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鐵圍山叢談 | 上頁 下頁
一六八


  虞夏而降,制器尚象,著焉後世。繇漢武帝汾陰得寶鼎,因更其年元。而宣帝又於扶風亦得鼎,款識曰:「王命屍臣,官此栒邑。」及後和帝時,竇憲勒燕然還,有南單于者遺憲仲山甫古鼎,有銘,而憲遂上之。凡此數者,咸見諸史記所彰灼者。殆魏晉六朝隋唐,亦數數言獲古鼎器。梁劉之遴好古愛奇,在荊州聚古器數十百種,又獻古器四種於東宮,皆金錯字,然在上者初不大以為事,獨國朝來寖乃珍重,始則有劉原父侍讀公為之倡,而成于歐陽文忠公。又從而和之,則若伯父君謨、東坡數公雲爾。

  初,原父號博雅,有盛名,曩時出守長安。長安號多古簋、敦、鏡、甗、尊、彝之屬,因自著一書,號先秦古器記。而文忠公喜集往古石刻,遂又著書名集古錄,咸載原父所得古器銘款。繇是學士大夫雅多好之,此風遂一煽矣。

  元豐後,又有文士李公麟者出。公麟字伯時,實善畫,性希古,則又取平生所得暨其聞睹者,作為圖狀,說其所以,而名之曰考古圖,傳流至元符閑。太上皇帝即位,憲章古始,眇然追唐虞之思,因大宗尚。及大觀初,乃效公麟之考古,作宣和殿博古圖。凡所藏者,為大小禮器,則已五百有幾。世既知其所以貴愛,故有得一器,其直 金錢數十萬,後動至百萬不翅者。

  於是天下塚墓,破伐殆盡矣。獨政和間為最盛,尚方所貯至六千餘數,百器遂盡。見三代典禮文章,而讀先儒所講說,殆有可哂者。始端州上宋成公之鐘,而後得以作大晟。及是,又獲被諸製作。於是聖朝郊廟禮樂,一旦遂復古,跨越先代。嘗有旨,以所藏列崇政殿暨兩廊,召百官而宣示焉。當是時,天子尚留心政治,儲神穆清,因從瑣闥密窺,聽臣僚訪諸左右,知其為誰,樂其博識,味其議論,喜於人物,而百官弗覺也。時所重者三代之器而已,若秦、漢閑物,非殊特蓋亦不收。及宣和後,則咸蒙貯錄,且累數至萬餘。若岐陽宣王之石鼓,西蜀文翁禮殿之繪像,凡所知名,罔閑巨細遠近,悉索入九禁。

  而宣和殿后,又創立保和殿者,左右有稽古、博古、尚古等諸合,咸以貯古玉印璽,諸鼎彝禮器,法書圖畫盡在。然世事則益爛熳,上志衰矣,非複前日之敦尚考驗者。俄遇僭亂,側聞都邑方傾覆時,所謂先王之製作,古人之風烈,悉入金營。夫以孔父、子產之景行,召公、散季之文辭,牛鼎象樽之規模,龍瓿雁燈之典雅,皆以食戎馬,供熾烹,腥鱗湮滅,散落不存。文武之道,中國之恥,莫甚乎此,言之可為於邑。至於圖錄規模,則班班尚在,期流傳以不朽雲爾。作古器說。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