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當代名家 > 張賢亮作品集 | 上頁 下頁
張賢亮簡介


  張賢亮(1936-2014),國家一級作家、收藏家、書法家、企業家。

  張賢亮祖籍江蘇盱眙,1936年12月生於南京。早在50年代初讀中學時即開始文學創作,1955年從北京移民來寧夏,先當農民後任教員。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因發表詩歌《大風歌》被劃為「右派分子」,押送農場「勞動改造」 長達22年。

  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反恢復名譽,重新執筆後創作小說、散文、評論、電影劇本,成為中國當代重要作家之一,曾擔任寧夏文聯主席。

  代表作:《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張賢亮作品譯成3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發行。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美國《紐約時報·書評》、《時代週刊》、《遠東經濟評論》、英國《衛報》、新加坡《海峽時報》、日本《產經新聞》、德國電視臺、瑞典電視臺等世界著名新聞媒體都對他十分關注,國內中央電視臺及各省市電視臺都對他做了大量報道。

  1992年12月在鄧小平「南方講話」後創辦寧夏華夏西部影視城公司,擔任董事長。如今公司所屬的鎮北堡西部影城已迅速發展成為中國西部最著名的影視城,是寧夏集觀光、娛樂、休閒、餐飲、購物、體驗於一體的重要旅遊景區和中國西部題材、古代題材的電影電視最佳外景拍攝基地,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被國務院和文化部評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保護性開發綜合實驗基地」;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A級旅遊景區,同時獲得三項殊榮的旅遊景區全國獨此一家,被寧夏回漢鄉親譽為「寧夏之寶,中國一絕」。連續多年獲得寧夏旅遊局及銀川市旅遊局授予的「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鎮北堡西部影城2004年9月18日成功接待了中國電影金雞百花獎頒獎儀式,2005年8月又成功接待了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第八次主席團會議,中國作協全體主席團成員對鎮北堡西部影城的景觀建設一致給予好評。

  2014年9月27日,張賢亮先生因重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8歲。

  作為一個作家,通過創辦經營鎮北堡西部影城,張賢亮積累了市場經濟的經驗,總結出「文化是第二生產力」的論斷,以鎮北堡西部影城的成功,證明了文化在科學技術之後也是產生高附加值的重要手段,為我國加強文化產業建設和西部大開發提供了另一類範例。在北大國際MBA論壇上,張賢亮應邀發表《西部企業管理秘笈》的講演,介紹了在經濟相對落後的中國西部地區,勞動者素質偏低的投資環境中如何管理企業的經驗。1997年張賢亮發表了20萬字的長篇文學性政論散文《小說中國》,闡述了公有制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路:「勞者有其資」,「為資本主義平反」和私有財產社會化的論點,首次大膽地提出「私有制萬歲」,在讀者中產生廣泛影響,為我國承認私有財產的合法性,在憲法中明確規定私有財產受到法律保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張賢亮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寧夏文聯名譽主席兼寧夏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委員;曾連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寧夏回族自治區有「特殊貢獻的知識分子」稱號、個人曾獲得銀川市「創建優秀旅遊城市有突出貢獻的個人」榮譽獎、被中國文化部評為「中國文化產業十大傑出人物」之一及獲得「希望工程特殊貢獻獎」、2008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慈善人物」和「中國十大收藏家」「中國十大才智人物」「影響寧夏50年人物」,2010年被評為「寧夏慈善大使」。

  自2010年初開始,張賢亮先生以個人名義每年捐贈150至180萬元對寧夏貧困的患者實施「救生行動」。近年來,救助患者達到百余人次,他關愛弱勢群體的行動在社會中起到了巨大的反響。

  *****

  張賢亮江蘇盱貽人。1936年生於南京,在家庭影響下,從小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薰陶。

  童年是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度過的,他的父親畢業于哈佛商學院,9.18事變後回國,先後結交過張學良、戴笠等人,1949年,張賢亮的父親作為舊官僚被關押,於是,被認為出生於反動家庭的張賢亮,註定要歷經一番磨難。1954年不到18歲的張賢亮就這樣告別了自己的學生時代。

  後來張賢亮的父親在監獄中死去,18歲的張賢亮就擔起了家庭的重擔,19歲的張賢亮帶著母親和妹妹,離開北京,到寧夏這塊至今也不富裕的土地上,他們在賀蘭山下安了家。

  張賢亮在50年代初讀中學時,開始廣泛接觸俄羅斯文學和法國文學作品。1955年中學畢業後,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張賢亮就被調往寧夏銀川幹部文化學校擔任文化教員。他開始嘗試文學創作,曾經寫作並公開發表了60餘首詩歌。象《夜歌》《黎明時的歌》等都是在這個時間發表的,1957年的張賢亮在西北,甚至在全國的詩壇都頗有知名度。1957年7月,張賢亮新創作了一首搏動著青春豪情的《大風歌》,在當時很有影響的文學月刊《延河》登載,引起了轟動。但是,就是因為這首《大風歌》,張賢亮遭到了猛烈的批判。

  1957年9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署名《斥大風歌》的文章,一位著名詩人義正辭嚴的抨擊了《大風歌》中被認為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言論和思想,於是,《大風歌》成了右派言論的代表作品,作者張賢亮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被關進銀川市附近的勞改農場,過起了與世隔絕的囚犯生活。

  1960年的一天,張賢亮逃離了被關押了三年的勞改農場。但是,很快就被抓了回去過著遙遙無期的改造生活。張賢亮右派生涯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勞改和勞教中度過的,在這期間,以「書寫反動筆記和知情不報」的罪名被判三年管制;在「社教運動」中再次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判三年勞教;「文化大革命」中,升級為「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被群眾專政;1970年,又被投進農墾兵團監獄……運動一來就抓去勞改,勞改幾年又被轉移到另一個農場就業勞教,境遇非常慘烈。這種抓了放,放了抓的狀態一直持續到文革後期直到1979年9月張賢亮被徹底平反。

  告別了長達22年之久的右派生活,這時的張賢亮已從一個血氣方剛的少年成了一位四十三歲的中年人。

  1980年張賢亮調至寧夏《朔方》文學雜誌社,擔任編輯,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81年開始專業文學創作。

  1980年,1983年,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肖爾布拉克》獲得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之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更是讓張賢亮名聲大振。

  他擔任了寧夏作家協會主席、文聯主席,完成了400多萬字的作品。

  而後張賢亮又迷戀上書法,成了書法家,他執著于書法藝術,並且字寫得酣暢淋漓、起落有致,頗有文學大家的氣魄。

  張賢亮嗜煙如命。在他的身上,活潑、開朗是主流,但一半是苦難。所不同的是,張賢亮把苦難咀嚼成大段大段的抒情文字。重新執筆後的張賢亮成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新時期」以來,中國當代的重要作家之一。

  1992年,張賢亮又一次做出了出人意料的舉動,他下海棄文從商。寧夏有自己得天獨厚的資源。寧夏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歷史。面對寧夏的荒涼、沉寂,面對巍峨無語的賀蘭山,鎮北堡是明清時代的邊防城堡,張賢亮從這片荒涼中看到了商機,1993年張賢亮當起了華夏西部影視城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建立了鎮北堡西部影城,在影視圈內頗有影響。

  有人說張賢亮是一位敢於「出賣荒涼」的男人。張賢亮就寫過一篇名叫《出賣荒涼》的文章。

  張賢亮所出賣的「荒涼」,就是現在被稱為「西部影城,中國一絕」的「華夏西部影視城——鎮北堡電影基地」。

  80年代以來,這塊廢墟悄然成了中國影視界明星們騰飛前的跑道。曾在這裡拍攝過外景的《牧馬人》、《紅高梁》、《黃河謠》、《五魁》、《一個和八個》、《老人與狗》、《冥王星行動》、《新方世玉》、《西域響馬》、《我們是世界》等電影轟動海內外影壇;這裡接待過影視界的諸多「大腕」:張世(臺灣)、朱磁寒(臺灣)、淩峰(臺灣)、林青霞(臺灣)謝晉、謝添、黃建新、斯琴高娃、王馥荔、張藝謀、陳凱歌、騰文驥、鞏俐、姜文、叢珊、朱時茂等「把哪個名字撿出來都燙手」(《出賣》)的影視界的藝術家。如今,這片荒漠經過張賢亮獨具匠心的再創作,不僅成為張賢亮「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事」(《出賣荒涼》),也成為塞上一處西部片的最佳外景地。

  作為文化人「下海」的主要代表人物,創辦華西部影視城有限公司。如今華夏西部影視城公司下屬的鎮北堡西部影城已成為寧夏重要的人文景觀和旅遊景點,被譽為「中國一絕」。

  張賢亮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寧夏分會主席等職,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中國文聯委員,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張賢亮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靈與肉》、《邢老漢和狗的故事》、《肖爾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說《河的子孫》、《龍種》、《士牢情話》、《無法蘇醒》、《早安朋友》、《浪漫的黑炮》《綠化樹》等;長篇小說《男人的風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習慣死亡》、《我的菩提樹》以及長篇文學性政論隨筆《小說中國》。散文集有《飛越歐羅巴》、《邊緣小品》、《小說編餘》、《追求智慧》等。

  曾三次獲得國家級小說獎,多次獲得全國性文學刊物獎;獲國家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有特殊貢獻的知識分子」的稱號。其中《靈與肉》、《肖爾布拉克》分別獲1980年及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綠化樹》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有九部小說被搬上銀幕,作品翻譯成27種文字在世界各國發行,有較廣泛的國際影響。

  張賢亮小說被搬上電影電視的有《靈與肉》、(牧馬人)、《龍種》、《浪漫的黑炮》(黑炮事件)、《男人的風格》、《老人與狗》、《肖爾布拉克》、《河的子孫》、《臨街的窗》以及《我們的世界》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