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西湖夢尋 | 上頁 下頁 |
上天竺 |
|
上天竺,晉天福間,僧道翊結茅庵於此。一夕,見毫光發於前澗,晚視之,得一奇木,刻畫觀音大士像。後漢乾祐間,有僧從勳自洛陽持古佛舍利來,置頂上,妙相莊嚴,端正殊好,晝放白光,士民崇信。錢武肅王常夢白衣人求葺其居,寤而有感,遂建天竺觀音看經院。宋咸平中,浙西久旱,郡守張去華率僚屬具幡幢華蓋迎請下山,而澍雨沾足。自是有禱輒應,而雨每滂薄不休,世傳爛稻龍王焉。南渡時,施捨珍寶,有日月珠、鬼穀珠、貓睛等,雖大內亦所罕見。嘉祐中,沈文通治郡,謂觀音以聲聞宣佛力,非禪那所居,乃以教易禪,令僧元淨號辨才者主之。鑿山築室,幾至萬礎。治平中,郡守蔡襄奏賜「靈感觀音」殿額。辨才乃益鑿前山,辟地二十有五尋,殿加重簷。建鹹四年,兀術入臨安,高宗航海。兀術至天竺,見觀音像喜之,乃載後車,與《大藏經》並徙而北。時有比丘知完者,率其徒以從。至燕,舍於都城之西南五裡,曰玉河鄉,建寺奉之。 天竺僧乃重以他木刻肖前像,詭曰:「藏之井中,今方出現」,其實並非前像也。乾道三年,建十六觀堂,七年,改院為寺,門匾皆禦書。慶元三年,改天台教寺。元至元三年毀。五年,僧慶思重建,仍改天竺教寺。元末毀。明洪武初重建,萬曆二十七年重修。 崇禎末年又毀,清初又建。時普陀路絕,天下進香者皆近就天竺,香火之盛,當甲東南。 二月十九日,男女宿山之多,殿內外無下足處,與南海潮音寺正等。 張京元《上天竺小記》: 天竺兩山相夾,回合若迷。山石俱骨立,石間更繞松篁。 過下竺,諸僧鳴鐘肅客,寺荒落不堪入。中竺如之。至上竺,山巒環抱,風氣甚固,望之亦幽致。 蕭士瑋《上天竺小記》: 上天竺,疊嶂四周,中忽平曠,巡覽迎眺,驚無歸路。餘知身之入而不知其所由入也。從天竺抵龍井,曲澗茂林,處處有之。一片雲、神運石,風氣遒逸,神明刻露。選石得此,亦娶妻得姜矣。泉色紺碧,味淡遠,與他泉迥矣。 蘇軾《記天竺詩引》: 軾年十二,先君自虔州歸,謂予言:「近城山中天竺寺,有樂天親書詩雲:『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前臺花發後臺見,上界鐘鳴下界聞。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筆勢奇逸,墨蹟如新。」今四十七年,予來訪之,則詩已亡,有刻石在耳。 感涕不已,而作是詩。 又《贈上天竺辨才禪師》詩: 南北一山門,上下兩天竺。中有老法師,瘦長如鸛鵠。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見之自清涼,洗盡煩惱毒。 坐令一都會,方丈禮白足。我有長頭兒,角頰峙犀玉。 四歲不知行,抱負煩背腹。師來為摩頂,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謝羈束。何必言法華,佯狂啖魚肉。 張岱《天竺柱對》: 佛亦愛臨安,法像自北朝留住。 山皆學靈鷲,洛伽從南海飛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