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趙玫 > 分享女兒,分享愛 | 上頁 下頁


  在美國長大

  16歲是一個需要繼續長大的年齡。

  然而女兒的成長就突然被異域的留學生活所替代了。而在美國留學,又給予了她新的成長。對我們來說,那是種獨立的成長。說心裡話,我對女兒的獨立生活沒有把握。因為在她16歲以前,幾乎沒有離開過家,而且她的生活也一直是由我們管理的。因此我不知道她是不是能夠管理自己,對她能否在美國長大也就更沒有信心了,但是我卻不能幫助她。

  記得9月的一天,她寫來信,說,媽媽,上個週末我們去了波士頓,走進一家書店,猜我買了什麼?———英文版的《二十二條軍規》,還有福克納的《THE SOUND AND THE FURY》,中文的翻譯可能是《喧嘩與騷動》。我在看到那本書的前兩句「透過柵欄,穿過攀繞的花枝的空當,我看見他們在打球……」時,就愛上了那本書。我本來想買《去吧,摩西》(她出國前曾讀過陶潔老師翻譯的《去吧,摩西》,她特別喜歡,並總是不停地和我探討摩西),但是那本書的英文對我來說還是太難了。另外我還買了一本莫奈的掛曆,類似你從美國帶回的那本貓王的掛曆,只不過莫奈的掛曆中都是他的畫。

  她還告訴我她每天的生活很忙。她要每天早上6點40分起床,然後或者南希或者John開車送她上學。她每天會帶John為她做的火雞三明治,因為John的飯要比學校的飯好吃得多。另外每天下午2點放學後,她還要參加學校的曲棍球運動,學校的曲棍球隊還時常要出去比賽,所以要到晚上六七點鐘才能回家。回家後就又要吃飯又要做功課,所以每天怎麼也要十一二點鐘才能睡覺。所以她說她真的很忙,一點多餘的時間也沒有,甚至連洗衣服的時間也沒有。

  那麼你的髒衣服怎麼辦?我一下子著急起來。

  南希或是John洗唄。

  這個小孩怎麼能這樣呢?記得她出國前,我還專門叮囑了她洗衣服的事。因為在家裡時,她從沒有自己洗過衣服,所以我反復教給她該怎樣為自己洗衣服,又提醒她首先要學會使用家中的洗衣機,因為不同品牌的洗衣機操作起來也是不同的。不知道女兒是不是記住了我的話,但總之獨自生活肯定會改變她過去那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以女兒對她學習方面的適應和管理,我想她一定也能夠照顧並管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了,包括自己洗衣服。想不到來到美國,她竟然又掉進了一個溫柔的陷阱中。南希和John是那麼寵愛她,以至於讓她放棄了這個本來能讓自己儘快長大的機會。結果等到一年後女兒回國,在洗衣服這一點上她竟然一點長進也沒有。真是讓我很遺憾。顯然是我們大家對她的愛,拖延了她管理自己的進程。

  然後若若說了她的學習。她說要學的課程其實還是挺難的。但是她會努力的。我說還是要努力學習,她立刻不高興了,她反對我說她在美國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於是我只好又說她當然應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玩兒上。我這樣說過之後她才又笑了。

  是的我知道若若已經很努力了,而且她本來就是個知道努力的孩子,我幹嗎還要督促她呢?

  女兒正在積極地融入到美國的生活中,而且她已經做得非常好了,她正在成為她的新生活的主宰。其實我是欣賞她這種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的,儘管我時常會在心裡抱怨她為什麼總是不給我們寫信。她有她的生活。她要生活得好就必得全身心地給予生活,那樣生活才能接納她。而她只有成為了新生活的一部分,她才能生活愉快。我理解在新的生活和人群中成長的女兒為什麼會那麼忙。我知道她要應付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而只有什麼時候她完全應付自如了,她才算真正融入了她的新生活。而融入一種陌生的環境又是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的,她要和親人親近朋友友好,我們總不能讓她終日躲在自己的房間裡只忙於給我們寫信吧。她要適應的是美國生活,而不是糾纏在親人之間的兒女情長中。這時候用感情困擾她當然是不合時宜的。我知道此時此刻對女兒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

  於是我說,你不用給我們寫信,真的不用,我也會向你的朋友們解釋的。不要為家裡的事情分心,我們都特別好,也不像開始時那麼想你了。再說我每週會給你打電話,能聽到你的聲音,知道你生活得很好很快活,知道南希、John和你的朋友們都很愛你,就足夠了。媽媽也就放心了。我說我只希望你能在美國快快長大。

  就這樣,想她。充滿了矛盾的。每天打開電腦,都希望能讀到她的信,但又怕寫信會耽誤了她那麼緊張的時間。我想這就是一個母親的愛。後來沒有多久我就讓自己懂得了一個母親真正的愛應當是怎樣的,那就是只以女兒的「好」為前提。愛她並不意味著每天守著她,無條件地伺候她。不,不是這樣的。那麼,愛是什麼?那就是女兒能好。只要她好。

  瑞貝卡的鋼琴

  北京。4月。最美的季節。我們坐在長城飯店的大廳裡。等著傑瑞和瑞貝卡。

  那天很冷。4月中少有的寒冷。漫漫風沙侵襲著北京的燦爛。傑瑞和瑞貝卡在那個有點寒冷的早晨去了長城。儘管黃沙漫漫,但他們還是驚歎地說,長城太美了!長城太偉大了!

  傑瑞和瑞貝卡是女兒美國的朋友。因為他們首先是南希和John的朋友。傑瑞是父親,瑞貝卡是傑瑞的小女兒。瑞貝卡就是為了她的父親,才策劃了這次隨那艘巨大的英國遊輪旅遊東南亞並到中國來的。他們在北京只能停留短暫的兩天。他們從美國出發前就給若若發來了電子郵件。John還特地接通了若若和傑瑞的電話,約定了我們在北京見面的時間。若若很高興。因為傑瑞和瑞貝卡要來。因為她愛傑瑞和瑞貝卡,愛他們的那個美好的家庭。因為在美國的一年中,他們曾給與了女兒最慷慨的饋贈———那架瑞貝卡的鋼琴。

  女兒從5歲起就開始學鋼琴。那是因為我在她5歲的時候就為她買回了那架鋼琴。從此鋼琴就成為了女兒生命中的一部分。從此冬去春來,四季流傳,鋼琴從沒有離開過她的生活。現在她的鋼琴依然擺放在家中的廳裡,陪著女兒長大。女兒是那麼愛她的鋼琴,以至於當我們說起想為她換一架大一點的鋼琴,她都會流著眼淚拒絕,說不。那是她的琴。只屬￿她。她太喜歡她的這架鋼琴了,她表示永遠不會離開它。但是,離別還是到來了,因為她要去美國,整整一年,她當然帶不走她的琴。

  這就成為了女兒到美國去的唯一的缺憾,因為在南希和John的家中沒有琴。而此前若若在國內從來沒有停止過她的鋼琴課,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每天的練琴。後來我們就只能寄希望於諾維爾中學的琴房,願望著女兒能夠在學校的琴房中堅持練琴。為此我甚至為若若帶去了好幾大本鋼琴的曲譜,我希望,在美國,鋼琴依然是女兒生活中的一部分,能帶給她每一天的歡樂、陽光和好心情。當然我們也想到了在學校中練琴的可能性也許是沒有的,這就是女兒為什麼在選擇諾維爾高中的課程時,選擇了樂隊。她希望在樂隊每天的排練中,能親近音樂,能堅守她生命中關於音樂的那寶貴的一部分。

  這樣女兒來到了美國。帶著她心裡的那流轉的旋律。南希和John感覺到了這一點,感覺到了在女兒的生活中沒有了鋼琴就不再是完整的。他們感覺到了是因為他們是那麼愛女兒。全世界不是每一個AFS家庭都能感覺到這一點的,也不是每一個AFS家長都能夠想方設法不遺餘力為那個AFS學生補上這缺憾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