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我國詞壇是一個群芳競豔,姹紫嫣紅的百花園。多彩多姿、千嬌百媚的婉約詞,為我國古典詩歌增添了無限光彩,也為我國文學的發展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自唐五代以來,直至近代,婉約詞繼承民歌的優良傳統,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是它具有「可歌性」。婉約詞是一種配樂歌唱的新體詩,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跟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舊唐書·溫庭筠傳》曾記載飛卿「能逐弦歌之音,為側豔之詞」。天才的作家們既有文學素養,又都洞曉音律。每填一闋,往往錘字煉句,審音度曲,把如畫的意境,精煉的語言和美妙的音樂緊密結合起來,既表情達意,又悅耳動聽,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婉約詞便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曲新詞酒一杯」,這些溫柔香豔之曲,懷人贈別之調,又多是歌伎舞女們在花間、樽前,輕歌曼舞中彈唱的。一曲之後,餘音繞梁,沁人心脾。「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便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淺斟低唱。這類「旖旎近情,鋪敘展衍」的新曲,往往使聞者銷魂。婉約詞音節諧婉,「語工而入律」。情調柔美,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唐五代詞早就具有這一特點。歐陽炯在《花間集序》中說:「……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手,拍按香檀。 不無清絕之辭,用助嬌嬈之態」。兩宋時期,婉約詞空前繁榮,風靡全國。柳永的詞,「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之。可見當時傳播之廣。直至近代,婉約詞依然具有「可歌性」。這是它的突出特點。 言情,是婉約詞的傳統題材,也是婉約詞的主要特點。它以情動人,道盡人間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文采燦爛的《花間集》,就是一部言情之作。五代詞人韋壓,善於運用各種抒情手法,成功地抒寫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晏殊的《珠玉詞》,抒情委婉。如明珠美玉,光豔照人。歐陽修是一位領袖儒林、肩負文統道統的中心人物。在他的詩文裡,只能看到他嚴肅的護道面孔,而他的抒情小詞,卻寫得婉媚輕柔,情致纏綿。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工文章,精騎射,而小詞卻委婉傳情,淒惻動人。蓋「情有文不能達,詩不能道者,而獨於長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查禮《銅鼓堂詞話》)。作家們把肺腑中的真情,悲愁與歡愉,通過抒情的婉約詞,曲折細膩地透露出來,贏得古今無數讀者的同情與共鳴。 愛情是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抒寫愛情,反映在封建禮教統治下,人們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時的悲愁與哀怨,也就成為婉約詞的重要內容。它首先表現在對愛情的大膽追求與歌頌。敦煌曲子詞《菩薩蠻》的作者,大膽坦率而又委婉曲折地寫出「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表達了愛情永恆不變的心願。馮延巳的《長命女》,寫夫妻祝酒陳願,地久天長,永不分離。韋莊的《思帝鄉》「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歌頌了天真少女對愛情的熱烈追求。李清照的名作《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是對愛情的表露,抒寫她美滿幸福的愛情生活。 多情的詞人,往往通過抒寫離愁別恨,歌頌愛情的真摯。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 ……」(秦觀《江城子》)離歌一曲,動人心魄。柳永的名作《雨霖鈴》,抒寫了濃烈感人的遊子離情。「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淋漓盡致地描繪出與情人闊別、流落江湖的痛苦心境。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抒寫了他對亡妻「不思量,自難忘」的一片真情。「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晏幾道《鷓鴣天》)寫當日的相親相愛,別後的相思相憶,淒婉哀怨而又嫵媚風流,輕柔自然。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等抒情小詞,雖是兒女私情、離愁別緒,卻寫得清麗婉媚,情深意長。「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闌幹,想君思我錦衾寒……。」(韋莊《浣溪沙》)寫愛情生活的回憶,離別相思的痛苦,洋溢著真情實感。 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婦女特別是那些被壓在社會低層的歌伎們的不幸遭遇和文人失意的痛苦,也常常在婉約詞中如泣如訴地表現出來。柳永仕途坎坷,長期浪跡於下層社會。 他的詞往往以極大的同情,表現歌伎們身受的痛苦和精神面貌,以及與她們的愛戀之情。「恨薄情一去,音書無個」「悔當初不把雕鞍鎖。」「鎮相隨,莫拋躲,彩線慵拈伴伊坐。」 (《定風波》)詞中既寫出歌伎們所遭受的身心折磨,又表現出她們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銷魂。 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 ……」全詞傾訴了「黯然銷魂」的無限傷離之情。顯示了婉約詞「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自然」的藝術效果。 婉約詞也往往抒寫感時傷世之情。作家們把家國之恨、身世之感,或打入豔情,或寓於詠物,表面看似抒寫愛情,描摹物象,實際上卻別有寄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望江南》)、「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相見歡》)、「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李煜在詞中以鮮明的形象,熾烈的感情,借花月春風,抒寫亡國之恨。宋徽宗《燕山亭》,委婉悲痛地寫出了國亡被俘後的無限感慨。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運用比興手法,以「美人香草」喻君子賢人;以男女喻君臣,抒寫家國之事,身心之感,情致纏綿,哀婉含蓄。 詞人們又往往借詠燕、詠柳、詠梅、詠楊花等,寄寓身世之感,抒難於明言之意。如陸游的《詠梅》詞,以梅花自喻,意在言外,引人深思。作家們常以花草、閨房、送春、惜春為題材,表現自己的生活情趣,寄寓他們對美好事物的愛戀以及受到挫折時的悲傷情緒。「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抒寫了惜春傷春之情,懷戀歌姬之感,表現了作者的淡淡哀愁。此詞溫潤秀潔,風流蘊籍,言情閒雅而不輕薄,辭語工麗而不淫豔,最為人們所讚賞。 戰爭破壞了和平安定的生活,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國破家亡之恨,生離死別之情,不斷在婉約詞中反映出來。蔣興祖女的《減字木蘭花》「漸近燕山,回首鄉關歸路難」,將自己被虜離鄉北去的無限痛苦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生動地反映了那個離亂時代的社會生活和人民身受的痛苦。 婉約詞的又一特點是「以美取勝」。它以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觀自然美與生活美,歌頌人物的心靈美。 作家們把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和諧地統一起來,創作出大量具有詩情畫意的絕妙好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李煜《望江南》)、「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李煜《浪淘沙令》)、「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晏幾道《鷓鴣天》)、「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雲,聚散真容易。」 (晏幾道《蝶戀花》)凡此,皆美妙動人,絢麗多彩。往往片時佳景,一語留住;萬端情緒,一語吐出。一首詞,可因一妙句而千古流芳。「紅杏枝頭春意鬧」(《玉樓春》),作者宋祁因而得到「紅杏尚書」的美稱!「雲破月來花弄影」(《天仙于》),作者張先遂有「張三影」之稱;「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賀鑄因而被稱為「賀梅子」。 還有李清照「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聲聲慢》)等等。 愛美是人之天性。美的藝術形式,是溝通人類感情的橋樑。創造美的意境,是婉約詞的基本特徵。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把讀者帶入美的意境。「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創造了淒涼而又幽美的意境。「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黃庭堅《清平樂》),作者通過奇妙的想像,把惜春之情、尋春之意,熔鑄在一起,意境極美。蘇軾的《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全詞繪出暮春景色,在美的意境中,蘊含著傷春情緒。王漁洋在《花草蒙拾》中曾稱讚道:「『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 蘇軾《江城子》「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人物的形象美和生活美,在這美的意境中再現出來,鮮明、真切,如在眼前。「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淒涼意境,令人銷魂、斷腸。作者以美的語言、美的形象以造成意境美,使讀者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納蘭性德懷戀親人、歌詠自然的小令,清新婉麗,格高韻遠,極富情味與美感。他的《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在塞外風光的描繪中,透露出離愁別恨,一片鄉思,於情景交融之中,展現出美的意境。 婉約詞是按照美的法則來反映生活的。作家們用精煉的語言、真摯的感情、美麗動人的藝術形象,反映具有一定典型意義的社會生活,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華彩紛呈,百卉競妍,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為我國人民所喜愛,世代傳誦,歷久不衰。以上僅就婉約詞的特點,略作闡述。 本書從唐五代以至晚清,選取了有代表性的部分優秀作品。共選257家詞人的作品518首。書中有作者簡介、注釋、評解、集評。在編寫過程中,曾參閱了夏承燾、唐圭璋、俞平伯、龍榆生以及薛勵若等先生的有關著述,並得到安徽文藝出版社有關同志的多方面幫助,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水平和資料所限,在選詞、注釋、作者簡介和評解中,肯定有不當或錯誤之處。殷切期望讀者、專家們批評教正。 惠淇源 1987年10月20日于安徽大學 ------------------ 學達書庫(xuoda.com)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