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軍文選

                 還蕭紅與蕭軍本來面目

                                  ——簡評秋石對「文壇二蕭」的研究

                                程樹榛

    長期以來,已故著名作家蕭軍背負著兩口「黑鍋」。一為眾所周知——緣自1948
年哈爾濱發生的那場非常事件,當時的中共東北局給這位魯迅學生、黨外作家扣上
了「反蘇、反共、反人民」的大帽子,並在全東北解放區範圍內進行公開批判,直
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1980年經中共中央組織部核准予以平反。另一口「黑鍋」,
起源要更為早些,持續時間也更為久遠,至1988年他逝世時也未被摘除,這就是在
現代文壇上眾說紛紜的關於他和早期愛侶蕭紅之間的恩恩怨怨……六十多年來,他
一直被這口「黑鍋」所重壓,而它因屬「家務事」,自然不會有什麼權威機構權威
人士來論斷。未想到在新老世紀之交,卻被一個「小人物」給摘除了——作家秋石
(本名賀金祥)歷經二十年潛心研究,及與十餘位三十年代見證人反復敘談、深究,
並經數十次實地實人調查、考證,費時兩年三易其稿寫就的《蕭紅與蕭軍》一書,
用大量確鑿無誤的事實說清了這個問題。正如著名文藝理論家賈植芳先生在本書序
言所指出:秋石的這部新作「將給予廣大中外讀者一部充滿新意而又真實生動地關
于兩蕭的生活傳記」。

    《蕭紅與蕭軍》不是秋石的處女作,也不是他的首部研蕭之作。此前,他曾出
版過一本深受各方好評的研蕭文集——融史料、研究、辯誣、懷念、回憶於一體的
《聚訟紛紜說蕭軍》。

    為了寫好這本長篇傳記《蕭紅與蕭軍》。據瞭解,秋石先後去了南京、杭州、
北京、哈爾濱、錦州、呼蘭等地尋訪曾與「兩蕭」有過來往的好友及知情人,敘談
並考證了有關細節,研讀了500 萬字以上的有關著作、左翼文學史料。有時為了弄
清一個典故、一個出處,他不僅查閱了「兩蕭」生前所寫的文章及好友的回憶、懷
念文章,而且還不厭其煩地一一核對魯迅書信日記及其文章的出處,乃至上百次通
過電話同遠在北京、長春、瀋陽、哈爾濱、海口、烏魯木齊等地的知情人進行核實。
例如,為搞清楚抗戰初期兩蕭在戰時中心武漢的一些細節,他不僅走訪了居住在北
京的梅志先生,而且還在長春找到了三十年代見證人蔣錫金先生,因而對這段時期
的兩蕭生活、工作和投身抗日洪流及與國民黨汪精衛投降派的鬥爭,提供了較為翔
實的史料。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在秋石撰寫《蕭紅與蕭軍》這部長篇傳記之前,已經有了
海內外各類人士撰寫的三十多種關於蕭軍和蕭紅的研究和傳記版本。這些出版物從
各個方面和角度,或為蕭紅立傳,或為蕭軍作評,眾說紛紜,各抒己見,莫衷一是。
比如兩蕭在危難中結合,最終又在戰亂中悲劇性地分手,這個事實究竟原因何在?
在此之前的這三十多個版本中,有一些是借助了女主人公蕭紅的話來加以佐證的。
蕭紅生前曾說過這樣的話:「我恨這個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此外,幾十年來,
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武斷地下了這樣不符合事實的結論:「當初兩蕭結合時,愛情的
天平的重心就不對,是偏向蕭軍一邊的……」而秋石的《蕭紅與蕭軍》一書卻強調
了兩蕭之間的真摯情感,以及由魯迅一手扶植的《八月的鄉村》和《生死場》對我
國革命文學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文學的重要建樹。彌足珍貴的是,秋石在該書中
真實地描述了魯迅對來自淪陷區青年作家的無限關愛和扶持,在同類研究中首次全
方位地對魯迅回復兩蕭的全部53封書信逐一進行解析,穿插魯迅同兩蕭交往的一個
又一個的真實故事,重現了以魯迅為代表的三十年代左翼文學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
人情景。該書還披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史實:迄今為止僅存于世的蕭紅的兩首舊體
詩;1936年3 月27日由魯迅授意、蕭軍起草整理的魯迅、茅盾致中共中央和毛澤東
同志的賀電;魯迅斷然否決某「奴隸總管」要求蕭軍加入左聯的真正原因;1936年
5月魯迅與美國著名作家、記者埃德加·斯諾晤談的細節及對兩蕭的高度評價;1936
年10月魯迅逝世後,由留日學生自發舉行並由左聯東京支部主持召開的魯迅先生追
悼會上,蕭紅被公推為大會主席等等。

    針對在此之前一些版本中大肆渲染的所謂兩蕭離異、所謂蕭紅同多名男人同居
的「細節」(實為望風捕影恣意杜撰的地攤文學式的花邊新聞)的描寫,以及對蕭
軍救蕭紅別有用心的渲染,秋石則依據確鑿無誤的史料一一加以批駁和糾正。誠如
作家在該書《後記》中強調的那樣:作為後人,在評判先人尤其是在評判歷史上曾
經產生過一定影響和重要建樹的人物時,首要的一條是要尊重史實,尊重事物的本
來面目。在引用當年蕭軍救蕭紅、兩蕭結合和兩蕭南下流亡最具權威的見證人舒群
生前客觀、公正的結論後,秋石指出:除了蕭軍救蕭紅出苦海這個根本前提,我認
為,我們還應當尊重以下事實:正是蕭軍,給了蕭紅以做人的尊嚴,生存下去的勇
氣,開創新生活的希望;而且,蕭軍身體力行,冒嚴寒,忍饑餓,外出四處打工授
課,養活了產後在家待業的蕭紅;正是蕭軍最早看出了蕭紅潛在的才華(這也是他
與蕭紅結合的前提),並且不斷給蕭紅以鼓勵和幾近手把手地扶持,才得以使蕭紅
的初作——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發表在《國際協報》上,從而使蕭紅邁入了文
壇的門坎……正是蕭軍率先提議,並且親自執筆寫信給魯迅先生取得聯繫,將蕭紅
的成名作《生死場》呈到了魯迅先生的案頭上,使得蕭紅得以與蕭軍並駕齊驅蜚聲
國內外文壇。在這部被魯迅讚譽為「力透紙背」的作品中,其中一些至關重要震撼
人心、充滿著強烈反滿抗日情調的靈與肉、血與火搏擊的活生生的場面,都是在蕭
軍的提示下完成的。

    在《蕭紅與蕭軍》一書描寫到蕭紅臨終的情景時,作者直截了當地引用了蕭紅
所傾吐的心聲:「如果三郎在重慶,我給他拍電報,他還會像當年在哈爾濱那樣來
救我吧!」這輕輕的一筆,使我們看到了蕭紅對蕭軍的一往情深,從而使得那些不
負責任的種種猜測不攻自破。

    對於《蕭紅與蕭軍》一書的寫作,作家大容量地採用了紀實與考證相結合的創
作手法,因而也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感受;對那些無視史實、謬誤百出的「傳記」
予以嚴正抨擊,還歷史以本來面目。人們都還記得1994年1 月10日,臺灣《中央日
報》上刊登了一個名叫李家的人所寫的長達15000 字的《蕭紅和她的四個男人》,
文中內容不乏對魯迅、對魯迅的學生、對左翼文學陣營的誣衊、攻擊。當這則別有
用心的長文被改頭換面地轉摘於內地一些報刊時,秋石曾依據自己所掌握的確鑿無
誤的材料,在諸多文壇老前輩的支持下,於《文藝報》上發表了題為《關於蕭軍與
蕭紅的一些史實》的長文,進行了辯誣。半年後,秋石再次在《文藝報》上發表了
題為《白雲原自一身輕——緬懷蕭軍先生》的長文,以確鑿可信的史料描述了蕭軍
當年在延安時同毛澤東的交往和對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可貴貢獻,以及蕭軍在彭真、
胡風、丁玲等人身處逆境時不顧個人安危而仗義執言的種種感人行為。此後,他又
在許多報刊上發表了數十萬字的研蕭文章。其中較有影響的分別是:《毛澤東與蕭
軍》、《彭真與蕭軍》、《魯迅與蕭軍》、《蕭軍與王實味事件》。如《魯迅與蕭
軍》一文於《文匯報》刊出時,周海嬰先生讀了,認為是「比較真實、可信」。

    現在,繼出版《聚訟紛紜說蕭軍》專著後,他又向我們捧出了《蕭紅與蕭軍》
這部凝結著他多年心血的作品,望著這兩本沉甸甸的書,我想,這就是作家辛勤勞
動的收穫所在。誠如一位三十年代左聯成員對他說的話:你替蕭軍正名,在某種意
義上說,就是為所有歷史上遭遇過不公正和冤屈的老一代作家正名。聽說,他目前
又埋頭於他的第三部研蕭作品的寫作。這是令人高興的信息。

    我們期待著秋石更多的收穫。

    光明日報2000年03月30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回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