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毛澤東選集>>第三卷

給秦邦憲[1]的信

(一九四四年八月三十一日)

博古同志:

  此文[2]改了一些,原擬發表,後覺改的與原文各部分頗不調和,故決定不發表,而請報館[3]另寫一篇不涉及許多根本問題的文章發表了。關於原文不妥之處,我的意見如下:原文著重改造家庭,關於聯繫群眾運動方面說的很少(即在已發表的那篇社論[4]上亦是如此),而問題的重點,恰是使家庭改造與群眾運動聯繫起來。這種群眾運動,有當地的不脫離家庭的群眾運動——變工隊[5]及合作社,自衛軍及民兵,鄉議會,小學、識字組及秧歌隊,以及各種群眾的臨時集會;有脫離家庭、遠離農村的群眾運動——進軍隊(才有革命軍),進工廠(才有勞動力市場),進學校(才有知識分子)以及其他出外做事等。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從侵略者、地主、買辦手下解放農民,建立近代工業社會。「鞏固家庭」的口號,只有和上述種種革命運動聯繫起來,才是革命的口號。農民的家庭是必然要破壞的,進軍隊、進工廠就是一個大破壞,就是紛紛「走出家庭」。實際上,我們是提倡「走出家庭」與「鞏固家庭」的兩重政策。擴軍、歸隊、招工人、招學生(這後二項將來必多)、移民、出外做革命工作、找其他職業等等,都是提倡走出家庭,這個數目,在現在敵後戰場是很大的,在戰後也將是很大的。剩下的男女老幼,才是提倡鞏固其家庭。在內戰時的興國縣,有些家庭,剩下來待我們鞏固的,竟至占人口的少數。只要有一個大的時局變動,例如打下北平之類,我們居住的這個現在很少變動的邊區農村家庭人口,也將有許多人走出家庭。實際上,不斷地走出,不斷地鞏固,這就是我們的需要。所以,根本否定「五四」口號,根本反對走出家庭,是不應該也不可能的。

  沒有社會活動(戰爭、工廠、減租、變工隊等),家庭是不可能改造的。襄垣李來成家的改造,正是在社會群眾運動的大浪潮中才獲得。農村家庭從封建到民主的改造,不能由孤立的家庭成員從什麼書上或報上看了好意見而獲得,只能經過群眾運動。

  此外,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是工廠(社會生產,公營的與私營的)與合作社(變工隊在內),不是分散的個體經濟。分散的個體經濟——家庭農業與家庭手工業是封建社會的基礎,不是民主社會(舊日民主、新民主、社會主義,一概在內)的基礎,這是馬克思主義區別於民粹主義的地方。簡單言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是機器,不是手工。我們現在還沒有獲得機器,所以我們還沒有勝利。如果我們永遠不能獲得機器,我們就永遠不能勝利,我們就要滅亡。現在的農村是暫時的根據地,不是也不能是整個中國民主社會的主要基礎。由農業基礎到工業基礎,正是我們革命的任務。

  以上,請給艾、陸、餘[6]三同志一閱。如有意見,請告知。

  敬禮!

  毛澤東

  八月三十一日

  又,我在改文中加上了解放個性,這也是民主對封建革命必然包括的。有人說我們忽視或壓制個性,這是不對的。被束縛的個性如不得解放,就沒有民主主義,也沒有社會主義。

  根據手稿刊印。

  注釋

  [1]秦邦憲,又名博古,江蘇無錫人。當時任解放日報社社長。

  [2]指原題為《把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建立在家庭裡》的《解放日報》社論草稿。

  [3]指解放日報社。

  [4]指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五日《解放日報》就山西襄垣李來成建立新式家庭一事發表的社論,題為《發揚根據地新式家庭》。

  [5]變工隊,參見本卷第76頁注[4]。

  [6]艾,指艾思奇,當時任解放日報社副刊部部長。陸,指陸定一(一九○六——一九九六),江蘇無錫人,當時任《解放日報》總編輯。余,指餘光生(一九○六——一九七八),浙江鎮海人,當時任《解放日報》副總編輯。

回目錄<<回學達書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