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齊東野語 | 上頁 下頁
紹興禦府書畫式


  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當干戈ㄈ擾之際,訪求法書名畫,不遺餘力。清閒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蓋睿好之篤,不憚勞費,故四方爭以奉上無虛日。後又於榷場購北方遺失之物,故紹興內府所藏,不減宣政。惜乎鑒定諸人如曹勳、宋貺、龍大淵、張儉、鄭藻、平協、劉炎、黃冕、魏茂實、任原輩,人品不高,目力苦短。凡經前輩品題者,盡皆拆去,故今禦府所藏,多無題識,其源委、授受、歲月、考訂,邈不可求,為可恨耳。其裝褾裁制,各有尺度,印識標題,具有成式。餘偶得其書,稍加考正,具列於後,嘉與好事者共之,庶亦可想像承平文物之盛焉。

  出等真跡法書。兩漢、三國、二王、六朝、隋、唐君臣墨蹟(並系禦題僉,各書「妙」字)

  用克絲作樓臺錦褾。青綠簟文錦裡。大姜牙雲鸞白綾引首。高麗紙贉。出等白玉碾龍簪頂軸(或碾花)。檀香木杆。鈿匣盛。上、中、下等唐真跡。(內上、中等,並降付米友仁跋)用紅霞雲鸞錦褾。碧鸞綾裡。白鸞綾引首。高麗紙贉。白玉軸(上等用簪頂,餘用平等)。檀香木杆。

  次等晉、唐真跡(並石刻晉、唐名帖)。用紫鸞鵲錦褾。碧鸞綾裡。白鸞綾引首。蠲紙褾。次等白玉軸。引首後褾卷縫用禦府圖書印。引首上下縫用紹興印。

  鉤摹六朝真跡(並系米友仁跋)。用青樓臺錦褾。碧鸞綾裡。白鸞綾引首。高麗紙褾。白玉軸。禦府臨書六朝、羲、獻、唐人法帖,並雜詩賦等(內長篇不用邊道,衣古厚紙,不揭不背)。用氈路錦。衲錦。柿紅龜背錦。紫百花龍錦。皂鸞綾褾等。碧鸞綾裡。白鸞綾引首。玉軸或瑪瑙軸臨時取旨。內趙世元鉤摹者亦用衲錦褾。蠲紙贉。瑪瑙軸。並降付莊宗古、鄭滋,令依真本紙色及印記對樣裝造。將元拆下舊題跋進呈揀用。五代、本朝臣下臨帖真跡。

  用皂鸞綾褾。碧鸞綾裡。白鸞綾引首。夾背蠲紙贉。玉軸或瑪瑙軸。

  米芾臨晉、唐雜書上等。

  用紫鸞鵲錦褾。紫馳尼裡。楷光紙贉。次等簪頂玉軸。引首前後,用內府圖書、內殿書記印。或有題跋,於縫上用禦府圖籍印。最後用紹興印。並降付米友仁親書審定,題於贉卷後。

  蘇、黃、米芾、薛紹彭、蔡襄等雜詩、賦、書簡真跡。

  用皂鸞綾褾。白鸞綾引首。夾背蠲紙贉。象牙軸。用睿思東閣印、內府圖記。

  米芾書雜文、簡牘。

  用皂鸞綾褾。碧鸞綾裡。白鸞綾引首。蠲紙贉。象牙軸。用內府書印、紹興印。並降付米友仁驗定,令曹彥明同共編類等第,每十帖作一卷。內雜帖作冊子。

  趙世元鉤摹下等諸雜法帖。

  用皂木錦褾。瑪瑙軸。或牙軸。前引首用機暇清賞印,縫用內府書記印,後用紹興印。仍將原本拆下題跋揀用。

  六朝名畫橫卷。

  用克絲作樓臺錦褾。青綠簟文錦裡(次等用碧鸞綾裡)。白大鸞綾引首。高麗紙贉。出等白玉碾花軸。

  六朝名畫掛軸。

  用皂鸞綾上下褾。碧鸞綾引首。碧鸞綾托褾(全軸)。檀香軸杆。上等玉軸。

  唐、五代畫橫卷(皇朝名畫同)

  用曲水紫錦褾。碧鸞綾裡。白鸞綾引首。玉軸。或瑪瑙軸(內下等並謄本用皂褾雜色軸)。蠲紙贉。

  唐、五代、皇朝等名畫掛軸,並同六朝裝褫,軸頭旋取旨。

  蘇軾、文與可雜畫(姚明裝造)

  用皂大花綾褾。碧花綾裡。黃白綾雙引首。烏犀或瑪瑙軸。米芾雜畫橫軸。

  用皂鸞綾褾。碧鸞綾裡。白鸞綾引首。白玉軸。或瑪瑙軸。

  僧梵隆雜畫橫軸(陳子常承受)。樗蒲錦襟。碧鸞綾裡。白鸞綾引首。瑪瑙軸。諸畫並上用乾卦印,下用希世印,後用紹興印。

  諸畫裝褫尺寸定式。

  大整幅上引首三寸,下引首二寸。小全幅上引首二寸七分。下引首一寸九分。經帶四分。上褾除打ㄓ竹外,淨一尺六寸五分。下褾除上軸外,淨七寸。

  一幅半上引首三寸六分。

  下引首二寸六分。經帶八分。

  雙幅上引首四寸,下引首二寸七分。

  上褾除打ㄓ竹外,淨一尺六寸八分。下褾除上軸杆外,淨七寸三分。

  兩幅半上引首四寸二分。

  下引首二寸九分。經帶一寸二分。

  三幅上引首四寸四分。

  下引首三寸一分。經帶一寸三分。

  四幅上引首四寸八分。

  下引首三寸三分。經帶一寸五分。

  橫卷褾合長一尺三寸(高者用全幅)

  引首闊四寸五分(高者五寸)

  應書畫面僉,並用真古經紙,隨書畫等第取旨。

  應六朝、隋、唐出等法書名畫,並禦臨名帖,本朝名臣帖,並禦書面僉。

  內中、下品,並降付書房,令裴禧書。

  應書畫橫卷、掛軸,並用雜色錦袋複帕,象牙牌子。

  應搜訪到書法墨蹟,降付書房。先令趙世元定驗品第進呈訖,次令莊宗古分揀付曹勳、宋貺、張儉、龍大淵、鄭藻、平協、黃冕、魏茂實、任源等覆定驗訖,裝褫。

  應搜訪到名畫,先降付魏茂實定驗,打《千字文》號及定驗印記進呈訖,降付莊宗古分手裝背。

  應搜訪到古畫,內有破碎不堪補背者,令書房依元樣對本臨摹進呈訖,降付莊宗古,依元本染古槌破,用印裝造。謄劉娘子位並馬興祖謄畫。

  應古畫如有宣和禦書題名,並行拆下不用。別令曹勳等定驗,別行訁巽名作畫目進呈取旨。

  碑刻橫卷定式

  《定武蘭亭》,闌道高七寸六分。每行闊八分,共二十八行。《樂毅論》,闌道高七寸五分。每行闊六分,共四十三行。《真草千文》,闌道高七寸二分。每行闊八分,共二百行。智永《歸田賦》,闌道高七寸二分半。每行闊八分,共四十四行。獻之《洛神賦》,闌道高八寸三分。每行闊六分,共九行。《枯木賦》,闌道高九寸九分。每行闊九分,共三十九行。

  應古厚紙,不許揭薄。若紙去其半,則損字精神,一如摹本矣。

  應古畫裝褫,不許重洗,恐失人物精神,花木穠豔。亦不許裁剪過多,既失古意,又恐將來不可再背。

  應搜訪到法書,多系青闌道,絹襯背。唐名士多於闌道前後題跋。令莊宗古裁去上下闌道,揀高格者,隨法書進呈,取旨揀用。依紹興格式裝褫。

  內府裝褫分科引式格式

  粘裁 摺界 裝背 染古

  集文 定驗 圖記

  按唐《藝文志序》,載四庫裝軸之法,極其環致。《六典》載崇文館有裝潢匠五人,即今背匠也。本朝秘府謂之裝界即此事,蓋古今所尚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