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聲  賦
 
                               歐陽修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钅從][钅從]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餘之歎息。

                  

                   [ 簡 析 ]

  本文假託對話的形式,描摹難以捉摸的秋聲,抒發對人生的感慨。

  按古代的說法,春夏與秋冬,晝與夜,各與陰陽相配,本文寫的是秋夜之聲,秋、夜皆屬陰。陰曆七月,初秋之夜,多西南風,故「聲自西南來」。何以「悚然而聽」呢?「悚然」恐懼貌,寫出了作者對光陰飛逝感到吃驚的心理:「蕭瑟秋風今又是」,人生能有幾度秋?

  秋聲是無形的,怎麼寫呢?作者借助于生動形象的比喻:「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钅從][钅從]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一個「初」字,一個「忽」字,點明了聲音變化的過程。風雨聲、波濤聲、人馬聲,在寧靜的秋夜,是怎樣的震撼人心啊!「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視」字用得好,聲音已聽到了,得去看看是從哪兒發出的,若用「汝出聽之」就不對了。下文通過童子之口點題:「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

聲,聲在樹間。」「明河」就是銀河,它自然使人聯想到七夕,這不就暗點了秋夜嗎?「聲在樹間」透露了吹動枝葉的秋風的消息。這原來是秋聲啊!然而,寫到這裡,還沒有出現一個「秋」字呢。

  童子語畢,作者深有感觸地喊出了秋聲:「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蓋夫秋之為狀也」以下,接「秋」字生髮,以「色」「容」「氣」「意」喚出「聲」字。「陪客」寫盡,「主人」方出:「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為了突出秋風的威力,作者先寫秋天以前春夏二季的美景:「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可是,再繁茂的草木,遇到秋風也要「色變」「葉脫」啊!

  秋風秋聲似已寫盡,作者筆鋒一轉,就自古以來關於「秋」的種種說法,繼續做文章。《周禮》雲,古代掌刑之官為秋官。古時以秋季治兵,故曰「兵象」。五行配四時,秋屬金,故秋風又稱「金風」。仁義禮智與四時配,義配秋,故稱秋氣為「義氣」。「天地之義氣」,典出《禮記》:「天地嚴凝之氣,始于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秋主肅殺,《禮記》雲:「孟秋之月,征不義,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古代,死囚判刑後系獄中,待秋後處決。宮商角 羽五聲,配東西南北中,商配西,十二律配十二月,夷則配七月,故文中曰:「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是聲訓,引出下文「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是義訓,引出下文「物過盛而當殺」。

  歐陽修極力摹寫秋聲,其意在於抒發自己對人生的感慨。「草木無情」,已暗中寫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為動物,惟物之靈」,語出《尚書》:「惟人,萬物之靈。」時刻受到外界事物刺激的人們,比起無情的草木來,不是更容易衰老嗎?有情的人易衰老,更何況有非分之想,企圖去做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情呢?倘要這樣做,那麼朱顏也要變枯,黑髮也要變白。是誰在「戕賊」呢?正是感心勞形的人們自己,何必去怨恨秋聲呢?

  因為是主客問答,所以末尾又提到童子。童子對主人那一套深奧的話語莫名其妙,不感興趣,故「垂頭而睡」,進入夢鄉。這時,「但聞四壁蟲聲唧唧」,蟲聲也是一種秋聲。韓愈《送孟東野序》曰:「以蟲鳴秋。」作者用巧妙的手法,使文章的結尾仍歸到秋聲上,與開頭「有聲自西南來」相呼應。

                           回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