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七修類稿 | 上頁 下頁
用字不同


  古之列國,制字各有不同;古之治經,各有師承,或尊其師之所傳,或因其地之所傳,以成一家之學,故字有不同也。如伏羲一人也,而《繫辭》、《世紀》作包犧,《漢律曆志》作炮犧,《通曆》作庖犧,《左》昭公十七年注、《莊子·大宗師》、《揚子·問道》、班固《東都賦》皆作伏羲,《揚雄傳》作宓犧,後《蔡邕》、《張衡傳》作羲皇,《荀子·成相》作伏戲,《前漢》作宓戲。嗚呼!一辭也,《漢·五行志》作烏嘑,《孔光傳》作嗚呼,《董賢傳》、《禮記》、《大學》,並作於戲,《詩·烈文》作於乎。

  如萱草一物也,《毛詩》用諼字,《韓詩外傳》、嵇康《養生論》用萱字,阮籍《詠懷詩》用諠字,《說文》用藼、{艸爰}、{艸爰}此三字。至於後世俗儒,往往訓釋又差者,秦昌朝《字譜》故雲。

  案五方之俗,言語不同,歷時既久,則有不相通曉者,毋足怪也,許慎《說文》之後,又有《玉篇》、《廣韻》、《類篇》、《集韻》等,字書愈廣,率皆兼載俗書,讀其書者,往往不知本始,惟觀許慎《說文解字》,可以概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