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四朝聞見錄 | 上頁 下頁 |
科舉為黨議發策按此行原本在 |
|
「慶元二年戒飭場屋」標題之前,低本文一格,疑誤。 今易置於此自製科明數之問既罷(原注:制科有明數,有暗數。李心傳載亦未詳),紹興嘗複而未盛,上之發策,下之對策,皆出於虛文。故士之知書日益少,而宏詞遂得以擅該洽之譽,甚至明經者不習故典,詞賦者不諳傳注,有司既奉上旨,遂發為問目雲。孔子作《六經》而王道備,漢儒傳《六經》而師說興。自武帝勸學,置博士弟子員,而傳業者浸盛,一經說至數萬言,眾至千餘人。班固贊《儒林傳》謂:「網羅遺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 以經說之多,若取是而去其繆妄,經意自明,何必並存之乎?漢興,言《易》者本田何,言《書》者始伏生。考之《藝文志》□列施、孟、梁丘、歐陽、大小夏侯《章句》之篇數,而田何、伏生不著其名氏,豈以何無《易傳》,而伏生口以傳授,承學者已廣,故不必著見於志耶?孟喜主趙賓之說,釋箕子謂「萬物方荄茲」,何以為明《易》?有守小夏侯說,文增師法,其言最多,說曰若稽古至三萬言,其果有益於經乎?《詩》有魯、齊、韓三家,獨申公以訓故為教,不著解說,轅固、韓嬰皆為之傳,咸非其本義。史氏謂魯最為近之。說《詩》蓋不在多言矣,善為《頌》者不通經,不害為禮官;能記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亦典樂。 迨夫曹褒之在東都制定禮樂次序,其事為百五十篇。肅宗乃以眾論不一,議《禮》之家,名為聚訟,遂寢不行。鄭康成注《儀禮》等記,書有駁有難,通人頗諷(一作「譏」)其繁。是豈通其經、言其義者適所以為病?武帝尊《公羊》,宣帝興《谷梁》,一時諸儒並論,或從《公羊》,或從《谷梁》。《左氏》最後出。劉歆遺書太常,欲以求助,乃反得訕。然則《公》、《穀》之立,《左氏》之難興,豈時君各有好尚,或諸儒之論黨同伐異,遂有去取之殊云云。發策詞賦之士如此,然猶可以臆對,蓋賦題出天子,大彩朝日已為不恕,蓋無複類書之可尋,故策問微恕,意欲使詞賦者稍知傳注之學,及首篇問目雲。 博物洽聞,儒者所尚已。防風專車之巨骨,肅謹氏楛矢之方,非聖人孰能辨之?對神雀五彩之來集,有以□□在岐周為證者;問建章千門之制度,有以能畫地成圖應答如流者。然則博物君子,何世無其人乎?故西都著作之庭,必聚聞見殫洽之彥。唐正元取士之目,兼設博通《墳》、《典》之科,此有國者所賴以崇飾文治,其在是歟云云。今日韋布之士以科目應詔者,類多溺於虛誕之習,初無根柢之學,試曆考前代所謂博洽之儒有見於世者,與諸君共評之。 漢高以馬上得天下,一時共成帝業者,皆武力功臣,而能安劉氏,乃在於重厚少文之人。是豈在上者未知崇儒,而博洽之士未之聞乎?及武帝之世,詳延文學,儒者以百數,班氏所稱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不過數人而已。是時制度多闕,諸儒議封禪之事,及得精於誦讀者,其制始定,而固獨以儒雅稱之。豈雅為博洽之異名乎?東都之儒,有著《周易》、《尚書》、《毛詩》、《儀禮》、《論語》、《孝經》及《毛詩》諸駁,見稱洽熟,有撰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齊魯韓《詩》與《毛氏》異同,並《周官解故》行於世者,範曄不敢列于《儒林》。豈其博通經學,非以一藝自著,與專門名家不同而然與? 唐貞觀開文學館,召名儒十八人與論天下事。開元相望史學尤盛,有以功業顯顯著見者,末易枚舉。其間能辨古銅器知為阮咸初作,請《左氏春秋》之疑,能言三家七穆之不差,亦可謂博古矣。然考其人,或以類禮而作五難,或僅能論胡樂之亂雅,他無建明。豈所學不充所用耶?在唐之前,又有博學多通號為「武庫」者,能處軍國之要計無遺矣,其智識為何如?見謂書淫,堅守其志,不從辟召,而乃無意斯世,又果何所見耶?唐史臣品藻諸儒書,專于記習,他無大事業,則次《儒學篇》,乃舉天下一之于仁義歸於儒,為宰輔所當為者。則今日欲得實才,必當出於博洽者,其止于誦習而已乎?抑為經史學乎? 至第三問目,猶問左氏述虞人之箴,與蘭台漆書之經,與《金監》序於貞觀,《連屏》作於元和,《大訓》、《帝範》、《衡□》、《君臣》、《刑政箴》、《太醫》等箴,固已兼制科宏詞於問目,宜多士之不能涉筆也。中是選者,前二名莫子能(後作「子純」,未知孰是)、鄒應龍(一作「乾」)。莫已有官,易居鄒下。子純該洽之士,真足備制科宏詞之選已。自歲主司自翥以下,曰倪思、劉德秀,策問指安劉氏者乃重厚少文之人,蓋陰譽侂胄雲。先是,台臣擊偽學榜朝堂,未幾,張貴謨指論《太極圖說》之非,翥、思、德秀在省闈論文弊,複言偽學之魁以匹夫竊人主之柄,鼓動天下,故文風未能丕變,乞將《語錄》之類並行除毀。 是科取士,稍涉義理者悉見黜落。葉、劉俱附韓,策問非文節所為也。文節于韓、趙皆無所附。翥為長,當出首篇,士愕莫知對。子純以小紙帖所出於柱間,士皆感之。是時舉子不事記誦,專習于空虛之談。若射策中,至有「心心有主,喙喙爭鳴」之語,轉相 模寫,世之識者固已患之。時適值黨議之興,而士之遭黜者往往以為朝廷不取義理之文,得以藉口矣。當時場屋媚時好者,至攻排程氏,斥其名於策雲。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