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雲麓漫鈔 | 上頁 下頁
三三二


  古人文字但取其聲音之協,初無切韻之說。鄭康成雲:「其始書之也,倉卒無其字,或以音協,比方假借為之,趣於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因其鄉,同聲異字,同字異言,轉生議論。」

  楊收論音律,李善注《嘯賦》,皆有曰:「均者,韻也。漢晉言均同。孫炎始為反切語。魏晉以降,南北分列,人尚詞章,清濁重輕,錙分銖別,用而愈切,不勝異意。劉臻與陸法言論四聲音韻,而取諸家之書,定為《唐韻》五卷。詳究古人切韻之始,至簡易而切當,使其字的有所歸,而不可以疑似轉。蓋一字有四聲,或只有三聲者,以側聲紐平聲,以平聲紐側聲,故有雙聲疊韻之別。如章字,有章、掌、障、灼四聲。以側聲灼字紐平聲,則灼良為章;又以平聲紐側聲,則章兩為掌,章亮為障,章略為灼。蓋良略是雙聲,章良是疊韻。以此推之,他皆仿此,豈不簡易而切當哉!自唐人清濁之分,乃有三十六字母以歸之,益繁碎而難曉。如一東、二冬,各分清濁,行、更、生與兵、明、平,歸作一韻,若此甚多,且四方之音不同,國、墨、北、惑字,北人呼作穀、木、蔔、斛,南方則小轉為唇音。北人近于俗,南人近於雅。若以四聲切之,則北人之字可切,而南人於四聲中,俱無是字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