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古典文學 > 老子·道德經 >
七十九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①,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②,而不責③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④。天道無親⑤,常與善人。

  [譯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注釋]

  1、報怨以德:許多學者都以為此句原在六十三章內,但據上下文意應在本章內。

  2、契:契約。

  3、責:索取所欠。

  4、司徹:掌管稅收的官職。

  5、無親:沒有偏親偏愛。

  [引語]

  本章繼續討論「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道理,提示為政者不可蓄怨於民,警告統治者不要激化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因為積怨太深,就難以和解,用稅賦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會構怨於民。所以,為政者應該像有道的聖人那樣,行「無為」之治,以「德」化民,給予而不索取,不擾害百姓。這就是「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評析]

  本章有「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一句,希望人們做有德行善之人,才可能得天道的庇護。因為「無道無親」,對萬事萬物都非常公正,並非對哪一物有特別的感情,有德行善之人,他所以得到「天」的幫助,是因為他順應自然規律的結果,是他自身努力的結果。這是向那些剝削者進行勸說,勸他們積德行善不要擾害百姓,否則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他在本章裡特別強調這一點,他說用「德」和解重大的怨仇,這肯定還留下殘餘的怨恨,最好的辦法,就是要與人結下怨仇,即要求統治者實行清靜無為之政,輔助百姓而不干涉他們;給與百姓而不向他們索取;這樣就不會積蓄怨仇,這便是治國行政的上策。否則,肆意盤剝、搜刮,隨意施用嚴刑峻法約束、限制人民,那就會與民結怨,這便是治國行政的下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