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家文集 > 鄧友梅 > | 上一頁 下一頁 |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 | |
|
|
從名義上看陽曆年叫「元旦」,陰曆年叫「春節」。陰曆「年」降級為「節」了。可實際上無論政府還是老百姓,都沒把它地位降格。「元旦」放假一天,「春節」卻休假七日,且不說旅遊節,冰雕節,時裝節,風箏節,民歌節,魔術節等新創品牌無法和它比擬,就連正兒八經的端午節,中秋節也爭不得平起平坐。而且老百姓仍習慣地把「春節」說成「過年」。 一個民族的傳統習俗,是輕易改變不了的。 「年」是我們老祖先智慧的產物。時間一刻不停,卻又無影無蹤,怎樣測量?如何把握?在農業社會,地球每繞太陽一圈,人們變換春種,夏忙,秋收,冬藏四種耕作方式。穀物成熟,古人稱之「稔」。每「稔」一次,就結束一個循環週期。度過休耕期,一切從頭開始。我們祖先就把「稔」定成一個坐標。借休耕之時,祭天拜地,慶祝當年穀物豐收,企求來年風調雨順。過了些「稔」,為了更精確區別它的含義,就把時間的「稔」寫作「年」。地球每繞太陽一圈,人們就叫過了一年。 這個時間週期太長,要再分成幾個小段,才好把握利用。怎樣把年的圓圈再劃出段來呢,從竹子上找到了靈感。光溜溜一根竹竿上長得有節,就可以把它分成幾段。照此,依據日出日落,寒來暑往規律,劃定端午、中秋兩節,年的圈分成了三大段。「年」是完整的一圈,節是其中一段。這時間就可量化了。舊中國時,小孩拜師學藝,契約上要寫的學徒時間就是「三年零一節」。那就是過了第三年的端午節出師。 「過年」既是兩個週期之間的交接,所以中國人不像洋人只慶祝元旦一天。而是歡度除夕前後一段時期。一過臘月初八,就算進入了年期,直到破五,才算過完。正式進入年期,是臘月二十三日,所以說:「糖瓜祭灶,新年來到」。 聖誕節是基督教耶穌的誕辰,復活節是上帝之子復活之日。中國人過年雖也跟宗教神仙掛鉤,更多是以人為中心。先貼門神和財神,既叫「大鬼小鬼進來」,又要「招財進寶」。灶君是玉皇大帝專派來監督人們生活的看守者。臘月二十三這天他要到天上去彙報,被他觀察監視了一年,誰能沒一點錯事呢?若被他如實彙報,惹惱玉皇老爺就有麻煩。只得想辦法對付。發現他天天看人下廚,養成貪吃習慣,人們就在送行宴會上,專門用麥糖給他做些糖瓜,外邊還沾上芝麻,看著好看,吃著脆甜。灶君貪嘴,少不得要多吃幾個,哪知一到嘴裡就變得粘粘糊糊,把嘴粘得張不開了。到了天上彙報時,說起話來含糊不清。知道上了當卻不敢揭發,怕暴露自己多吃多占的錯誤。玉皇老爺聽不明白,也就得過且過,不再深究人們的錯誤了。 把灶君放心送走,人們本可以自由自在過年了。但好事多磨。人間沒神仙了,妖魔也會放開膽子作怪。但據說妖怪都怕兩樣東西,一怕紅色,二怕爆炸聲。所以過年時人們先用紅紙寫「春聯」(民間叫寫對子)貼在門口。再放爆竹煙花,除夕之夜,絕不走動,各家備好食品,全家聚在一起,以娛樂守歲。天一亮妖魔退走,人們這才出門走動,互相拜賀平安度過了一年。北京人就把這過程編成諺語: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對子。二十五,開鍋煮。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這就叫:爆竹一聲辭舊歲,張燈結綵迎新年。 |
|
|
|
學達書庫(xuges.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