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嘯亭雜錄 | 上頁 下頁
木蘭行圍制度


  木蘭在承德府北四百里,蓋遼上京臨潢府、興州藩地也,素為翁牛特所據。康熙中,藩王進獻,以為搜獵之所。其地毗連千里,林木蔥郁,水草茂盛,故群獸聚以孳畜,實為天畀我國家講武綏遠之區。故仁廟每歲舉行秋之典,歷朝因之,繩法先猷,永遠遵行也。

  其行圍時,蒙古、喀爾沁等諸藩部落,年例以一千二百五十人為虞卒,謂之圍牆,以供合圍之役。中設黃纛為中軍,左右兩翼以紅、白二纛分標識之。兩翼末,國語謂之烏圖裡,各立藍纛以標識之,皆聽中軍節制。凡管圍大臣,皆以王公大臣領之,而蒙古王、公、台吉等為副,兩烏圖裡則各以巴圖魯侍衛三人率領馳行。行圍之制有二:一行圍。只以數百人分翼入山林,圍而不合,謂之行圍。合圍之制,則於五鼓前,管圍大臣率領蒙古管圍大臣及虞卒,並八旗勁旅,虎槍營士卒,各部落射生手,齊出營盤。視其圍場山川大小遠近,紆道繞出圍場之後,或三十裡、五十裡,以及七八十裡,齊至看城,則為圍合。

  合圍後,自烏圖裡處虞卒脫帽以鞭擎之,高聲傳呼瑪爾噶口號。按瑪爾噶者,蒙古語帽也。聲傳遞至中軍,凡三次。中軍知圍已合,乃擁纛徐行,左右指揮以俟上入圍,則日已辰末巳初矣。合圍數十裡,漸促漸近,出林薄至岡阜,離駐蹕行營約略二三裡許,惟視高敞處設黃幕,幄中設氈帳,是之謂看城。比至看城時,虞卒皆馬並耳,人並肩。廣場不過三裡許,自圍牆外至放圍處,即重設一層,乃虎槍營士卒及諸部落射生手等,專射自圍內逸出之獸,而圍內例不准射也。

  日出前,上自禦營乘騎先至看城稍息,俟兩翼烏圖裡藍纛到後,乃自看城出,禦橐鞬,諸扈從大臣、侍衛及親隨射生手、虎槍手等擁護,由中道直抵中軍。在中軍前半裡許,周覽圍內形勢,瞭若指掌,而行圍之疾徐進止,口敕指揮,凡二三十里間射飛逐走,左右是宜。諸藩部落、蒙古仰瞻聖武,莫不歡欣踴躍,以頌「一人有慶」也。或遇有虎,則圍暫不行,俟上看殪虎畢,然後聽敕而行。

  每圍場收,至看城則上即駐馬,惟觀諸王、射生手等馳逐餘獸而已。或值是日看城場內獸集過多,則奉旨特開一面以逸之,仍禁圍外諸人不准逐射。獵罷,上回蹕大營,謂之散圍。諸部落各按隊歸營,日甫晡,而一日行圍之事奏畢矣。若哨鹿日,制與常日不同。

  上於五更放圍之前出營,凡侍衛及諸備差人等,分為三隊,約出營十餘裡聽旨停第三隊;又四五裡停第二隊;又二三裡將至哨鹿處停第一隊,而侍從及扈衛之臣只十餘騎而已。漸聞清角聲揚,遠林呦呦,低昂應和,倏聽槍聲一發,咸知聖武神威,命中獲鹿矣。

  群皆欣然引領,聽旨調遣,而三隊以次皆至上前矣。其行圍所有奏章,皆俟上還營後,披覽發出,毫無遺滯。或有時上引諸文士賡唱終夕,以示暇焉。誠為良法,垂遠百世,宜所遵慕者,實非漢、唐諸群較獵于上林、驪山,惟知馳騁田獵之為娛者,所可比擬于萬一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