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諧鐸 | 上頁 下頁
南部


  吳中樂部,色藝兼優者,若肥張、瘦許,豔絕當時。後起之秀,目不見前輩典型,挾其片長,亦足傾動四座。如金德輝之《尋夢》,孫柏齡之《別祠》,彷佛江彩蘋樓東獨步,冷淡處別饒一種哀豔。朱曉春之《歎月》,馬奇玉之《題曲》,正如盂德曜練裳椎髻,不失大家風範。張聯芳之《思凡》,曹遠亭之《佳期》,又似孫荊玉舉止放誕,而反腰貼地,要是天然態度。王阿長之《埋玉》,週二官之《劈棺》,如徐月華臨青陽門彈箜篌,一時聲情俱裂。戴雲從之《偷棋》,沉人瑞之《盜令》,未免稍軼範圍,卻似趙飛燕跋扈昭陽。而掌中一舞。頗能竄易耳目。至如張修來《思春》一出,雖秋娘老去,猶似十三四女郎堂上簸錢光景。一兒歌場,得此數人提倡,稍可維持菊部。

  自西蜀韋三兒來吳,淫聲妖態,闌入歌台。亂彈部靡然效之,而昆班子弟,亦有倍師而學者。以至漸染骨髓,幾如康昆侖學琵琶,本領既雜,兼帶邪聲,必十年不近樂器,然後可教。

  因歎文人通道不篤,背正學而入歧趨,雖複邀譽目前,亦見笑而自點耳。觀于樂部,能無爽然!

  鐸曰:「以文為戲,即以戲論文。歌柳郎中『曉風殘月』,甯效蘇學士,銅琵琶,鐵綽扳,唱『大江東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