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大都不懂子女 那天傍晚,參加復旦附中高二(一)班「我愛我家」的主題班會回來,大有收 獲地拎回厚厚一遝學生們的練習簿,是開學的第一篇周記:給父母的一封信。 那天晚上,剛收拾了碗筷,我就迫不及待地閱讀那些周記,懷著強烈的好奇。 對於我來說,這真是一片茫然的世界。雖然,我也為人之母,我也十幾年如一日勤 勤懇懇地。不辭辛苦地盡著一份養育兒子的義務。但我明白,養育的一份勤懇和一 份辛苦,未必就有一份好的收穫和一份好的成果。因為,有許多時候,我們是在半 明半暗中做著養育的工作。所謂「明」。當然是我們良好的心願,希望養育的結果, 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後生;所謂「昧」,自然是我們不理智的一面,不懂得如何養育 才算得法才能造就得成功。我曾讀過張愛玲一篇題為《造人》的文章,她尖銳地談 到:「造人是危險的工作。做父母不是上帝而被迫處於神的地位。」自從有這句話 的提醒,我在內心深處對自己做母親的工作,始終存有困惑和憂慮。我相信,我的 這種困惑和憂慮,是許多做父母的人所共有的。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可我們 這些不是「龍」不是「鳳」的父母仍然希望生出的兒女有一天能出息成高貴的「龍 鳳」這一類。這「希望」,也許過於明確,過於急功近利,並你追我趕地「希望」 著,這就使得原本屬正常範疇的一些困惑和憂慮,便莫名其妙的膨脹起來。於是, 這來自我們這些做父母內心的「困惑和憂慮」,不知不覺地形成一種緊張的氛圍。 一種壓抑的氣候,這氛圍這氣候又不知不覺地彌漫並緊緊籠罩住我們的孩子們。而 我們還是一個勁地希望一個勁地籠罩,很少設身處地為這些被我們「希望」被我們 「籠罩」的兒女們想一想,他們對這樣的「希望」和「籠罩」究竟是怎樣的心情和 怎樣的感覺? 那天深夜,我把所有的周記讀完,卻無法人睡了。這些真切的文字和真切的心 情,都在反復地表達著一層意思: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對於自己血脈相連的子女未 必具有心心相通的懂得和理解。而我們一廂情願的「寵愛」和「希望」,在客觀上, 往往會產生扭曲的效果,因為,「拔苗助長」地「希望」,畢竟違背自然。仔細想 想,人的生長和一根草一棵樹的生長是同出一個道理,山坡上成林的樹木,野地裡 成茵的小草,沒有愛之太恩、憂之太勤的培植,它們反而茂盛反而挺拔,倒是培養 在溫室裡又澆水又施肥的花草,嬌嬌嫩嫩的易萎易折。由此想來,我們這些父母對 孩子的養育太人為, 我們應該把自然還給孩子們; 由此想來,我們對子女過多的 「希望」,未免有些殘酷了。我們不該把我們在時代中的失落和失望,似是而非地 強加到孩子們身上,這是不講道理的做法。可我們偏偏自欺欺人地製造出一些貌似 道理的道理來說服自己,還要說服孩子,使孩子們在太小的年紀便承擔起「競爭」。 「成才」的壓力。其實,回想一下我們自己,我們今天成為了何等樣的人物,有多 少時代的因素。環境的因素。偶然的因素?我們的父母沒有像我們現在這樣急不可 耐地對下一代施加影響,我們不是一樣承擔了生活交給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我們 還是應該多想想我們自己,把感情把理性放在自己身上,這樣,反而對子女有更多 的好處。我記得,美國最高法院一位已故的法官先生路易·布蘭迪斯說過這樣一句 話:「所有權利中,最貴重的,是不被干預的權利。」看來,在這些周記中這些高 中學生發自內心的呼喊,竟與我們的哲人和法官不謀而合。我們難道還不給予應有 的重視和尊重嗎? 就在這一夜,我從幾十篇周記中選擇了幾篇。摘錄了幾段,作為在「六一」兒 童節到來之際的與己也與人的饋贈,讓我們所有做父母的人能走進孩子們的內心, 對他們有所瞭解,對我們自己有所反省,由此,讓孩子們能夠得到一個真正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