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萬曆野獲編 | 上頁 下頁
內閣(3)


  【贈上柱國】

  弇州述異典,大臣為上柱國者,生拜則夏貴溪言,歿贈則張江陵居正。按,生拜者固止夏一人,而贈官尚有江陰侯贈特進江國公吳良,以開國公歿於洪武年,得追崇上柱國,其生前勳號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僅襲一輩,至永樂失侯。又太子少師姚廣孝以靖難功歿於永樂年,得贈推忠報國協謀宣力文臣榮祿大夫上柱國少師榮國公,其生前以未開五等,且無子不襲。蓋得上柱國於身後者共三人,一文一武一僧,其後人俱泯泯,亦異矣。

  吳良贈上柱國,見吳伯宗所撰神道碑;廣孝贈上柱國,見文皇禦制神道碑。

  【內閣失印】

  文淵閣印一顆用銀鑄玉箸篆文,乃宣宗所賜,止許閣臣用以進奏,不得施於外廷,曆世相傳珍護。至萬曆十四年四月廿六夜,忽為何人連篋盜去,大學士申時行等上疏請罪,上命窮追嚴治,竟杳無蹤跡。上不得已重鑄以賜,今所用者是也。自此閣權漸輕,宮府日以隔絕,至今日而天顏咫尺,輔臣不得一望清光,或雲失印致然,恐亦揣摩之說。當失印時,典籍吳果司其事,僅奪俸兩月而已,識者以為罰太輕。果杭州人,後加官至太僕卿。按失印一事,與唐裴度中書印相類,但裴旋得之,而此終於失耳。

  嘉靖十一年,大學士李時藏上所賜圖記所謂「忠敏安慎」者於內閣,亦被竊去,具疏以聞,上命所司遍緝,亦不得。

  【閣臣久任】

  自永樂以後,閣臣始專為輔弼,而在事久者,如胡吉水廣在閣十七年,楊建安榮在閣三十九年,楊太和士奇在閣四十三年,金新建幼孜在閣三十年,此輔政之最久者。次則楊石首溥兩任,實在閣十六年。正統以來,則陳太和循十四年,而不免於戍;彭安福時兩任,實在閣十八年;高興化穀十三年;商淳安輅兩任,實在閣十九年;李南陽賢十年;萬眉州安十九年;劉壽光珝十一年;劉博野吉十八年;徐宜興溥十二年;劉洛陽健二十年;李荼陵東陽十八年;楊新都廷和兩任,實在閣十六年;費鉛山宏三任,實在閣十二年;謝余姚遷十二年(再出止半年),梁南海儲十二年,翟諸城鑾二任,實在閣十二年;張永嘉孚敬三任,實在閣十年;夏貴溪言二任,實在閣十一年;嚴分宜嵩二十一年;徐華亭階十七年;張江陵居正十六年;申吳縣時行十四年;王太倉錫爵十一年(今再召未出)

  國初真為宰相則有李善長,自高皇帝建元帥府,稱都事、稱參議、參政、司馬以至丞相,凡十七年;胡惟庸自參政至相共十一年,然皆以逆伏法,自此罷丞相,置四輔官。僅三年,乃改置大學士,終高帝之世;至建文帝即位,又廢大學士,而以各卿佐參預國政;至文皇複設閣臣,以至於今。

  【宰相前世僧】

  前代宰相如房次律、張天覺輩,以比丘轉世為大官者不勝紀,若南宋杭州之覺長老,因見史浩姬妾環侍動心,遂投胎為史彌遠以償其淫侈,此真佛家所謂一念墮落也。本朝楊文襄公一清,本雲南安寧州人,徙居丹徒,因終老焉。自雲前生為安寧老僧,熏修頗久,當得小果,因欲心尚熾,被罰為士人,生而天閹,雖出將入相,窮極富貴,猶之內廷一大璫耳。以世福論之,楊遜史百倍,然史以再世恣其漁色,楊以再世斷其淫根,慈氏所以警悟文襄而玉成之,不可謂不厚矣。楊自號石淙,蓋安寧勝境也,以示不忘本雲。楊生於滇,楚人,又曾流寓巴陵,晚始定居南徐。楊為提學時,年甫三旬,即立侄為嗣,蓋久以不男自安矣。

  世傳其夫人晚年,有諷以畜妾生子者,夫人笑曰:「老身尚是女兒。」人始知楊之隱宮。此妄傳也。

  【輔臣掌都察院】

  都察院之長即漢御史大夫,號為亞相,今為風紀重臣,主糾察百僚,未有以閣臣兼者,本朝惟有嘉靖六年丁亥張永嘉、隆慶四年庚午趙內江二人而已。張初用大禮暴貴,又起大獄以媚郭勳,遂以侍郎學士兼掌西台,下三法司官刑部尚書顏頤壽等、原問官山西巡按禦史馬錄等於獄,盡反張寅、李福達之案。獄成,戍斥者百餘人,永嘉因以功進兼文淵閣大學士,再晉尚書仍掌院事,次年晉少保,始歸閣。趙因高新鄭踞吏部,欲非時考察科道,恐人議之,乃以內江掌院共事,然舉計典時,趙多所抵牾。察完未匝月,高即嗾門人吏科都給事中韓楫論其庸橫,趙辯疏直發其謀,雲:「橫非庸人所能也」,臣真庸臣耳,若拱乃可為橫臣,且有楫為之腹心羽翼,他日將不可制。其言甚辨,終不勝而去。二公兼署,雖各有本末,然總非制也。  張寅即妖賊李福達,人人知之,著辨者亦眾,後蔡伯貫于蜀被擒,其讞詞中載有甚詳。雖永嘉以一時私臆,且邀上命,刻《欽明大獄錄》,以鉗天下,而是非終不可滅,福達孫仍以叛誅。庚午高、趙同事,所斥謫台垣如魏時亮、陳瓚等數人,俱先後起廢登八座,稱名臣,則閣臣領憲,亦未足為重也。

  【參高新鄭疏反復】

  徐、高二相之相傾也,禦史齊康劾徐華亭,兵科陳瓚等、十三道淩儒等各公疏攻康,謂康座師高新鄭實嗾之。六卿亦各有疏,吏部楊襄毅將乙太宰為首,至戶部公本則葛端肅守禮當首列名,力辭不可,左侍郎劉自強,新鄭同裡素厚也,奪然代為首上之,其劾康與新鄭,大指同台省。康既重貶,新鄭去位,葛亦請告歸。又次年,華亭複為給事張齊所劾,六卿複有疏留,仍楊襄毅為之首。華亭既去,左都禦史王廷乃發齊奸利事,坐枉法受贓遣戍。至三年而新鄭再起,以輔臣兼吏部,時自強已為南司徒矣。新鄭終以鄉曲故舊,未忍遽逐,且召為北司寇,至則面數其罪,詬厲甚至,久而釋之。自強乃為張齊白冤狀,謂王廷阿當事意,比附成獄,齊所坐毫無實事,上命昭雪齊罪,名補州佐,尋進京堂,而自強仍為新鄭所昵如初。至六年,新鄭為給事曹大野劾以十大不忠,時穆宗方重眷新鄭,眾意其必不去,於是九卿科道複參大野,保新鄭如初元之于華亭。時楊襄毅再起,乙太宰領兵部,仍為疏首。高、徐相業與疏之是非不必論,然前後背馳一至於此。劉自強何足言,若楊襄毅亦竟作兩截人,可惜!可歎!

  【江陵議分祀天地】

  夏貴溪之議天地分祀也,本世宗聖意,又因張永嘉微露其旨而獨疏上請,舉朝莫能抗。至隆慶初,即有言其非者,而太監李芳主之尤力,時禮卿為高儀,以議出中官力阻之。至今上登極之三年,張江陵當國,深以分祀為謬,欲仍太祖合祀之舊,乃上《郊禮圖考》一書,首敘分合沿革之由,次具壇壝陳設規制等項,厘為二冊,以呈御覽,名曰《新舊考》。其末斷以己意,其略曰:「臣等按,國初分祀天地,至洪武十年乃定合祀之制,以正月上辛行禮於南郊大祀殿,行之百六十年。至世宗始按周禮古文,分建南北郊,壇而不屋,南郊以冬至,北郊以夏至,複有孟春祈谷、季秋大享,凡四郊焉。隆慶初,議者請罷祈穀大享,複合祀天地於南郊。先帝深惟三年無改之議,獨罷祈享二祭,而分祀姑仍其舊,蓋有待雲爾。夫以冬至極寒而裸獻於星露之下,夏至盛暑而駿奔於炎歊之中,一歲之中,六飛再駕,時義斯為戾矣。且文皇再造宇宙,功同開創,配享百餘年而罷之,故世宗雖分建方圜,而中世以後,竟不親行,雖肇舉大享,而歲時禋祀止於內殿,斯禮之在當時已窒礙難行矣,況後世乎?臣以為宜遵高皇定制,歲一舉合祀之禮,而二祖並配,斯時義協人情順矣。今未敢輕議,以俟聖明從容裁斷。」此疏上,不匝月即有禦史劉台參劾一事,江陵後亦因循不復談及。按,合祀一說最為確當,使其久柄政府,必仍舊貫無疑,然江陵身後攻之者,尋弊索瑕,以功為罪,若此說得行,必又以悖逆皇祖,無將大不道第一案坐之矣。任事蓋難言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