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清稗類鈔 | 上頁 下頁
舟車類8


  ◎京官乘輿乘車之沿革

  王文簡公士禎有贈南海程駕部可則詩,有「行到前門門未啟,轎中安坐吃檳榔」句。時京師正陽門五更啟鑰,專許轎入,蓋京官向乘肩輿也。杜紫綸太史詔始乘驢車,後漸有之,然幃幔樸素,且少開旁門者。是易轎為車,固在乾隆、嘉慶間矣。

  道光初,京官複坐轎,即坐車,亦無不後檔。後檔者,蓋辟門于車旁,移輪軸于車後,取其顛簸稍輕,乘坐安適也。至同治甲子,則京堂三品以下無乘轎者,以轎須歲費千金,一品大員始有多金可雇轎役也。光、宣間,貴人皆乘馬車矣。然王公勳戚,尚有乘後檔旁門車者。

  或曰,雍正時,京城已有驢車。乾隆時,劉文正公統勳之車則駕白馬,人見有白馬車,不問而知其為劉中堂來也。自川運捐例開,騾車始出,故其時又名騾車為川運車。然劉海峰雲,雍正時已有騾車矣。

  騾車之有旁門,則紀文達始創之。定制,三品以上方得乘用。然光緒庚子後,乘車者為欲安適,鹹爭乘後檔車。蓋舊式車坐處,正值輪軸之上,顛播殊苦,車底苟非編藤為之,行十餘裡,即困頓不堪言狀。惟圉人坐處,距軸最遠,所傳搖動力少殺,為一車最安處。故風日清和,士夫命駕出遊,或紈袴子弟為競車之戲,皆好坐其處。特奔走權貴者,不能以峨冠博帶露於外耳。庚子後,西式馬車盛行,風氣又為之一變矣。

  ◎顯轎

  轎有二解:一,小車也;一,竹輿也。今於凡為輿者,皆呼之曰轎,不必悉以竹為之矣。

  顯轎者,可露坐,其上下前後左右皆無障,顯而易見也,一曰明輿。官吏乘之者,為各省鄉試入闈時之主考、監臨、監試、提調,郡邑迎春時之知府、同知、通判、知縣、教官、縣丞、典史。其時乘之者必朝衣朝冠,端拱而坐。迎神賽會時,則為神所乘。

  ◎八轎

  京官無坐八轎者。外官為督撫、學政,可于大典時乘坐,將軍、提督亦偶有乘之者。俗謂之八轎者,以輿夫有八人,前後左右各二,曰開杠,蓋四人舁之為直杠,八人舁之為橫杠,輿前無所阻礙,古所謂起居八座者是也。轎之四周,幃以綠呢。命婦之得其夫、其子之封典者亦乘之。

  ◎四轎

  以輿夫四人所舁之轎,俗呼之曰四轎,前後各二。京官之得用輿者,及外官自藩、臬以下,及命婦之得有夫若子之封典者,皆得乘。四周飾以藍呢。

  ◎眠轎

  長途跋涉之肩輿,較普通者深而廣。以常日危坐之易於疲乏也,可偃臥其中,且置應用各物耳,俗呼曰眠轎。

  ◎福文襄役轎夫三十六名

  福文襄王康安出行,輒坐轎,須用轎夫三十六名,輪替值役,轎行若飛。其出師督陣,亦坐轎。轎夫每人須良馬四匹,凡更役時,輒騎馬以從。

  ◎轎中裝煙斟茶

  某督四川,其轎甚大,須夫役十六人,始能舉之。轎中有小童二人侍立,為之裝煙斟茶,並有冷熱點心數十百種,隨時可食之。

  ◎輿夫為太守之父

  齊雲輿夫有某者,操北音,其同伴亦不省所自來,訊之,旗人也,住齊雲者二十餘年。適旗人有任徽州守者,奉太夫人進香于齊雲,抵山腰,遇輿夫某,訊之,得實情,知為父,遂迎歸以終養焉。

  某年二十許,膂力方剛,負氣自豪,與人鬥毆,瀕死,懼罪潛逃,竄身大江南北之各寺,後之齊雲,終焉。方逃時,妻有娠,不知也。逾八月,生男,即徽州守也。為所毆者遇良醫,不死,得末減,亦不知也。後二十餘年,子以包衣進士知縣洊擢徽州守,時以不得父耗為痛。太夫人長齋繡佛,一日,進香于齊雲,為夫祈冥福也。憩山麓,易山輿,而太夫人輿適為某所舁。

  于時春仲,氣候已暖,眾輿夫以登陟勞頓,汗流被體,皆赤膊。某以肩太夫人輿,未敢袒裼。太夫人在輿,察其貌,訝之,聆其同伴話言,若解若不解,徒以在道中,未便致詰。歸而語守曰:「爾父出亡久矣,存亡未卜,即有之,聲音笑貌亦不能記憶,然左脅下有黑毛一撮,實為暗記。昨見齊雲輿夫,不知以何故而動心,兒可徐辨之。」

  於是守亟命役喚某至,太夫人垂簾坐于內,太守堂上立俟之。既至,命毋跪。亟命役去其衣。某立堂下,大懼,觳觫甚。及去衣,而脅下毛見,太夫人亟步出簾外,先審其旗籍祖父,次考其妻族父母,次問其因何至此,何罪而逃。某屏息,不敢聲,太守下堂慰之曰:「毋畏,有語可徐陳之。」某色稍定,乃以次應對。

  語未半,太夫人泫然出涕曰:「是矣。」太守趨跪其前,某亦跪。太夫人指守而言曰:「彼,是爾子也。」某戰慄,不知所答。太夫人攜之上堂,曰:「猶識吾否耶?」是時之某,已若木偶,或推之,或挽之,茫然莫適所從。太夫人挽之入內,使沐浴,易冠履而出,大守扶之登堂。須臾,絲竹競奏,水陸並陳,飄飄乎若羽化而登仙矣。

  ◎王廣蔭輿被阻

  通州工部尚書王廣蔭官京師時,嘗乘肩輿入朝,行至正陽門,見前有某世爵之舊呢後檔車,疲騾駕之,從者亦寥寥,按轡徐行,阻王輿,不得進。前驅者以鞭揮之曰:「某馬疾,且欲入朝,君等權時落後,何如?」從者大怒曰:「爾倚官勢,敢打世家僕耶?」言未已,忽車中一戴珊瑚頂八團補服者搴簾,露半面,徐睨,手揮從者退,曰:「工部王大人,紅人也,爾等不可犯,避路讓之。」便攬轡路左不行。

  王知某世爵貧而狡,急降輿謝罪,某亦拉手相問訊,無怒容,乃分道去。過午歸,有青衣持帖送一僕至雲:「適在路獲罪,送府領責。惟此奴體羸,為尊紀所捶傷,咯血數矣,祈藥之,可無恙也。」王知其詐,顧無知何,贈白金二十笏,命從者致辭曰:「敬呈藥資,小價已痛懲矣。」事乃已。

  ◎王壯武臨陣乘輿

  湘鄉王壯武公錱為湘軍儒將,帥師剿粵寇。其臨陣也,不策騎而乘輿,輒端坐輿中,指揮將士。

  ◎拉旺多爾濟乘四馬轎

  額駙拉旺多爾濟多膂力,每扈蹕,乘四馬轎,駛行如飛。其法,用四馬扛之,四僕別乘四馬禦之,齊手一鞭,馬已駛數裡矣。

  ◎馬輿

  乾隆壬辰春,金匱秦大樽太守朝釪游晉,暮春,自晉入都,乘馬輿以行。至正定,時桃李盛開,夾道綠楊如畫,數十裡不絕,大樽於輿中口占一詩雲:「輕雷小雨漲山泉,淨洗桃花徹骨妍。一枕軟輿蝴蝶夢,春魂飛鐃綠楊煙。」

  ◎騾轎

  騾轎形如箱,長四尺弱,闊一尺強,高三尺弱,以二長杠架於前後二騾之背。杠上置轎,頗寬大,可坐臥其中,並略載行李。其行較轎車為靜穩,而次於人所舁之轎,北數省旅行多用之。

  ◎響輿

  長沙之轎,制亦普通,惟舁行時,輒有聲格格然,行愈疾,響愈甚,蓋於機捩中膏以油也,俗謂之曰響轎。紈袴少年之招搖過市者,輒喜乘之。

  ◎泰山之輿

  游泰山者必乘肩輿,其輿與南方絕異,僅有南方轎之上半,而去其下半,故兩足下垂,以一木板托之。坐椅之兩旁,貫以兩木杠,木杠之兩端,系以一皮條,而輿夫之肩此皮條,兩肩不時更替。其行也,非若南方轎夫之一前一後,後者之面,對前者之背也。

  乃兩人同時面向所行方向以行,故坐者為側坐,而行者為橫行。蓋泰山高四五十裡,獨身步行數十武,即已不支,況曳百斤之重以升數十裡之高乎。於是而兩肩更替,使輿夫不至過勞也;於是而橫行,使輿自下而上不至傾斜也。

  ◎衡山之輿

  衡山輿夫矯健冠天下,走及奔馬,上峻阪,走獨木危橋,輿在肩側,其足逡巡,二分在外,而輿平如衡,曾無少欹仄也。

  ◎藤轎

  藤轎,以藤為之,有左右前後皆無所障者。宣統辛亥,始有人創之。且以其重量較竹制者為輕,輿人易於舉步,遂能疾行,其賃價亦較廉。

  ◎粵中之輿夫

  廣州肩輿大而華,捷而穩,或謂如置杯水于乘客之手中,行百里,不欹傾也。而輿夫亦甚倨,值至昂,如乘輿至西關,(西關為廣州最繁盛地,富商大賈多在焉。)往返須銀幣二圓數角,或至三圓。輿夫飲饌亦精,白飯粲然,非肉不飽。且每日得值可一圓有奇,多者輒二圓,約足一二日之用,即徜徉歸家,非明日,不再服役,雖以重資雇之,不應也。

  凡官吏之長雇輿夫者,本人之妻子乘之則可,如媳、女及妾乘之,則必須別給輿資之半,雖與之嚴重交涉,決不認可。其言曰:「此同行規則,雖欲不遵,而無如何也。」

  長雇輿夫者,每人每月僅工銀十餘圓,較之短雇,則為值廉矣。輿夫舉步極速,有飛轎之稱。間有欲圖廉價者,則別有湘籍之輿夫,可以雇用,每月工資人約七八圓,而出行之際,穩步徐進,不能速也。

  病輿有四名夫,三名夫之別。三名夫,加一橫木於輿門之前,以繩系之。四名夫,再加一橫木於輿窗之後,距離至近,不開四,(開四即現任官所乘之四人肩輿。)亦不換肩。其中以第三人為最難,必老於此道者,方可為之。以其地位接近輿後,面向輿窗,不能俯首視地,以他人之遲速為遲速也。

  ◎八卦轎

  粵西鄉村婦女,率多天足,肩挑負販,與男無異。柳州、來賓一帶,時有舁肩輿為生者。世以陰陽爻象譬之,如坐客為男,二女肩輿則似坎卦,坐客為女,前女後男肩輿則似震卦,以此類推,則八卦全矣。

  ◎三丁拐轎

  滇中有三丁拐轎,轎以竹片編成,以前二人後一人舁之。滇人名三丁拐,蓋滇省萬山叢積,道路崎嶇,行旅至艱,俗有「路無三裡平,家無三分銀」之諺。

  ◎南昌輿夫

  南昌官紳所乘之輿,舁之者皆奉新人。

  ◎廬山輿夫

  有遊廬山者,謂在牯牛嶺有肩輿可乘,山南則無之。蓋山南屬南康府,族法至嚴,不許子弟充舁輿之賤役,偶或犯之,則削籍出族,不若牯嶺之屬九江,為輿夫產生之地也。

  ◎花轎

  花轎,娶婦家用之,新婦自母家乘以赴夫家者也。晚近以來,雖有以摩托車、馬車代之者,而頑固人家之閨媛,猶守其舊習,以不坐花轎自儕於妾為恥。轎以四人舁之,四周皆繪人物花鳥,罩幃於上。轎有小燈,雖白晝,亦燃燭。新婦坐其中,而垂簾焉,所謂閉置者是也。轎之前後,各有導從,且有奏樂之童子引之。

  ◎爬山虎

  光緒時,皇后、妃嬪侍孝欽後膳畢,孝欽乘爬山虎還宮。爬山虎,竹兜之類也。墊分黃紅藍三色,皆繡繁花,以兩太監荷之行。

  ◎馱運

  馱,馬負貌,凡以背負物者,不論人畜,皆謂之馱。青海草地行程,馱運最艱苦。牛馬所載者輕,而腳價與駝價則一。每馱每日之價,有至銀二兩者。駱駝飼養最易,行路最便,草地一駝之費,歲僅需銀四兩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