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張揚 > 第二次握手 | 上頁 下頁
一二〇


  對日本的研究使我得知,天皇是大和民族的「天照大神」。在天皇政體長期的薰染、毒害下,在「天照大神」腳下,整個大和民族都成了卑賤猥瑣的奴才,乃至被槍斃、斬首或以蹈海、剖腹等方式自殺之時都要先行面朝皇宮方向下跪山呼萬歲——這比起西方「人生來平等」的觀念來,真有霄壤之別!天皇不像英國國王那樣只是憲法上和名義上的君主,而是真正的國家元首和握有最高權力的三軍統帥,有權任免首輔、大臣和三軍將領。將軍們越過政府直接向天皇本人負責。近代史上的任何大事都是天皇親自決定的。一八九四年睦仁下令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一九三一年,裕仁詔令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亊變」;一九三七年,裕仁下令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一九三八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裕仁詔令「視所有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中國男子為我們的敵人」,這成了大批中國平民被殺害的根源。戰爭中被日軍俘虜的中國軍隊不下數十萬人,但戰爭結束時只發現五十六名中國戰俘,其餘全部被殺害!

  《波茨坦公告》是讓日本避免原子彈轟炸的最後機會。裕仁是怎樣對待這個機會的?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八日,他指使首相鈴木出面叫嚷,對《公告》「完全不予理睬」,要「堅決把戰爭進行到勝利」;隨後指使陸相阿南發表《告全軍將士書》,叫嚷「毅然保衛神州,將聖戰進行到底」,聲稱「啖草茹泥,匍匍山野」也要「堅決戰鬥」——不是任何別人,正是裕仁應該對日本死於原子彈轟炸的十幾萬亡靈負一切責任。

  在天皇政體的長期薰染、毒害下,日本民族變得特別殘忍,獸性十足。美軍解放菲律賓時,日軍瘋狂屠殺當地平民達十萬人,企圖讓美國人回來後「找不到一個活人」!日軍強迫平民和戰俘修築桂河鐵路,二十七萬平民被折磨致死八萬七千五百人,六萬一千盟軍戰俘被折磨致死一萬二千五百六十八人,死亡率分別超過百分之三十二和百分之二十——而同為法西斯的德國和意大利,在這方面卻表現出明顯的不同:二戰中被德、意軍俘虜的二十三萬五千四百七十三名英美官兵死去九千三百四十八人,占百分之四;而被日軍俘虜的十三萬二千一百三十四名英美官兵則死去三萬五千七百五十六人,占百分之二十七!還有,德意法西斯奉行某種清教徒精神,其軍隊很少有性暴力;而日本軍人則完全相反,無論在其本國還是異國的婦女面前都活像一群豬狗!裕仁的投降不是為了悔罪。他說了,是「為國家前途」,為「求將來復興」——說白了,是為了有朝一日死灰復燃。不讓日本人有揚幡招魂的「信物」,首先就應該徹底剷除裕仁和天皇政體這樣的「信物」。像佩裡無數次說過的那樣,應該把他們一齊吊上絞架,「滅屍揚灰」!

  可事實是杜魯門和麥克阿瑟讓這樣一個頭號戰犯逃脫審判,免受任何追究,還讓他繼續當天皇,利用他繼續統治日本,利用天皇政體繼續薰染、毒害日本民族,讓日本成為美國在遠東對付蘇聯的橋頭堡。

  昨天我到機場送奧姆,碰見了剛下飛機的佩裡,與他同車回阿拉摩斯。我在車上談起此事。我問他應該怎樣解釋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他苦笑著聳聳肩,搖搖頭,連聲說這是政治家的事,他毫無辦法,他身為軍人只有服從的天職。我跟他激烈爭論。我問:你當初的信誓旦旦和氣壯如牛都到哪裡去了?據稱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每個公民都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政治意見,你這位「曼哈頓重臣」就更可以自由表達意見。你為什麼不直接對總統和國會表達意見和施加影響呢?

  佩裡被逼急了,瞪著我大聲說:「中國人那句俗話說得好: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真理、法律和事實永遠掌握在勝利者手中。這是鐵的法則。美國人抓住了裕仁,當然只能由美國人根據美國的最高利益處置他;如果是中國人抓住了裕仁,當然也只能由中國人根據中國的最高利益處置他——現在的亊實是美國人抓住了裕仁,而不是中國人抓住了他!中國官府腐敗黑暗,中國民眾愚昧落後,這才被日本人欺淩、宰割了整整七十一年!戰爭中期如果沒有美國支撐,沒有美國的『租借法案』,沒有滇緬公路和駝峰航線,中國早就亡國了。戰爭後期如果沒有俄國人,中國收復不了滿洲;如果沒有美國人,中國也收復不了福摩薩,更無所謂『光復』——你不是學過歷史嗎?這就是歷史!」

  我氣得說不出話來,直勾勾望著前面。佩裡接著說:「墨索里尼落到遊擊隊手裡,只好聽任遊擊隊處置,誰都沒有辦法。希特勒當初如果沒有自殺而是被俄國人抓住了,將會由俄國佬根據布爾什維克的傳統方式處置他,我估計是用盡酷刑之後再加碎屍萬段——而如果發生了那種情況,無論多麼殘忍、不人道和違反國際法,美國人的惟一辦法只能是免開尊口——因此,丁小姐,恕我直言,現在到了你對很多問題免開尊口的時候了!」我叫司機把車停下。佩裡明知故問:「怎麼了?」我回過頭來看著他:「你什麼時候再去紐約?」他問:「有事嗎?」我輕聲說:「代我到長島那家精神病院看看你妻子,以我的名義送一束鮮花給她,祝她早日康復。」

  佩裡瞠目結舌。我聲音更輕地問:「你到過珍珠港嗎?」我知道他是一條硬漢,卻從來不敢去珍珠港!不待他反應(他已經失去了反應能力),我便接著說:「將軍,去一次吧,抓一把那裡的泥土帶回來,珍藏在身邊。那裡面含有曾經構成約瑟芬·佩裡少尉生命和靈魂的成分,你會從這把泥土裡聽到兒子的哭喊,還會從中聽見裕仁的獰笑……」

  「瓊!」佩裡失聲叫道,臉色慘白。

  我的兩眼其實也已經滿噙淚花。但我不願讓這傢伙看見,趕快推開車門,頭也不回地快步離去。

  那裡離我的住處已經不遠。但我沒有回家,而是鑽進一片林子,在闃無人跡之處久久徘徊,從佩裡的話想到奧姆的話,從「免開尊口」想到「弱大民族」……直想到譚嗣同的詩句「四萬萬人齊落淚,天涯何處是神州」,不禁抱住一棵樹大哭!

  我打算對佩裡說一句話的:「將軍,中國會強大起來的!」但我終於沒說。能證明強大的不是語言,而是亊實。我應該感謝佩裡。從跨下他汽車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了立刻動身回國的決心。我一定要回到中國來,獻身於一種事業——讓中國強大起來的事業!

  我還要感謝這八個月的「情報研究」,它使我的眼光突破了物理學和數學,增長了見識,學會了深思。

  戰爭是什麼?從直接意義上說,它是實力的較量,而不是「正義」與否的較量。擁有「正義」而無實力者被打敗和被消滅的事例貫串著幾乎全部人類歷史。這「實力」包括兵員的數量質量,還包括武器裝備的數量質量。當年英國殖民者與非洲一個土著人部落發生惡戰,結果用上了剛發明的「馬克沁」重機關槍的英軍死二十八人,而手執長矛的土著人則死兩萬人,屍積如山!南太平洋上的塔斯馬尼亞人以棍棒石塊對付持火槍的殖民者,結果絕大部分被殺;剩餘人群無論傳教士怎樣勸告都拒絕開口說話和結婚生育,幾十年後以整個種族的滅絕告終!遍佈南北美洲的幾千萬印第安人的結局,更是眾所周知的亊實。

  類似情況在「二戰」中的表現更加明顯、強烈。「二戰」是從德國進攻波蘭開始的。波蘭也許擁有「正義」,但德國卻在兵員和武器裝備的數量質量上占壓倒優勢。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淩晨德國以五十八個師、二千五百輛坦克和兩千多架飛機進攻弱者波蘭,這在當時被稱為「坦克與戰馬的搏鬥」一這種「戰鬥」能是什麼結局呢?幾天後波蘭亡國。

  一九四一年九月底德軍進攻莫斯科,投入兵力一百四十八萬,坦克和強擊火炮一千七百輛,戰機一千三百九十架,大炮和迫擊炮一萬四千門。而保衛莫斯科的蘇軍為一百二十萬人,坦克九百九十輛,戰機六百六十七架——蘇軍雖有「正義」但實力不如德軍,於是它就吃了大虧。

  斯大林格勒之役德軍損失兵力一百五十萬,坦克三千五百輛,火炮一萬二千門和飛機三千架;庫爾斯克會戰德軍損失兵力五十萬,坦克一千五百輛,戰機三千五百架和火炮三千餘門——德軍受到如此重創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蘇軍有著數量質量更佔優勢的兵力、坦克、火炮和戰機。

  庫爾斯克戰後蘇軍西進,集結兵力一百三十萬,火炮二萬多門,坦克三千四百輛,飛機二千一百架;其預備隊兵力竟超過二百萬,坦克多達五千輛。往後,圍攻柏林的蘇軍多達二百五十萬,火炮和迫擊炮四萬一千六百門,坦克和自行火炮六千二百餘輛,戰機七千五百架。進攻的第一天蘇軍發射炮彈一百二十三萬發,出動飛機六千五百架次,把十幾萬噸鐵和火傾瀉在敵人頭上!儘管當時柏林城內有德軍一百萬,火炮和迫擊炮一萬餘門,坦克和自行火炮一千五百輛,戰機三千三百架,還很強大,但蘇軍比它更強大。這裡,使蘇軍獲勝的不是「正義」,而是它在數量質量上占壓倒優勢的兵員和火力!

  諾曼底登陸再度證實了這個真理。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淩晨,盟軍一千二百多架運輸機從英格蘭的幾十個機場起飛,將五個師空投在諾曼底。二千五百架重型和中型轟炸機在諾曼底投下一萬多噸炸彈。一千多艘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登陸艦和其他各類艦船共達五千艘,浩浩蕩蕩的艦隊分為十列,橫排達三十二公里,載有作戰部隊十萬人……英吉利海峽都因之改變了顏色!

  改變了顏色的豈止是英吉利海峽,而是整個地球。「正義」在世界上戰勝了法西斯。這種勝利靠的是實力,是數量質量上均占壓倒優勢的兵員和大炮、坦克、軍艦和戰機——如果沒有這些,結局就會相反,「正義」就會被法西斯毀滅!

  中國戰歌讚美的「血肉長城」,是一種可貴的民族精神。但無論歷史上的磚石長城還是今天的「血肉長城」,都是防禦工事,不能用於進攻——這是「長城」這個詞匯本身決定的。而最好的防禦恰恰是進攻能力。美國、英國和蘇聯用強大的進攻徹底摧毀了法西斯敵人,也就實現了最好的防禦。「二戰」中世界居民共死亡五千六百萬人,中國人占了大半,達三千五百萬——中國若想不再如此慘遭殺戮,就必須強大起來,必須像美國、英國和蘇聯那樣擁有強大的防禦能力兼進攻能力,必須擁有數量質量都極其優越的兵員和火炮、坦克、軍艦、戰機、飛彈和……原子彈、氫彈!

  當年我曾經立志,學成之後一定回國,把全部智慧和才能獻給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十二年後的今天我終於學成,我一定要回來,獻身于讓祖國強大起來的事業,讓我的祖國也擁有原子彈和氫彈!

  我要立刻動身。沒有證件怎麼辦?一切都不顧了,什麼都不要了!開上車,帶上幾株在阿拉摩斯伴隨我多年的蘭,還帶上我寫給你的一百多封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