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殘遺恨                後   記  

                                     
                               一

    天下人知有文學名著《老殘遊記》而讚不絕口者,近百年來何止千萬,但能熟知著
者劉鶚身世的則寥寥無幾,坊間雖有研究資料刊行,究竟流傳不廣。

    劉鶚(公元1857——1909年),字鐵雲,原名孟鵬,是晚清光緒年間的傳奇人物。
他出身道台公子,經過商,行過醫,治過黃河,做過小官,又長時期擔任洋務買辦,生
活豪侈,手面闊綽,從不曾想到要寫小說。既非一個寒儒,科舉落第泄胸中積憤於筆端,
又不是破落了的豪門子弟,寄居荒村寒舍,多年孜孜苦寫,追懷昔日的過眼煙雲。他寫
《老殘遊記》,十分偶然,十分瀟灑,興到即寫,寫了即放,斷斷續續,時而為之,卻
不料因此而成佳作。

    劉鶚在小說寫作上一舉成名,事業上亦煊赫于一時。他以布衣之身,卻能外連洋人,
內通王公將相,呼風喚雨,神通廣大,洋人往往只知劉鶚,而不知有地方巡撫。每到一
地,外國領事待如上賓,朝廷親王、軍機大臣、提督軍門中也有人為劉鶚奔走效勞。劉
鶚生當晚清從近代向現代過渡的變革時期,現代經濟思潮逐漸侵入對外半開放的中國,
門似開而未全開,你說門開得太小了,有人卻氣急敗壞地說門開得太大了,新舊經濟、
新舊思想激蕩分化,尖銳複雜,朝野官民各有各的看法,劉鶚站在這個時期經濟開放的
第一線,雖具有超時代的經濟思想,在洋務事業上也是個開風氣的人物,可惜不為世人
所理解,又不能謹身自潔,不免成了眾矢之的,卑職、通緝,最終以流放新疆致死而結
束他傳奇的一生。

                                       二

    1991年7月,拙著《怨蕭狂劍》(即《龔自珍》)脫稿後,湖南文藝出版社小說室主
任李漁村同志提議我寫劉鶚,他對劉鶚的傳奇經歷,卓越成就和悲劇命運,表示了強烈
的興趣,兩人見解不謀而合。無奈當時僅有一冊二十回本《老殘遊記》,其他一無所有,
在搜集資料過程中困難重重,至10月上旬才算有了眉目。

    因劉鶚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歷來評價不一,下筆必須格外慎重。我與過去一樣,抱
著嚴謹的治學態度從事寫作,對待一切史料,首先辨別其真偽及是否客觀公正,縱橫考
證,決定取捨。在創作過程中,糾正並補充了過去資料的一些疏漏不實不確之處,摒去
世代相傳劉鶚死于冤家仇人之手的狹隘的就事論事的「冤仇說」,而從宏觀上新舊思想
衝突這個角度不偏不倚客觀地寫出了劉鶚致死的原委,還原出一個有血有肉,有才幹有
貢獻,而又有缺點有過失的劉鶚本來面目,或可為劉鶚生平研究邁前一步。

                                       三

    歷史小說究竟不同於歷史,不但允許藝術虛構,也必須有適當的藝術加工方才能夠
融歷史於文藝作品,豐富故事內容,突出人物性格,渲染典型氣氛,強化感人力量,因
此書中許多人物和主要情節是真實的,而細節是藝術處理的,劉鶚幾位夫人的閨名也都
是虛擬的,不過是為了便於稱呼,我想讀者會理解這一點。

    書中塑造了一群人物的藝術形象,除了主角劉鶚,作者著重寫了劉鶚眷屬衡氏若英,
大哥孟熊,三姐素琴,男僕李貴,山東巡撫張曜(《老殘遊記》中的莊宮保),河道總
督吳大澂,以及其他許多王公大臣,也寫了《老殘遊記》的寫作背景、人物原型和小說

誕生過程,又化費了一番心血,細緻地描寫了河南、山東兩省黃河決口鬧災的場景,以
幫助讀者對小說的理解。

    通過劉鶚一生的傳奇生涯,也描繪了晚清末期政治和社會風貌,豐富了近代史上的
一個側面。

                                       四

    本書於1991年10月18日動筆,每天約寫二千字左右。舍間局處上海市區最南端,高
樓大廈林立于田野農舍之間,鄉人稱之為「農夾居」地區,南臨澱浦河,河上長虹淩空,
名曰「長橋」,所以地以橋名。遠離城市,空氣清新,少有煩擾,是潛心寫作的好地方,
賤軀亦尚爭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從無間歇,於1992年6月完稿,得字42萬,又經修改,
定稿為35萬字。

    本書初稿完成後,曾選錄最後一部分,題為《老殘之死》,自1993年9月7日至10月
27日連載於上海新民晚報,因而結交劉鶚之孫,福建師大劉蕙孫教授,羅振玉之長孫、
吉林大學羅繼祖教授,及鐘笙叔之女鐘珍女士。劉、羅兩位都是卓有成就的碩學鴻儒,

鐘女士的書法亦娟秀可觀,有機會向他們請教老一輩的往事,甚有裨益。蕙孫先生高齡
茂德,函詢舊事,知無不言,得以補闕糾謬,又托女公子德煥女士來滬之便,惠贈宏篇
大著,盛情可感。

    《老殘之死》在報章連載後,讀者為劉鶚不幸流戍邊疆而死流下了同情的熱淚,相
信全書出版會更引起讀者的興趣,劉鶚地下有知,當可泯去遺憾,欣然長眠了。

                                      寒波
                                  1994年9月8日
                                 百年未遇的炎夏
                                 之後於上海長橋
 

學達書庫www.xuoda.com

                                 回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