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七修類稿 | 上頁 下頁 |
古圖書 |
|
書學之用大矣,篆之獵碣則文石鼓,勒之鼎彝則為款識,摹之范金則為印章,然非淺學所能辯也。鼓文款識,世遠磨滅,不可得而見也,可見者書冊之傳耳。印章之篆與鼓文款識等也,亦豈易能哉?不學乎古,安善於今?奈《嘯堂集錄》之古印,摹臨已非舊寫,王順伯、姜堯章、吳思孟等印譜,則又翻刻失真,獨鄭燁、吾衍舊本印式,庶幾可見古人制度文字于千百年之下,然亦可也。予與員外郎王蔭伯,自幼嗜古,共得漢唐晉人圖書六十七枚,每為如予者竊索而去。茲特以所存者、曾印下者,釋文考時,略為印譜,存之於稿。倘游心古學者,將必取諸;而欲致一藝之善者,亦不為無補雲。 祋祤丞印。鼻紐。《後漢志》有祋祤縣,乃漢物也,名與栩字,王順伯俱辯明此印。王譜上殳字頭與此不同,彼篆{已又},此與鄭燁漢印式相同,形似差小,則知此縣之印傳世多也,中丞錢江樓愛而送之。 騎督之印。魏晉第五品有騎督,《高貴鄉公紀》騎督敬琰,《魏志》騎督偏將軍路蕃。按晉武帝詔,改騎督以上分為五等爵,則騎督蓋子男爵也,故印製得為塗金龜紐。然王順伯《漢唐印譜》內亦有之,乃銅印鼻紐;在漢官儀則千石至四百石之制,而非塗金龜紐之貴也。沈虞卿所藏,不知何也?王順伯謂或倅,非是。《文獻通考》列之五品,恐亦有誤。此印文鑿成,必軍中封拜趨急耳,督字上叔字無點,意印字下節,無轉筆篆法制度,漢、魏物也。正德間得之京市人,磋其金紋畫,中尚完然也。 部曲將印。《文獻通考》魏第七品有部曲督,晉第八品有部曲將都尉司馬;而部曲將無所考,或位在部曲督之上,而部中都尉司馬乃屬也。此印得三,皆銅印鼻紐,一似鑿,一似鑄,一似刻,似鑿者最古。 軍假司馬。《漢志》:大將軍營五部,軍司馬一人,有軍假司馬為副貳,梁鵠、樂進皆為之。王順伯《印譜》、鄭宗晦《漢印式》、吾子行《學古編》,軍字上有轉筆,而吾印獨右向,假字人旁亦從右邊,馬字一點系隸法,俱不如此印古拙。 假司馬印。前漢班超以假司馬印使西域,魏八品、九品皆有假司馬,又耿夔,為車騎將軍竇憲假司馬。 營邱太守丞印。杜氏《通典》:秦滅諸侯,以某地郡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佐之,尉典兵;漢因之,更郡守為太守;王莽改太守曰大尹;晉省郡丞,唯丹陽不省;宋、梁以下複置;隋改別駕治中;煬帝罷之而置通守;下至唐而郡丞廢。此印蓋隋以上者。營字不從,漢、晉印文多借用{屍工},難識。有為營丘者,按《漢志》營陵注:或曰營丘。然字收丘為,惟兵字從{屍工},豈漢人忌丘字之文有相背之形,而借用兵字,去其腳為丘耶?據印,則漢書營陵當誤,而或曰者是也。如楚王熊槐,詛楚作熊相;鄧艾,古碑作鄧義,讀艾為義。帝幸上林,令不能對,嗇夫對甚悉,欲遷嗇夫官蕩陰令。碑作嗇夫為上林令,上林令為嗇夫,故歐公《集古錄》以正史氏。 晉率善羌伯長。《通典》:西羌出自三苗,蓋薑姓也,其國近衡山。魏,晉時亂關隴,永嘉以後,吐谷渾興焉,晉時數百戶,附於陰山屬。晉亂,遂吞併諸羌而有其地。此印或西附陰山時所假。按蘇轍曰:「西戎弱則附強國之餘威,以趨利於中國。故北狄強,則中國不得不厚西戎,而西戎亦將自托于中國而後安。」觀此印可知其勢矣。漢《匈奴傳》:各自置千長、百長。羌百長亦此百字,從人,《漢志》:開阡陌,阡陌之間。《陳勝贊》:俯仰阡陌之中。索隱曰:謂千人、百人之長也。《玉篇》人部收仟佰,阜部收阡陌;《急就章》又作:疆畔輟佰來黎鉏。 別部司馬。《漢志》:大將軍有校尉,有軍司馬,有軍候,有軍假司馬假侯,其別營領屬為別部司馬。《度尚傳》:抗徐為宗資別部司馬,擊太山賊。又張超從朱雋征黃巾,為別部司馬。皆漢宮。王導為丹陽太守加輔國將軍,上箋曰「倉舒愛子之寵,贈不過別部司馬。」關羽、張飛亦為別部司馬。 太子率更令印。杜氏《通典》曰秦官,顏師古曰掌知漏刻,故曰率更。漢魏因之,晉主宮殿門戶及賞罰事,宋制銅印墨綬,梁、陳、後魏並有之,北齊領中盾署,掌周衛禁防漏刻鐘鼓,隋掌伎樂漏刻,唐因之,加掌皇族次序及刑法事。《百官志》曰:太子率更令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庶子舍人更直,似光祿。《文獻通考》:後漢秩差次光祿勳中二千石,太子率更令千石。 司馬昌、徐右二印。形式如釘,其大頭刻文,小頭作眼,長一寸四分,四面刻草獸;一曰司馬昌,一曰徐某,文昏難辨,此印極古,微小太甚,不知系何處,亦何處用也。乃私印之又一變矣。 □□長利印。制匾而無紐,孔亦隨形而匾,前後直通,蓋印式又一變矣。長利必是字印,其一面作二人形持蓋,形如商器上款識。《博古圖》內合祖孫丁觚,今此文正似合孫形,而其間有文如中字,其仲孫姓乎? 臣午。古印稱臣者多兩面有文,此印特一面朱文臣午,亦名印也。印式如長利印,亦不知施於何處,或貫之衣帶間,取其輕便用之耳。 王疾已,臣疾已。此印兩面有文,一兼姓一隻名,先用姓印,後只用名。然稱臣者意用之章奏間,如後人押字耳,或通上下用之,如古人稱朕亦通用也。 公孫弘印。龜紐,舊譜有公孫弘黃玉印,卻是柳葉篆文,此印篆文高古,龜紐精緻,印趺四面皆如秦璽,上蟲鳥文隱約不甚明。按公孫弘有五,一在齊,為孟嘗君見秦昭王;一在中山,為參乘言司馬喜相求;一在越,斷發為王騎;一為漢平津侯;一明帝時幽州從事,交通楚王英,見於《虞延》一傳。此印必後二人之物,恐前無此等印。然二人又為平津者大分,蓋此得於臨淄,平津、淄川人也,今印送與松江曹郎中嗣榮處。 王始昌,臣始昌。制式與疾已印同,漢功臣表有王始昌。 董平聖。龜紐,文與紐皆古,乃漢晉間人名印也。 韓輔白記。辟邪紐,篆文平正。白記者,用之書記者也。紐中空半朽,猶有子母形,漢印文此最佳。《山堂考索》有韓輔白,今忘其在何處。然漢印二名,姓獨居右,名俱在左,妨誤看也,卻又不是銅,色翡翠,豔豔可愛,今為竇少卿物矣。 林循印。龜紐,篆法紐制,渾淪淳厚,真漢物也。 淳於德。龜紐,春秋有淳于公,戰國有淳於髡,漢有淳於意,皆齊人也,淳於德必其族姓。此印得之臨淄,亦齊地也。篆紐法度,一如林循印。 公何中印。鼻紐,公何複姓也,中名也。《左傳》:魯公何藐。此印篆文渾厚,制度精密,當是漢器,亦得之臨淄。蓋齊、魯之間有此姓名也。 衛求。鼻紐,衛字中韋不合法,左一字從女,不可識。此印篆文渾厚,制度精密,當是漢印。紐頂又有一唇,蓋妨倒用耳。 徐望。龜紐,制度銅色絕古,真漢人名印也。 公孫賈。龜紐,篆法古拙,龜紐左顧,漢人朱文印式也。毛寶放龜去而左顧,後佩之印乃左顧。古人私印亦者如此者。 秦循之印。龜紐,之字作朱文,古人用意亦巧,取妍之濫觴也。 □勝。鼻紐,前一字《說文》不載,刻法制度似六朝物。 吳□私印。鼻紐。王僕之印。鼻紐。右二印皆漢人名印也。 □□□□□□□□□。常山南行唐陳鴦印信。《漢書》常山郡有縣南行唐,都尉治。莽曰:延億。《後漢書》常山國亦有南行唐。此印當在東漢列,字文篆法,帶真書,可愛。名印中具邑裡。漢人已如此。三行九字,極小,甚奇,惜字模糊。 吾丘壽王。覆鬥紐,《六書統》:,魚欲切,佩玉也,象貫結之形。所間切,象峰巒積石之形。今玉字正同,而山字有省形。《漢書?地理志》:中山國有縣十四。注曰:高帝郡,景帝三年為國。莽曰:常山,屬冀州。應劭曰:中山故國。此印文不知中山壽王耶?玉山壽王耶?爵耶?名耶?按古篆字為淵字,亦無淵山之理。表侄諸廣居博雅,又謂字不當作山字,因作《辨語》曰有字之表,恐字之變,彷乎壽,壬彳弗乎王,吾丘壽王當矣。存之以博俟識。印紐亦未見精,篆文鑿就,似漢初器也。此印得之京都市中,原砂石。 □□□□。三繩紐,此印可看不可印,黑漆古文,中結平,亦不可識,姑存其文。□,四邊仍有線紋,中分界路,亦古印一法也,然字行刻界道自此始。 周到日利。右印式如長孺印,而孔特圓,又不知貫於何處,亦一變也。惜文淺難印。 軍司馬印。紐即壽亭侯四連環者。《周禮》有軍司馬下大夫四人,《漢志》大將軍下自有軍司馬,西域都護亦有司馬,如前漢楊敞給事大將軍幕府為軍司馬。蓋此印軍字頭與舊印譜上者不同,彼倒右,此倒左也;馬字中畫彼不通,此通第三點。及觀紐印字文,無毫髮之損,班蝕比諸印不同,恐其偽鑄,然銅色甚古,非可偽為。 王慶之印。鼻紐,漢人印也。 夏侯登印。鼻紐。《說文》:夏從久從頁從曰,曰兩手交兩足也。此夏字腳作學字頭,古人篆法如此。 徐□之印。鼻紐,古名印,第二字不可識。 艮當。瓦紐,篆文類刻符,紐制似鼻瓦。 陋閔之印。辟邪紐,名印,中空,似亦隋、唐間物。 孔□之印。鼻紐,漢人名印也,篆法奇古,第二字不可識。 逢廣。鼻紐,逢字法異。 馬□□印。馬後二字不能辯,疑作回文讀馬弘印史。 □閎之印。鼻紐,第一字示辯。 周賢私印。鼻紐,方正平直,古印也。 公孫賢印。鼻紐,篆法古而佈置未當,古印亦有不善者,為人竊去。 賈常之印。鼻紐,此印可看,疑賈常也。唐有賈常,能詩;宋有賈常,善畫。 趙高私印。龜紐,漢人名印,非秦趙高,惜文少昏。 路章之印。鼻紐,路字有補空,章字不是法,銅如朱漆。 □辟邪紐。此印邊作欄,複環以鳥獸形,其中方刻字文剝蝕難認,視其形制,六朝物也。 □敏。崔氏子達。崔敏,字子達,唐元和間人,千牛備身。盩厔、三原、藍田尉、楊州錄事參軍、許州臨穎、汝州龍興令、太子司議郎、歸、永二州刺史。柳子厚稱其藝邃六書,學該七錄,耽此黃、老,恬於寵辱。此印一隻兩面,亦無穿孔,篆文明雅,邃六書也;制趨簡便,耽黃老也;文用朱也,法陰陽也;體有上下,象圓方也。敏蓋文行高士,宜其私印至今存而不泯耳。 □潘楊私印。龜紐,子母印式,唐人之印也。成□諺印。辟邪紐,第二字乃倒左字,紐制極工,猙獰可愛,子母印式;唐人物也。字疑字。 涼儉印信。辟邪紐,平正簡易,字兼真字,不下六朝品也;子母式,辟邪左蟠,其勢欲動,匠亦工矣。 孟賞。鼻紐,孟字法新,此印似隋、唐間物也。 此印四角有竅,印文不知何義,似吉思忠為四字,或元虜之名也;銅則蠟茶色,亦自可愛,為人竊去,特記憶篆此。 和甫。鼻紐,此印篆法古勁,而朱文似近時之物,體質瑩然,玄色如玉,又非百年可得者,必宋,元之物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