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夜航船 | 上頁 下頁
疆域(3)


  ◎周九州

  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其藪澤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彭蠡、洞庭、青草、太湖、丹陽也),其利金錫竹箭,其民二男五女(蓋通以一州之民計之,二分為男,五分為女也),其畜鳥獸,其穀宜稻。

  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藪澤曰雲夢,其川江漢,其浸穎湛,其利丹銀齒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鳥獸,其穀宜稻。

  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其藪澤曰圃田,其川滎雒,其浸波溠(音詐),其利材漆絲,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六擾(雞、豚、犬、馬、牛、羊也),其穀宜五種(稻、黍、稷、麥、菽也)。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其藪澤曰望諸,其川淮泗。其浸沂沐,其利蒲魚,其民二男二女,其畜雞狗,其谷宜稻麥。

  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泰山,其藪澤曰大野,其川河泲,其浸盧維,其利蒲魚,其民三男三女,其畜六擾,其穀宜四種。

  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其藪澤曰弦蒲(在沂陽),其川涇汭,其浸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馬,其穀宜黍稷。

  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遼東),其藪澤曰貕養(在萊陽),其川河泲,其浸菑時(萊蕪殷陽),其利魚鹽,其民一男三女,其畜牛馬羊豕,其谷宜黍麥稻。

  河內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其藪澤曰揚紆,其川漳,其浸汾潞(汾出汾陽,潞出歸德),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牛百,其穀宜黍稷。

  正北曰並州,其山鎮曰恒山,其藪澤曰昭餘邪(在鄔),其川虖池嘔夷,其浸淶易,其利布泉,其民二男三女,其畜牛馬犬豕羊,其穀宜五種。

  ◎秦三十六郡

  始皇初並天下,罷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兩尉以典之。郡名曰內史、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穎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琅琊、齊郡、上谷、漁陽、北平、遼西、遼東、代郡、巨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後又置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

  ◎漢十三部

  漢分天下為十三部,每部置刺史,領天下郡國一百三。

  司隸校尉(領京兆、扶風、馮翊、弘農、河東、河內、河南七郡)。豫州刺史(領穎川、汝南、沛郡、梁國、魯國五郡)。冀州刺史(領魏郡、巨鹿、常山、清河、廣平、真定、中山、信都、河間、趙國十郡)。兗州刺史(領陳留、東郡、山陽、濟陰、泰山、城陽、東平七郡)。徐州刺史(領琅琊、東海、臨淮、泗水、楚國五郡)。青州刺史(領平原、千乘、濟南、齊郡、北海、東萊、膠東、高密、菑川九郡)。荊州刺史(領南陽、南郡、江夏、桂陽、武陵、零陵、廣陵、長沙八郡)。揚州刺史(領鎮江、九江、會稽、丹陽、豫章、六安六郡)。益州刺史(領漢中、廣漢、巴郡、蜀郡、犍為、越雟、牂牁、益州八郡)。涼州刺史(領安定、北城、隴西、武威、金城、天水、武都、長掖、酒泉、敦煌十郡)。並州刺史(領太原、上黨、上郡、西河、朔方、五原、雲中、定裹、雁門九郡)。幽州刺史(領涿郡、渤海、代郡、上谷、漁陽、北平、遼西、遼東、廣陽、樂浪、玄菟十一郡)。交州刺史(領海南、郁林、蒼梧、交趾、合蒲、九真、日南七郡)。

  ◎三國州郡

  蜀漢全制巴蜀,置二郡,日益州(成都)、曰梁州(漢中),有郡二十。先主初置九郡,曰巴東、曰巴西、曰梓潼、曰河陽、曰文山、曰漢嘉、曰朱提、曰雲南、曰涪陵,並得舊漢,曰巴郡、曰廣漢、曰犍為、曰牂牁、曰越雟、曰益州、曰漢中、曰永昌、曰南安、曰武都。孫吳北據江南盡海,置州五,曰交州(安南)、曰廣州(南海)、曰荊州江陵、曰郢州江夏、曰揚州丹陽。孫權置臨賀、武昌、朱厓、新安、盧陵五郡。孫亮又置臨川、臨海、衡陽、湘東四郡。孫休又置天門、建平、合浦三郡。孫皓置始安、始興、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吳興、平陽、桂林、滎陽十一郡。因立宜陽一郡,並漢十八郡,共四十三郡。

  魏據中原,有州十二,曰司隸(河南)、曰豫州(譙)、曰荊州(襄陽)、曰兗州(武威)、曰青州(臨淄)、曰徐州(彭城)、曰涼州(天水)、曰秦州(上邽)、曰冀州(代郡)、曰幽州(范陽)、曰並州(晉陽)、曰揚州(壽春)。

  ◎晉十九州

  曰司州(河南)、曰兗州(濮陽)、曰豫州(項城)、曰冀州(趙郡)、曰並州(晉陽)、曰青州(臨淄)、曰徐州(彭城)、曰荊州(江陵)、曰揚州(初壽春,後建業)、曰雍州(京兆)、曰秦州(上邽)、曰益州(成都)、曰梁州(南鄭)、曰甯州(雲南)、曰幽州(范陽)、曰平州(昌黎)、曰交州(番禺)、曰涼州(武威)。

  ◎唐十道

  自晉藩陰敗,複南北分爭,州郡割裂,宋、齊、梁、陳,狃于江左,隋氏雖能混一,而享祚不長。至唐太宗肇造區夏,並有州郡,始因山以形便,分天下為十道,曰關內、曰河南、曰河東、曰河北、曰山南、曰隴右、曰淮南、曰江南、曰劍南、曰嶺南。貞觀十五年大,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玄宗開元初,又分為十五道,曰京畿(西京)、曰都畿(東都)、曰關內(京官遙領)、曰河南(陳留)、曰河北(魏郡)、曰隴右(西平)、曰山南東(襄陽)、曰山南西(漢中)、曰江南東(吳郡)、曰江南西(豫章)、曰劍南(蜀郡)、曰淮南(廣陵)、曰黔中(貴州)、曰嶺南(南海)。

  ◎宋二十三路

  太宗分天下為十五路,至仁宗又分為二十三路,曰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曰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曰河北東路、河北西路,曰陝西路,曰秦鳳路,曰河東路,曰淮南東路、淮南西路,曰兩浙路,曰江南東路、江南西路,曰荊湖南路、荊湖北路,曰成都路,曰梓州路,曰利州路,曰夔州路,曰福建路,曰廣南東路、廣南西路。

  ◎元十二省

  元建中書省十二,轄天下州郡,曰都省(治腹裡路)、曰河南行省(汴梁)、曰湖廣行省(武昌)、曰浙江行省(杭州)、曰江西行省(龍興)、曰陝西行省(京兆)、曰四川行省(成都)、曰雲南行省(中慶)、曰遼陽行省(遼東)、曰鎮東行省(高麗)、曰甘肅行省(甘州)、曰嶺北行省(和州)。又分天下為二十二道。

  ◎明兩直隸十三省

  北直隸八府,十七州,一百一十六縣,賦六十萬一千。(北京在順天。)南直隸十四府,十七州,九十六縣,賦五百九十九五萬千。(南京在應天。)河南八府,十州,九十六縣,賦二百四十一萬四千。(省城在開封。)陝西八府,二十二州,九十五縣,賦一百九十二萬九千。(省城在西安。)山東六府,十五州,八十九縣,賦二百八十五萬一千。(省城在濟南。)湖廣十五府,十六州,一百零七縣,賦二百十六萬七千。(省城在武昌。)浙江十一府,一州,七十五縣,賦二百五十一萬。(省城在杭州。)江西十三府,一州,七十七縣,賦二百五十二萬八千。(省城在南昌。)福建八府,五十七縣,賦一百一十萬一千。(省城在福州。)山西五府,二十州,七十八縣,賦二百二十七萬四千。(省城在太原。)四川八府,二十州,一百零七縣,賦一百二十萬六千。(省城在成都。)廣東十府,八州,七十五縣,賦一百一萬七千。(省城在廣州。)廣西十一府,四十七州,五十三縣,賦四十三萬一千。(省城在桂林。)雲南十四府,四十一州,三十縣,賦一十四萬。(省城在雲南。)貴州八府,六州,六縣,賦四萬七千。(省城在貴陽。)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