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先秦典籍 > 谷梁傳 > 
谷梁傳簡介


  《谷梁傳》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魯人榖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為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晉人范寧撰《春秋榖梁傳集解》,唐朝楊士勳作《春秋榖梁傳疏》,清朝鐘文烝所撰《榖梁補注》為清代學者注解《榖梁傳》的較好注本。

  《榖梁傳》著重宣揚儒家思想,務禮義教化和宗法情誼,為緩和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穩定封建統治的長遠利益服務,因而也受到統治階級的極大重視。它是我們研究秦漢間及西漢初年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谷梁傳》與《左氏傳》、《公羊傳》一樣,都是為解釋《春秋》而作的。據《漢書·藝文志》,在漢以前,解釋《春秋》的有五家,除《左傳》、《公羊》、《穀粱》外,還有《鄒氏傳》和《夾氏傳》。到漢初,《鄒氏傳》因為沒有人把它傳下來,《夾氏傳》又沒有文字記載,這兩家就失傳了。而《公羊》與《谷梁》則用漢時流行的隸書記錄成書,稱為今文,立於學官,即在中央國立大學設立課程,專門備有博士加以傳授。

  《谷梁傳》在戰國時一直是口耳相傳的。據唐朝人的說法,最初傳授《谷梁傳》的,是一個名叫谷梁俶的人,他一名赤,字元始,說是曾受經于孔子的弟子子夏。但據後人考證,《春秋谷梁傳》中曾引「谷梁子曰」,竟然自己稱引自己;又引「屍子曰」,屍子是戰國中期一位思想家,可見唐人說法不一定可靠。書中還有引用公羊子的話並加以辯駁的情況,因此有人認為它成書要較《公羊傳》為晚。

  同樣解釋《春秋》,《左傳》主要是闡述史事,是一部史書,《谷梁》則與《公羊》體例相同,採取自問自答的方式解說《春秋》的旨意,是闡明儒家思想的一部經書。《公羊》著重闡釋《春秋》的微言大義,強調尊王攘夷、大一統的思想,與現實政治配合較密切;《谷梁》則主要以文義闡發《春秋》經文,較為謹慎,認為應該信以傳信,疑以傳疑,主張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惡。因此宋代的《春秋》學家胡安國曾說:「其事莫備于《左氏》,例莫明於《公羊》,義莫精于《谷梁》。」

  《谷梁傳》與《左傳》、《公羊》一樣,最初與《春秋》也是「別本單行」的。到晉朝范甯作集解,就把經傳合為一書。後來唐朝楊士勳又進一步為之作疏,稱《春秋谷梁傳注疏》,共二十卷。清代也有好幾家為《谷梁傳》作注。較通行的本子是清代中期阮元的《十三經注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