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古典 > 古文觀止 | 上頁 下頁
吳子使劄來聘


  (節選自《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

  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何賢乎季子?

  讓國也。其讓國奈何?謁也、餘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謁曰:「今若是迮[zé]而與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為君,而致國乎季子。」皆曰:「諾。」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於予身。」故謁也死,餘祭也立;餘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

  季子使而王焉。僚者,長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致而君之爾。闔廬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僚惡得為君乎?」於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季子不受曰:「爾弑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

  賢季子,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為臣,則宜有君者也。劄者何?吾季子之名也。春秋賢者不名,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壹而足也。季子者,所賢也,何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

  【注釋】

  1.這句話是該文引用的《春秋》裡的句子。聘:古代諸侯國之間派使者相問的一種禮節。使者代表國君,他的身份應是卿;「小聘」則派大夫。

  2.無君、無大夫:儒家學者認為吳國屬￿夷狄,不懂君臣之禮,在《春秋》記載時,只稱為「吳」,不記它的國君、大夫的名字。

  3.有君、有大夫:《春秋》經文「吳子使劄來聘」,稱吳國國君為「子」,記載季劄的名字,這都表示尊敬。

  4.賢:認為……是賢人,意動用法。季子:季劄,曾經訪問中原各國,學習禮樂,封於延陵,稱延陵季子。

  5.謁(yè):春秋時吳王壽夢的長子,又名諸樊。壽楚死後即位。死後傳位其弟余祭(zhài)。餘祭:吳王謁的同母弟,在位十七年,死後傳位其弟夷昧。夷昧:吳王餘祭的同母弟,在位四年,死時打算傳位其弟季劄。

  6.同母:謁、餘祭、夷昧、季劄兄弟四人都是吳王壽夢正妻所生。

  7.年少。

  8.迮(zé):一下,倉促。與(yú):交給,給予。

  9.輕死:輕視生命。

  10.祝:祈禱。

  11.苟:假設連詞,如果。有:保存,使....不滅亡。

  12.尚:語氣副詞,表示祈使。悔:災禍。

  13.之:傳給。

  14.使:出使。亡:不在(國內)。

  15.僚:春秋時吳王夷昧之子僚,又名州於(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吳王夷昧死後,立為國君。

  16.長庶:子侄中年紀最大的。

  17.反:通「返」,回來。

  18.君:用為動詞,把……看作國君。

  19.闔(hé)閭(lǘ):春秋時吳王謁之子光,公元前514年至公元前496年在位。

  20.先君:已故的國君,指吳王謁、餘祭、夷昧。

  21.凡:皆,都。

  22.與:通「歟」,語氣助詞。

  23.惡(wū):疑問代詞,怎麼。

  24.專諸:春秋時吳國堂邑(今江蘇六合縣西北)人,一名鱄設諸。他受公子光禮遇,決心為他獻身。他把匕首藏在炙魚腹內端進宴會廳中,乘機刺死吳王僚,他也被打死。

  25.弑:古代指屬臣殺君主、子女殺死父母。

  26.吾兄:指吾兄之子(吳王僚)。

  27.無已:沒有終止。已,停止。

  28.延陵:季劄封邑,在今江蘇武進縣內。

  29.吳國都城。國,國都。

  30.名:用為動詞,稱名。古代人往往名外還有字或號,不稱名,稱字或號表示恭敬。

  31.許:稱讚,贊許。

  32.不一而足:不是只有一種德行就算完美了。與今義不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