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阿城 > 常識與通識 | 上頁 下頁
跟著感覺走?(3)


  情感中樞中最古老的部分是嗅葉,負責接收和分析氣味。氣味對古老動物的重要,可說是攸關性命。食物可食否,是否為性對象,捕捉與被捕捉的辨別,都靠與氣味的記憶的比對結果。

  嗅葉只有兩層細胞,第一層負責接收氣味並加以分類,第二層負責傳遞反射訊息,通知神經,指揮身體採取何種反應。

  當嗅葉進化發展成情感中樞時,腦才開始有情緒功能。而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情感中樞逐步修正學習與記憶這兩大功能,古哺乳類動物才有了更複雜的反應的可能。當然,氣味是反應的基礎,以至情感中樞裡有了一個嗅腦部分。

  一億年前,到了新哺乳類動物的腦,也就是靈長類動物和之後人類的腦,開始增添了幾層新細胞,智能開始出現了。

  我這樣的描述,是要警惕的,因為進化的情形並非是說有就有了。我們解剖看到腦的組成,之後描述了大的區別,至於進化過程的實證,生物學家還在尋找。

  人類的腦,最終進化出了對感覺可以加以思考,也可以對概念、符號產生感覺的功能。腦神經的互聯更為複雜,有更多的反應,情緒也就精緻起來,可以對感覺有感覺。新哺乳類腦的情感中樞在腦神經的結構中是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對腦部的其它功能有非常非常大的影響,到了可以左右我們的思考能力的地步。

  不過,我們要回到情感中樞的嗅腦那一部分,因為裡面有兩個部分極為重要,一個命名為海馬回,一個命名為杏仁核,都是因為它們的形狀,而非其功能。

  我們知道,杏仁核的功能,是紐約大學神經科學中心的約瑟夫·勒杜克斯(Joseph leDoux)發現的。沒有這個發現,EQ的重要性不會超過IQ。

  勒杜克斯發現,當負責思考的大腦皮層對刺激還沒有形成決定的時候,杏仁核已經指揮了我們的行為。我們有很多悔之莫及的行為,就是因為杏仁核的反應先於大腦皮層的思考,不免失之草率。

  在這個發現之前,醫學界認為感覺器官先將感覺信息傳到丘腦,轉為腦的語言,再傳到大腦皮層的感覺處理區,整理成感覺,形成認知和意義,再傳到情感中樞,決定如何反應,再通知其它腦區和全身。通常的情況確實如此,這意味著,杏仁核是依靠來自大腦皮層的指令來決定情緒反應。

  勒杜克斯的革命性發現是,除了我們已經知道的丘腦到大腦皮層的神經元,他找到了我們以前沒有發現的丘腦直達杏仁核的一小綹神經元。這樣,杏仁核搶先於大腦皮層的處理過程,激發出情緒反應與相應的行為反應方式,先斬了再說。

  勒杜克斯用實驗證明了杏仁核處理過我們從未意識到的印象和記憶。他以極快的速度在試驗者眼前閃過圖形,試驗者根本沒有察覺,可是之後,他們會偏好其中的一些很奇特的圖形,也就是說,我們在最初的幾分之一秒,已經記得內容並決定了喜歡與否,情緒可以獨立于理智之外。

  至於海馬回,則是一個情境記憶庫,用來進行信息的比對,例如,關著的狼與荒野中的狼,意義不一樣。海馬回管的是客觀事實,杏仁核則負責情緒意義,同時也是掌管恐懼感的中樞。如果只留下海馬回而切掉杏仁核,我們在荒野中遇到一隻狼不會感到恐懼,只是明白它沒有被關著而已。又如果有人用一把槍頂在你腦袋上,你會思考出這是一件危險的事,但就是無法感到恐懼,做不出恐懼的反應和表情,同時也不能辨認別人的恐懼表情,於是槍響了。這是不是很危險?

  杏仁核主管情緒記憶與意義。切除了杏仁核,我們也就沒有所謂的情緒了,會對人失去興趣,甚至會不認識自己的母親,所渭「絕情」,也沒有恐懼與憤怒,所謂「絕義」,甚至不會情緒性地流淚。雖然對話能力並不會失去,但生命可以說已經失去意義。

  杏仁核掌管的恐懼,在動物進化中地位特殊,分量吃重,因為它決定了動物在生死存亡之際的反應,戰還是逃。

  杏仁核儲存情緒記憶,當新的刺激出現,它就將之比對過去的記憶,新的刺激裡只要有一項要素與過去相仿佛便算符合,它就開始按照記憶了的情緒經驗啟動行為。例如我們討厭過一個人,以後只要這個人出現,我們不必思考就討厭他或她。勒杜克斯稱此為「認識前的情緒」。

  這樣,雖然杏仁核的反應是為保護我們的生存,但在一個變化迅速的環境裡,我們不免會受到誤導。因為一,很可能舊的情緒記憶相對新的刺激已經過時;二,杏仁核的反應雖然快,但失之草率。

  我們的童年時期,是杏仁核開始大量儲存情緒記憶的時期,這也就是一個人的童年經驗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原因。一個成人,在事件發生時,最先出現的情緒常常就是他的杏仁核裡童年就儲存下來的情緒模式。你可以明白,父母常在小孩子面前吵架甚至動手,小孩子雖然小到還抱著奶瓶,但他已經「看」在杏仁核裡了,他只是還不能思考這個記憶。這也就是最危險的。虐待,嬌寵,虛偽,等等等等,小孩子將來有的好受了。前些年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發生中國留學生盧剛殺人事件,是一個典型的EQ出了問題的例子,因為盧剛的IQ沒有問題。童年,少年處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人,他們的杏仁核,就是國家的情緒命運,跟著感覺走?

  如果你還記得我在《愛情與化學》裡介紹過的前額葉,你就知道事情還有補救。前額葉主司壓抑,它的理性作用可以調節杏仁核的「衝動」。前額葉會在刺激的瞬間對各種可能進行評估,選出最佳決策,再策動行為。

  這就是最基本的EQ。

  我們的社會,強調了知識,強調了知識經濟,這似乎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沒有EQ,「人」將不「人」, 「社會」將不「社會」。「勞動創造了人類」,這個「勞動」如果講的是工具使用,促使IQ不斷發展,是有問題的。我看這個「勞動」應該解為勞動組織,這個組織,就是不斷成熟的社會關係,它的成熟,是由人類的前額葉與杏仁核的互相平衡造成。我們的前額葉裡都是一些什麼軟件 ?我們有怎樣的行為被孩子的杏仁核記憶為情緒?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仁」,我們意識到那是個EQ的里程碑嗎?孔子的教材裡當然有彼時的IQ成果,但他的弟子們在《論語》裡,記載的都是老師的EQ啊,那裡面有迫切的情緒焦慮。兩千年後的子孫沒有了自己環境中的EQ問題嗎?一個富足但是EQ低下的社會,是個可怕的社會吧?EQ是不是較IQ來得重要而且迫切呢?

  你如果說我既然用一種知識的形式講出以上,所以是一種IQ,所以IQ比EQ重要而且迫切,我當然只好閉嘴,去講EQ對藝術的重要了,不過,那是下一個題目了。

  一九九八年五月 墨西哥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