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鐵凝 > 棉花垛 >
老有和……


  大約四十五年後。夏季的一天,老有上了火車。他找到了他的包廂,他的鋪位。

  這包廂裡數他上車最晚。他看了一下手錶,可不,再過一刻鐘就要開車了。他想起行前老伴和女兒送他出門的情景,她們輪番往他的箱子裡、旅行袋裡裝衣物,生嫌他帶的衣服少。老伴說,海邊早晚涼,去年她去療養,患了感冒不得不提前回來。老伴說著海邊,他的大齡小女兒又往他箱子裡塞了一條尼龍短褲,說是剛從個體戶攤上給他買的。蔥綠底兒,印著黑條紋,條紋上還有十字花點。老有想:多餘,莫非我還能下海游泳?又這麼花哨。可他還是誇了女兒的周到,心想如今說話都得有保留,女兒和游泳褲也不能例外。一句話說不對付,女兒也許就會沖他使性子。老有誇了女兒的周到,又誇了這游泳褲的花色。

  衣物總算打點停當,老伴和女兒又要送他去車站。老有攔住了她們,他願意保持晚節:自己的車自己坐,家裡正廳級就他一個人。

  老有離休了,要到一個海濱城市去度假。

  目前老有自有別的名字,老伴和女兒都不知他曾經叫過老有。當年他脫產後先在區裡當教育助理,抗戰勝利後調縣教育科當督學。解放初,他不顧近五十歲的年紀又進省城插班上了速成中學,然後考上了醫學院,畢業時只在實習中接觸了臨床,便留校當了政工幹部。先是團委書記,再是系總支書記,離休前是院黨委書記。老同志跟老有開玩笑,說他老幹部、知識分子全占了,老有說他一輩子就盼拿手術刀,可惜只拉過倆癤子。

  軟包的行李龕上已放滿東西,老有把一個不大的箱子和旅行袋塞到鋪位底下,只在潔白的小桌上留些零星,老有是下鋪。

  老有放好東西,騰出眼睛打量了一下包廂裡的旅客:對面是一位比他年齡還大的男人,上鋪是兩位婦女。老有這代人習慣稱女同志,不管年齡、職業一律稱女同志。現在她們一字排開卻坐在老有的鋪位上。

  車剛開,對面的旅客便把自己的旅行杯伸向桌下的氣壓水瓶,老有也忙把茶杯伸過去「排隊」。排隊的觀念原來總使人變得計較。老有往茶杯裡注滿水,又打量對面的旅客。對面已把腿伸上床鋪,腳上是一雙灰尼龍襪,鋪前是一雙老式皮涼鞋。老有穿涼鞋卻不穿襪子,女兒說這倒文明,穿尼龍襪子倒「土」。

  兩位女同志也光腳穿涼鞋,她們把腳從涼鞋裡脫出來再踩上去。老有一時看不准她們的年齡,便想:如今的女同志看不出年齡的居多,又有染髮劑。那東西儘管破壞頭髮的蛋白質,也經常脫銷。

  老有伸手胡嚕一下自己的頭髮,他的頭髮是本色,花白,但不禿頂。

  對面的旅客禿頂。

  沒人說話,只有廣播,有人唱《三百六十五裡路》。

  對面的旅客正喝茶,茶葉在杯子裡一片一片地下沉。是好茶,新龍井。老有也喝茶,他也有龍井。老有不吸煙不喝酒,喝龍井。如今的「梅特」雖然漲到五百克一百元。可他喝。

  兩位女同志不喝茶,她們看衣服,看新買的衣服,一位從尼龍袋裡抽出一件給另一位看。這是一件分不清男女的襯衫,自底細黃條。她們把它展開並著的四條腿上,看得仔細,連個扣子、針腳都不放過。看一陣,又分析起綴在領子下的商標,一位念著「百分之百考特恩(Cotton)」說:「純棉,百分之百的棉啊,好不容易搶到手。」

  老有也常聽女兒說百分之百純棉什麼的。他下意識拽拽自己的襯衫,一件白特麗靈,便覺出有些背時。莫非尼龍時代已過去?雖然中國的尼龍時代比國外晚了二十年。

  「考特恩」,棉。純棉。純棉不就是百分之百的棉花麼?棉花——花。

  純的花。

  一位女同志又舉出一件連衣裙開始辨認。這裙子沒商標,兩人便有所爭論。這位說是純棉,那位說是混紡,她們都用自己的經驗說服著對方,還顯出些激動。這爭論也吸引了老有,他說:「對不起,我能看看嗎?」

  一位立刻把老有當熟人似地說:「您說,這是不是純棉?」

  老有拽過那裙子,兩手摩挲了一陣說:「不見得是。」

  一位說:「看來您很內行,一定是這方面專家。是服裝專家?」

  老有說:「不是,我只認識棉花。」

  一位說:「您經營棉花?」

  老有說:「不,目前我離棉花很遠,可我懂,我小時候種過花。對。我們那個地方管棉花叫花。」

  火車正經過一個小鎮,閃過一家緊貼鐵路的軋花廠。在一帶紅磚牆內,籽棉垛成了垛,像樓房。老有指著那花垛說:「棉花垛,洋花。噢,過去人們管美棉叫洋花,好品種。現在有許多新品種,我想都應該屬洋花。你們再看看那近處花地,也是洋花。」

  一片棉花地從窗外閃過,棉花正放鈴,淡藕荷的花鈴,溫馨著大地和列車。

  兩位女同志聽老有說花,卻沒顯出多大興致。她們把展開的衣服一件件疊好收起來。

  對面的旅客在喝茶,老有在喝茶,老有和對面旅客的目光相遇,發現那人赤紅臉,短脖子,刷子眉總是一挑一挑。他喝口茶放下茶杯,打開一隻小箱子,從裡面撿出兩個藥瓶擺上小桌,卻並不吃。

  老有想,好面熟。熟。那時候我脫產他調分區;我進城,聽說他南下。四十多年為什麼連做夢都沒夢見過,今天卻喝起了一個壺裡的水。現在是認他還是躲他?躲吧,對,躲。老有拿起一張隨身帶的小報半遮半掩地看,看不見報上的大塊文章,卻盯住了報縫裡一則尋人啟事:「某男,戴舊軍帽,離家七日不歸……」那麼得找,不能躲。找就得引他說話,一說話就能百分之百地肯定。說說花,拿花引他。

  老有對身邊的女同志說:「現在許多花種都失傳了。我們那地方的花分三種,除了洋花還有笨花和紫花。」

  女同志似聽非聽。

  老有看看對面,對面在研究藥瓶上的字。

  老有說:「那紫花也並非是紫,是土黃,先前我們那地方的人都穿。」

  女同志似聽非聽。

  老有看看對面,對面放下藥瓶哪兒也不看,摘下花鏡散著眼光呆起來。

  老有又對女同志說:「我給你們唱個歌吧,也是關於棉花的。那時候日本人強迫種棉,抗日政府抵制,這歌是青聯抗教的:棉花籽,兩頭尖,城裡的公事往外傳……」

  老有只唱了兩句就扭臉看對面,對面的眼光更散,像不知有人唱歌。

  女同志倒笑起來。一位說:「沒想到你還會唱歌,有個通俗歌曲就是這個調兒,一定是根據這首歌改編的。」她們開始往上鋪爬,要睡覺。上鋪一陣窸窣,包廂裡靜下來。

  火車停了一站,又走。

  已是晚上,包廂裡有廣播說火車要經過一個大站。這廣播卻招呼起對面開始收拾東西了。這是老有沒料到的,他原以為對面也在終點下車。

  對面的收拾也帶動起老有。

  車停了,對面出了包廂下了車,老有也出了包廂下了車。

  站台上早有人接過了對面手裡的東西,幾個人簇擁著他向前走。

  老有在後邊走,只覺得那人的脖子更短了。他想,你也有七十出頭了吧。

  出了站,有人殷勤地為那人打開一輛「尼桑」的車門。老有上了一輛「TAXI」。

  尼桑在一所獨門獨院的舊洋房前停下。

  老有也停在這洋房百米以遠。

  那人進了門,樓上一個大窗子亮了,傳出些歡欣的人聲,分明是一個大家庭的歡欣。

  老有看了一陣聽了一陣,就像剛發現眼前有房子,身後有樹,腳下是柏油路。這使他終歸想起了自己。我這是在哪兒?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夢遊一般。莫不是在尋人?尋誰,一個老熟人?一個老同志?一個老……?他就一準是?是又怎麼樣,不是又怎麼樣?他忽然想起百舍人常說的一句話:是不是的吧,四十多年為什麼沒想起這人、這話。

  現在老有去哪兒?回車站,去度假。他身旁閃過許多燈,無論如何他是見過燈籠鬼兒的。那天黃昏,鬼在花尖上狠飄一陣子。後來鬼走了,老有才走進花地。他看見小臭子身下有幾棵青花柴,港綠的花桃硌著她的肉。

  老有往車站走,身旁閃過許多燈。他想這分明是燈,只能是燈。為什麼非要有青花柴、綠花桃,還有赤紅臉、短脖子什麼的不可。一切都是因了火車上那個「考特恩」,百分之百的「考特恩」。

  對面那個人的個子也許並不矮,進轎車時,老有分明看見他深深地彎了一下腰。

   1988年12月7日初稿

   12月30日改畢

  (原載《人民文學》1989年第2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下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