個字,讀去全然無有精采也。此特特以五十餘合句作一番,又遍寫滿教場人好看作一番,又以收軍鑼響不肯住句作一番,於是讀者方覺為時最久,真有戰苦陣雲深之歎也。〕

  月臺上樑中書看得呆了。〔不寫索、楊,卻去寫梁中書,當知非寫梁中書也,正深于寫索超、楊志也。〕兩邊眾軍官看了,喝采不迭。〔不寫索、楊,卻去寫兩邊軍官。〕陣前上軍士們遞相廝覷,道:「我們做了許多年軍,也曾出了幾遭征,何曾見這等一對好漢廝殺!」〔不寫索、楊,卻去寫陣上軍士。〕李成,聞達,在將臺上不住聲叫道:「好鬥!」

  〔不寫索、楊,卻去寫李成,聞達。○要看他凡四段,每段還他一個位置,如梁中書則在月臺上,眾軍官則在月臺上樑中書兩邊,軍士們則在陣面上,李成、聞達則在將臺上。又要看他每一等人,有一等人身分。如梁中書只是呆了,是個文官身分。眾軍官便喝采,是個眾官身分。軍士們便說出許多話,是眾人身分。李成、聞達叫好鬥,是兩個大將身分。真是如花似火之文。○第十九段。〕

  〔眉批:一段寫滿教場眼睛都在兩人身上,卻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滿教場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滿教場人身上,遂使讀者眼睛不覺在兩人身上。真是自有筆墨未有此文也。○此段須知在史公項羽紀諸侯皆從壁上觀一句化出來。〕

  聞達心上只恐兩個內傷了一個,慌忙招呼旗牌官飛來與他分了。將臺上忽的一聲鑼響,〔第二十段。〕楊志和索超鬥到是處,各自要爭功,那裏肯回馬。〔第二十一段。○寫兩人,又帶寫二馬。〕旗牌官飛來叫道:「兩個好漢歇了,相公有令!」〔第二十二段。〕楊志、索超,〔兩個人。〕方才收了手中軍器,〔兩般兵器。〕勒坐下馬,〔兩匹馬。〕各跑回本陣來,〔第二十三段。〕立馬在旗下〔收到兩陣門旗下,妙絕。〕看那梁中書,〔收到梁中書。〕只等將令。〔收完許多紅旗、黃旗、白旗、青旗。〕李成、聞達,下將臺來,直到月臺下,〔精細庠序。〕稟覆梁中書道:「相公,據這兩個武藝一般,皆可重用。」

  梁中書大喜,〔主句。〕傳下將令,喚楊志、索超。旗牌官傳令,喚兩個到廳前,〔梁中書不自喚,精細庠序。○第二十四段。〕都下了馬。〔兩匹馬。〕小校接了二人的軍器。〔兩般兵器。〕兩個都上廳來,〔兩個。○上廳來。〕躬身聽令。〔第二十五段。〕

  梁中書叫取兩錠白銀兩副表裏來賞賜二人;就叫軍政司將兩個都升做管軍提轄使;便叫貼了文案,從今日便參了他兩個。索超、楊志,都拜謝了梁中書,〔謝中書。〕將著賞賜下廳來,〔下廳來。〕解了槍刀弓箭,卸了頭盔衣甲,換了衣裳。索超也自去了披掛,換了錦襖。〔精細庠序。〕都上廳來,〔上廳來。〕再拜謝了眾軍官。〔謝眾軍官。〕梁中書叫索超、楊志,兩個也見了禮,〔兩峰劈插,至此突然併合,妙絕。〕入班做了提轄。眾軍卒打著得勝鼓,把著那金鼓旗先散。〔發放滿教場人,留下梁中書、從軍官、索超、楊志。〕梁中書和大小軍官都在演武廳上筵宴。

  看看紅日西沈,筵席己罷,梁中書上了馬,眾官員都送歸府。馬頭前擺著這兩個新參的提轄,上下肩都騎著馬,頭上都帶著紅花,迎入東郭門來。〔餘勢猶勁。〕兩邊街道,扶老攜幼,都看了歡喜。梁中書在馬上問道:「你那百姓歡喜為何?」

  眾老人都跪了稟道:「老漢等生在北京,長在大名,從不曾見今日這等兩個好漢將軍比試!今日教場中看了這般敵手,如何不歡喜!」

  〔半日敘滿教場喝采,讀者止謂若干軍卒,然已極多矣。忽然于大軍散去之後,梁中書回府之時,有意無意補出一大名城百姓來,遂令讀者陡然回想适才交馬時,人山人海,不是前番讀時氣象也,可謂咄咄怪事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