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容齋五筆 | 上頁 下頁
三衙軍制


  乾道四年正月,邁為中書舍人,因入對,論三衙軍制名稱不正:「以祖宗之制論之,軍職之大者,凡八等。除都指揮使或不常置外,曰殿前副都指揮使、馬軍副都指揮使、步軍副都指揮使,曰殿前都虞候、馬軍都虞候、步軍都虞候,曰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秩秩有序,若登梯然,不可一級輒廢。一或有闕,即以功次遞遷。降此而下,則分營、分廂,各置都副指揮使,如捧日左廂第一軍、天武右廂第二軍之類。邊境有事,命將討捕,則旋立總管、鈐轄、都監之名,使各將其所部以出。事已,則複初。累聖相承,皆用此術,以制軍詰禁。自南渡以後,觸事草創,於是三帥之資淺者,始有主管某司公事之稱。而都虞候以下,不復設置,乃以宿衛虎士而與在外諸軍同其名,以統制、統領為之長。又使遙帶外路總管、鈐轄。考之舊制則非法,稽之事體則非是。以陛下聖明,能知人善任,使所謂爪牙之士,豈無十數人以待用者?若法祖宗之制,正三衙之名,改諸軍為諸廂,改統制以下為都虞候、指揮使,使宿衛之職預有差等,士卒之心明有所系,異時拜將,必無一軍皆驚之舉。於以銷壓未萌,循名責實,則環衛將軍雖不置可也。乞下樞密院討論故實,圖議其當,恐或可以少贊布昭聖武之意。」讀劄子畢,孝宗甚喜,即批付樞密院。是時,知院虞允文使四川,同知劉珙不樂曰:「舍人要如何行?」對之以「但隨所見敷陳,若施行與否,自系廟堂處分」。竟寢不行。後閱華陽集,王珪撰高瓊神道碑雲:「王為殿前都指揮使,管軍員闕,兼領二司,王乃言曰:『臣老矣,如有負薪之憂,誰為可任者?先朝自殿前而下,各置副都指揮使,及都虞候,常有十人,職近事親,易以第進,又使士卒預識其威名,緩急臨戎,上下得以附習,此軍制之大要也。』有旨從之。」據瓊所言如此,正合前說。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