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在延安在職幹部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日)

同志們:

  我們這個會籌備了很久,早就要開的,因為生產運動的關係,拖延到今天才開。現在各機關的同志,響應中央關於學習運動的號召,組織了學習小組,有的已經開始學習,而且有了相當的成績,這是很好的。今天開這個會,把有關學習運動的幾個問題來講一下。

  一、學習運動是必要的我們黨根據歷來的經驗以及目前的環境,在最近發起了兩個運動,一個是生產運動,一個是學習運動,這兩個運動都是有普遍的意義和永久的意義的。

  大家知道,生產運動是為了搞飯吃,搞衣穿。穿衣吃飯,我們是十分需要的,因此,現在我們的生產運動是非常重要的。全國都要吃飯穿衣,所以它在全國也是重要的。推而廣之,不但全國,全世界也是如此。所以生產運動是有它的普遍性的。吃飯穿衣不但我們需要,我們的兒子、孫子、子子孫孫,也是要吃飯穿衣的。因此生產運動不但過去要,現在要,將來還是要,這是生產運動的永久性的根據。

  講到學習運動。古人講過:「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1],就是說:人不知道古今,等於牛馬穿了衣裳一樣。什麼叫「古」?「古」就是「歷史」,過去的都叫「古」,自盤古開天地,一直到如今,這個中間過程就叫「古」。「今」就是現在。我們單通現在是不夠的,還須通過去。延安的人要通古今,全國的人要通古今,全世界的人也要通古今,尤其是我們共產黨員,要知道更多的古今。通古今就要學習,不但我們要學習,後人也要學習,所以學習運動也有它的普遍性和永久性。

  我們的生產運動和學習運動,都有它的普遍意義和永久意義,這從一般地講是如此。現在我來講發起生產運動和學習運動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我們發起生產運動的直接原因是沒有飯吃、沒有衣穿。現在雖然有一點,但是將來困難起來,就會不夠吃、不夠穿的,所以我們現在要預先準備。這樣,穿衣吃飯問題就成了我們發起生產運動的直接原因。

  那末,發起學習運動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呢?是我們共產黨要領導革命。共產黨在全國的黨員過去是幾萬個,現在有幾十萬,將來會有幾百萬,這幾十萬、幾百萬共產黨員要領導幾千萬、幾萬萬人的革命,假使沒有學問,是不成的,共產黨人就應該懂得各種各樣的事情。因此,要領導革命就須要學習,這是我們發起學習運動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工作中的缺陷迫切需要克服。現在我們的隊伍裡面發生了這樣一個矛盾,就是我們的幹部不學習便不能夠領導工作。有些老幹部,他們從前在其他部隊裡搞過一個時期,一切工作都是靠下命令;但是在我們紅軍裡,單靠發命令就不行了。人家不聽你,就打人,結果,工作就領導不起來,戰士逃跑的很多。在部隊中發命令,這是威風,但光有威風而沒有本領是無用的。我們的八路軍、新四軍和遊擊隊,所有的幹部,在有威風之外,還要有本領,這就要學習。現在我們的有些戰士,他們識字比營長識得多,他們從前一個字也不認識,現在能認得五百、一千、二千、三千,能寫短短的文章,登在牆報上。我們的營長、連長,在指導員上課的時候,不去聽課,他們以為這課是戰鬥員聽的,他們去聽,未免要「失格」了!為了要維持「格」,結果,他們不但文章不會做,許多東西都不知道,戰士反而比他們高明。因此,我們隊伍裡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過去學的本領只有一點點,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漸漸告罄了。好像一個鋪子,本來東西不多,一賣就完,空空如也,再開下去就不成了,再開就一定要進貨。我們幹部的「進貨」,就是學習本領,這是我們許多幹部所迫切需要的。我們的幹部要使工作做得好,就要多懂一點,單靠過去懂的一點還不夠,那只是一知半解,工作雖然可以做,但是要把工作做得比較好,那就不行,要工作做得好,一定要增加他們的知識。無論黨、政、軍、民、學的幹部,都要增加知識,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現在看到我們的有些教員,他手裡的一本政治常識,還是中央蘇區時代出版的,他對這本書上的東西相當熟,因為大概他已教過七八十遍了,但是其他東西就不知道了,真是「兩眼不看書外事,一心只管政治常」,他不知道結合新的形勢把書上的東西加以進一步的發揮。在民眾團體裡,在軍隊中,在支部中,這種情形也有看到。我們現在要打破這種現狀,改善我們的工作,就要加緊學習。

  使學習成為迫切需要的第三點,是我們黨的特點。過去我們黨的隊伍小,只有很少的黨員,現在黨員的數目也並不多,但現在擔負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建立新中國的任務,需要我們建設一個大黨。過去是小的,現在要大,那末怎麼辦?現在正處於由小到大的過程中間,我們需要在全國發展黨員。可是某些人說「你們何必要大」,他們不要我們大起來。但是我們覺得大一點好,而且依照老百姓的意見,也要我們大,因為他們到處找共產黨找不到,我們的黨大起來了才好找。這方面,我們要頑固一些,同某些人不同,我們要建設的一個大黨,不是一個「烏合之眾」的黨,而是一個獨立的、有戰鬥力的黨,這樣就要有大批的有學問的幹部做骨幹。這個任務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時刻注意,我們要率領幾萬萬人革命,現在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                   

  我們要建設大黨,我們的幹部非學習不可。學習是我們注重的工作,特別是幹部同志,學習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學習,就不能領導工作,不能改善工作與建設大黨。這領導工作、改善工作與建設大黨,便是我們學習運動的直接原因,我們六中全會關於學習運動的決議,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党歷來號召全黨同志學習。過去是有學習的,但組織得比較差,沒有現在這樣好。現在是更進一步了,有了組織,不像過去那樣無政府狀態了。

  現在中央設了幹部教育部,負責領導全黨的學習。同志們不僅看看書就算了,而且要有組織地學習。全國各級黨部,邊區各級政府,各個民眾團體,各類學校,都須設立這樣的機關,建立這樣的制度,來領導並進行學習。在軍隊裡也是一樣,要設立教育部,建立起學習制度。這樣的學習制度,中央要在全國推廣,只要共產黨力所能及,就要把它推動起來,造成一個學習的熱潮。

  同志們:大家都要努力學習,不可落後,不可躲懶睡覺。從前孔子的學生宰予,他在白天睡覺,孔子罵他「朽木不可雕也」,對於我們隊伍中躲懶的人,也可以這樣講一講,但是對學習有成績的,就要獎賞,有賞有罰,賞罰嚴明。不過我們主要的在於獎,假使有個把宰予,也沒有什麼關係。

  二、學習運動是可能的

  學習運動必要雖然必要,但是不是可能呢?我們的回答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問題又來了,並不多,只有兩個一個是大家忙得很,一個是看不懂。這兩個問題完全是實情。這樣忙的工作,外加生產運動,在前方的要作戰,不能夠學習,不但一般人如此說,甚至高級的幹部也是這樣說。「沒有功夫」,這已成為不要學習的理論、躲懶的根據了。共產黨員不學習理論是不對的,有問題就要想法子解決,這才是共產黨員的真精神。在忙的中間,想一個法子,叫做「擠」,用「擠」來對付忙。好比開會的時候,人多得很,就要擠進去,才得有座位。又好比木匠師傅釘一個釘子到木頭上,就可以掛衣裳了,這就是木匠向木頭一「擠」,木頭讓了步,才成功的。自從木頭讓步以來,多少木頭釘上釘子,把看不見的纖維細孔,「擠」出這樣大的窟窿來,可見「擠」是一個好辦法。我們現在工作忙得很,也可以叫它讓讓步,就用「擠」的法子,在每天工作、吃飯、休息中間,擠出兩小時來學習,把工作向兩方面擠一擠,一個往上一個往下,一定可以擠出兩小時來學習的。陳雲[2]同志有「擠」的經驗,他有法子「擠」出時間來看書,來開會。

  再一個問題是看不懂。這種情形的確存在,有的同志「寧可挑大糞,不願學理論」。忙可以「擠」,這是個辦法;看不懂也有一個辦法,叫做「鑽」,如木匠鑽木頭一樣地「鑽」進去。看不懂的東西我們不要怕,就用「鑽」來對付。在中國,本來讀書就叫攻書,讀馬克思主義就是攻馬克思的道理,你要讀通馬克思的道理,就非攻不可,讀不懂的東西要當仇人一樣地攻它。現在有些人是不取攻勢只取守勢,那就不對,馬克思主義決不會讓步,所以不攻是得不到結果的。從前人稱「校對」為「校仇」,校對確實很難,非以仇人對之是不勝所為的。對於難,我們要像仇人一樣地進攻它,對於仇人我們是不講感情的。所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理論,固然很難,如果我們以「仇人」的態度不講感情地攻它,一定是無攻不破的,一定可以把它的堡壘攻下來。過去韓文公[3]《祭鱷魚文》裡,有一段是說限它三天走去,三天不走,五天,七天再不走,那就不客氣,一刀殺掉。我們要像韓文公祭鱷魚一樣,十天不通,二十天,三十天,九十天……,非把這東西搞通不止,這樣下去,一定可以把看不懂的東西變成看得懂的。

  正面搞不通,可以從旁的方面著手,如打仗一樣,頑強的敵人,正面攻不下,就用旁襲側擊,四面包圍,把它孤立起來,這樣就容易把它攻下。學習也是一樣,正面的東西一時看不懂,就從旁的東西看起,先打下基礎,就可以一點一點地搞通正面的東西。

  工作忙就要「擠」,看不懂就要「鑽」,用這兩個法子來對付它,學習是一定可以獲勝的。

  三、學習運動是會有成績的

  學習運動現在已經看到了成績,有許多學習小組已經組織起來。在延安已經組織的有哲學小組、讀書小組等等,而且已經見了功效,從前不懂哲學的人現在懂了一點,不懂馬克思主義的現在也懂了一點。在軍隊裡也有這樣的組織,而且多少也有些成效。在外邊許多地方,有讀書會的組織,同我們在職幹部的教育差不多,這是可供我們參考的。我們共產黨員對學習是熱情的。有人告訴我,有許多同志,自從學習運動開始後,非常熱情,很高興,本來要求調動工作的,現在不願意調動了。這也是學習運動的功效。

  學習運動的基礎,是我們同志們自覺的熱情。我們的方法是採取個人活動與組織活動互相配合起來。有些學校最初沒有注意個人活動,不給他們以自由看書的時間,平常都是緊張得很,在組織活動方面算是不錯,但這是一個不好的毛病,個人積極性不能充分發揮。關於這點,現在正在想法改正。我們是提倡個人活動與組織活動配合起來的,對學習既有自覺的熱情又有健全的領導,因此我們的學習運動一定會有成績的。

  在這裡我要附帶地講一點,就是我們幹部中間,有一些年紀比較大一點的,他們以為年紀大了學習沒有希望,我以為這個想法是不對的。年紀大一點誰說不行呢?有句古話:「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那末,你若是五十四歲的話,還是青年呢,哪有不可學的道理?!這是我附帶說到的一點。

  現在我們這個幹部教育制度很好,是一個新發明,是一個新發明的大學制度。講到大學,我們這裡有馬列學院,抗日軍政大學,女子大學等等,這都是很好的。在外邊有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等,在外國有牛津大學、巴黎大學等等,他們都是學習五年、六年便要畢業,叫做有期大學。而我們這個大學,可算是天下第一,叫做無期大學,年紀大一點也沒有關係,只要你是活著,都可以進我們的大學。我們這樣的大學,是延安獨創。不過是任何人都可以進的,不論在什麼地方,華北、華中、華南各地,不論什麼人,共產黨員也好,不是共產黨員也好,都可以進這個長期大學的。

  在長期大學念書成功的人,我還可以舉一些例子來說說。從古以來真正有學問的人,不是從學堂裡學來的。孔夫子的孔夫子主義,不是一下子從學堂裡學到的。他的老師叫做項橐,這是有書為證的,「昔仲尼,師項橐」,在《三字經》裡記載著。但是他的主義不是全部從項橐那兒學到的,他是在當先生的時候,在魯國做官的時候,才有他的孔夫子主義的。

  孫中山先生也是一樣。當他在學校裡的時候,並沒有三民主義。大家知道他是學醫學的,他的三民主義是出了學校之後才有的。而且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也不是一下子就有的,開始只是一民主義,後來有了二民主義,最後他到歐洲去跑         了一次,看見歐洲發生了社會問題,工人要打倒資本家等等情形,他又想了一個民生主義出來,這樣才集合成為三民主義的。

  至於外國,有馬克思,他在學校裡並沒有學馬克思主義,學的是唯心論。後來他在學校外面學到的馬克思主義,是同他的老師不同的。至於學歷短的人,我可以舉高爾基為例,他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文學「博士」,但他沒有進過小學,也沒有進過中學,大學更沒有進過,他寫的文章卻是天下第一。

  所以進學校是可以進,但是這只是進一個門而已,要求得更進一步的學問,一定要在學校外邊學習,要長期地研究。現在你若還不認得字,也不要緊,有希望的,只要你努力學習。

  四、學習應該學到底

  學習一定要學到底,學習的最大敵人是不到「底」。自己懂了一點,就以為滿足了,不要再學習了,這滿足就是我們學習運動的最大頑敵,今天開會後要把它克服下去。

  我們學的學問,如羅邁[4]同志所講,有党的建設,聯共黨史,這些東西我們要長期地學下去,把學習的一切困難都克服下去,是一定可以把這些學問搞好的,但主要的是不要半途而廢,如果不是這樣,那會一無所成的。

  除了這些學問之外,還有時事問題與黨的政策。這兩項,過去的計劃中沒有包括進去,但這是十分需要的,因為這是實際的學問,也就是「今」的學問。關於時事問題,中央已在把時事問題的材料摘出來,準備編個綜合文摘,可以供給同志們研究與參考。至於黨的政策,六中全會的決議,大概大家都已看過一遍,但一看就丟掉是不對的,應該把黨的政策經常地研究。六中全會與七中全會之間,一切會議報告,包括政治局會議的,都要研究。不研究党的政策,單學習那些理論是不夠的,會跟實際脫節的。

  現在在職幹部教育的學習運動,是包括黨、政、軍、民、學的,民眾團體中的工作幹部和學校裡的工作幹部都在內。我們的會開了之後,大家都要努力,互相幫助,把從前有書只管自己讀不給人家讀的作風改正過來,今後要互相幫助學習,互相做先生,互相做學生,做同學。中央的同志,也是一樣,跟同志們一道研究。羅邁同志告訴我,底下已在催材料了,同志們已在研究了,這是很好的,充分地表現了同志們的熱情。好吧!在座的同志,全黨的同志,研究學問,大家都要學到底,都要進這個無期大學。要把全黨變成一個大學校。學校的領導者,就是中央。各地方黨部,八路軍、新四軍、遊擊隊,都是這個大學的分校。全黨同志以及非党的戰士們,都須進這個學校。

  我們相信,我們採取學到底的方針,一定可以克服自滿的壞現象。

  我們的學習運動是必要的。我們是能夠學習的。學習已經看到了成績,將來還會有更多的成績。我們是採取學到底的方針。在幹部教育部領導之下,幹部學習運動的結果我相信一定很好。我們嘗試的這種辦法,要推廣到全黨去,特別是華北的黨。

  根據中央檔案館保存的講話記錄稿刊印。

  注釋

  [1]見韓愈《符讀書城南》詩。

  [2]陳雲,一九○五年生,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人。當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

  [3]韓文公,即韓愈(七六八——八二四),河南河陽(今孟縣)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4]羅邁,即李維漢(一八九六——一九八四),湖南長沙人。當時任中共中央幹部教育部副部長。

回目錄<<回學達書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