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毛澤東選集>>第五卷

準備隔斷平津,包圍唐山,殲擊蘆台塘沽之敵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八日)

林羅劉[1]:

  七日二十一時半電[2]悉。

  (一)張家口仍有敵四個步兵師、兩個騎兵旅被我楊成武[3]包圍。東逃之敵系三十五軍軍部及該軍兩個師,該敵乘汽車三百餘輛,如無阻礙兩天即可到北平。宣化有敵兩個師,其中一個師屬一○一軍,擬向張家口集中,昨(七)日被我楊成武部于張宣路上殲滅;另一個師屬一○四軍,隨三十五軍東竄。懷來有一○四軍兩個師,南口有十六軍三個師。三十五軍兩個師及一○四軍一個師,六日下午為我楊羅耿[4]一個旅阻擊於宣化、懷來之間,如楊羅耿主力昨(七)日能趕上包圍該敵,則該敵跑不掉,且我楊羅耿部亦能獨力殲滅該敵。否則,該敵將於昨日或今日會合懷來之敵逃至北平,程黃[5]到懷來後,亦將無事可做。

  (二)你們想以第三、第五兩縱去打十六軍,在全盤計劃上是不妥的。現傅作義[6]有十四個師、一個騎兵師集中北平、涿縣、通縣、順義、南口區域(下花園、懷來之五個師未計在內),你們的首要任務是不使這些敵人逃至天津,其方法是以四個縱隊佔領廊坊、香河之線,隔斷平、津聯繫。只要此著成功,北平區敵人十四個師即無法逃脫。你們第二個任務是以一個縱隊加上冀東地方兵團包圍唐山敵人三個師,使這部分敵跑不掉。只要北平、唐山兩區敵人跑不掉,天津、塘沽、蘆台之敵(十個師)即少有單獨逃跑的可能。你們第三個任務是以一個縱隊隔斷天津、塘沽間聯繫,以三個縱隊攻殲塘沽、蘆台線上之獨九十五師、六十二軍兩個師(另一個在天津)及從秦皇島撤回的八十六軍三個師共六個師之敵。只要你們除程黃外手裡有了九個縱隊,即可同時實行上述三項任務。只要你們手裡有六個縱隊,即可實行隔斷平、津及包圍唐山兩項任務(以四個縱隊隔斷平、津,以兩個縱隊包圍唐山。這裡說包圍唐山要兩個縱隊,是說沒有兵力去打塘沽、蘆台之敵,故要兩個縱隊並加冀東地方兵團方能完成包圍唐山之任務)。如果情況緊急,北平敵人有向天津撤退的確實徵候(現在尚無此種徵候),而你們後續兵力未能趕上,手裡只有四個縱隊時,那就只有首先使用于隔斷平、津,使北平敵無法逃脫,以待後續兵力之到達。

  (三)在平、津未隔斷的條件下,如果你們除程黃外再使用兩個縱隊去打南口的十六軍,並把十六軍消滅了,那就有迫使北平之敵早日逃至天津、塘沽的危險。

  (四)平、津之敵沒有向西安、鄭州、徐州逃跑的危險,因為我有徐周、彭張兩軍[7]可以阻止其向西安,有劉鄧、陳粟兩軍[8]可以阻止其向鄭州、徐州(我殲黃維、邱清泉、李彌、孫元良[9]等四個兵團三十四個師之作戰可於十天內外解決,然後我軍在隴海、淮河之間須有一時期休息)。

  (五)平、津之敵沒有向綏遠[10]逃跑的危險,因為我有八個縱隊在平綏路[11]。

  (六)平、津之敵有向青島逃跑的某種危險,因為我在天津、濟南、青島之間沒有兵力。但此種危險不大,因為敵人由天津經濟南到青島,比較我軍由徐州附近到青島之路程要長些,我軍可以由徐州到膠濟線去截擊它。

  (七)敵人逃跑的主要危險是海路,但一則津、塘港口快要封凍,二則船隻不足,三則傅作義此時尚無此種準備。他的方針現在還是固守平、津、唐。張垣[12]有敵二萬餘被圍(圍而不打),亦使傅作義難下棄之不顧、單獨逃跑的決心。

  (八)因此,你們仍應靜候後續兵力到達,準備實行隔斷平、津,包圍唐山,殲擊蘆、塘之計劃。

  (九)如果我能包圍下花園、懷來之敵,那就是最好的形勢。

  軍委

  八日七時

  根據毛澤東手稿刊印。

  注釋

  [1]林羅劉,指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當時分別任東北 野 戰軍司令員、政治委員和參謀長。

  [2]指林彪、羅榮桓、劉亞樓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七日二十一時三十分給中共中央軍委的電報。電報說:為確保殲滅傅作義全部及南口之十六軍,擬以先頭部隊之第三、第五兩個縱隊立即經平谷與順義附近,以五六天行程插到南口附近,參加作戰。屆時如北 平 、張家口間戰役結束,則我之先頭兩個縱隊即轉至北 平、通縣以南,防止平敵南逃。我後到之各縱的行動,擬依爾後北平敵情決定。如平敵繼續退天津,則我各先到縱隊均插至北平東南堵擊敵人。如屆時已判明敵守北平,則以我後到部隊包圍唐山和切斷平津聯繫。

  [3]楊成武,當時任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司令員。

  [4]指楊得志、羅瑞卿、耿飆分別任司令員、政治委員和參謀長的華北軍區第二兵團。

  [5]指程子華、黃志勇分別任司令員和參謀長的東北野戰軍第二兵團。

  [6]傅作義,當時任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

  [7]徐周軍,指徐向前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周士第任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的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彭張軍,指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任副司令員的西北野戰軍。

  [8]劉鄧軍,指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的中原野戰軍。陳粟軍,指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的華東野戰軍。

  [9]黃維、邱清泉、李彌、孫元良,當時分別任國民黨軍第十二兵團、第二兵團、第十三兵團和第十六兵團司令官。

  [10]綏遠,即綏遠省。見本卷第82頁注[6]。

  [11]平綏路,指北平(今北京)至綏遠(今屬內蒙古自治區)包頭的鐵路,即今京包鐵路。

  [12]張垣,即今張家口市。

回目錄<<回學達書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