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曉聲 > 你在今天還在昨天 >  上一頁    下一頁
朱師傅一家(2)


  這一位中年的,安徽農村來的農民父親,就用自己賣廢品所得的錢,供他的兒子去學最現代的謀職技能。

  現在朱凡已經在某郵局謀到了一份臨時的工作。儘管收入和他父親的收入一樣很低微,但畢竟的,全家多了一份收入啊!

  某日,朱師傅見了我,吞吞吐吐地問:「你看,如果我想在車棚這一角用些膠板圍一處我睡覺的地方,廠裡會同意嗎?」

  我說:「我不是早就建議你這樣做了嗎?只管照你的想法做吧,廠裡我替你說。」

  廠裡的領導也很體恤他一家。

  現在,朱師傅有了自己的棲身之處——就在門房的邊上,一米多寬,兩米多長,用膠板圍的一個箱子似的「房間」。睡在裡邊,夏天的悶熱,冬天的森冷,大約非一般城裡人所能忍受。

  現在,這一家人已在北京——確切地說,在我們童影的門房生活了七八年了。除了朱霞,朱師傅、「嫂子」和朱凡,都在為生活而掙錢。不管一份工作多麼髒,多麼累,收入多麼低微,在北京人看來是多麼不值得幹,不屑於幹,在他們看來,卻都是難得的機遇……

  在風天,在雨天,在寒冬裡,在赤日下,我常見「嫂子」替朱師傅清理七個垃圾通道,替朱師傅打掃宿舍區和廠區的衛生。也像朱師傅一樣,從垃圾裡挑揀出可賣點兒錢的東西。她替朱師傅時,朱師傅則也許往廢品站送廢品去了,也許另有一份兒活,去掙另一份兒錢了。

  「嫂子」推垃圾車的步態,騰騰有力,顯示出一種「小車不倒只管推」的樣子。

  這一家的每一個成員,似乎總是那麼樂觀,似乎總是生活得那麼親情融融。

  有時我不免奇怪地想——他們的樂觀源於什麼呢?

  當然的,我知道,他們一家人要通過共同的努力,早日積攢下一筆錢,然後回安徽農村去蓋房子。

  那須是多大數目的一筆錢呢?

  三萬?還是五萬?

  他們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呢?

  似乎,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再豁上七八年的時間也不足惜。而且,一定要達到,一定能達到。

  難道,這便是他們樂觀的生活態度的因由嗎?

  哪一個人沒有生活的目標呢?

  哪一個家庭沒有生活的目標呢?

  但是,有多少人,有多少個家庭,身在到處聲色犬馬燈紅酒綠的大都市里,不謗世妒人,不自卑自賤,不自暴自棄,一心確定一個不超出實際的尋常得不能再尋常的生活目標,全家人同舟共濟,付出了一個七八年,並準備再付出一個七八年去辛辛苦苦地實現呢?

  我清楚,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家,在北京也是不少的。

  這一種生活態度不是很可敬嗎?

  自尊,自強,自立——于老百姓而言,不就是得像朱師傅一家一樣嗎?

  十分難得的是,他們還有那麼一種仿佛任什麼都腐蝕不了的樂觀!

  這樂觀可貴呀!

  我常對自己說——朱師傅是我的一面鏡子。他這一面鏡子,每每照出我這個小說家生活的矯情。

  我也常對妻子和兒子說——朱師傅一家是我們一家的鏡子。

  相比于朱師傅和他的一家,我和我的一家,還有什麼理由不樂觀地生活?我們對生活所常感到的不滿足不如意,不是矯情又是什麼呢?……


學達書庫(xuges.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