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清稗類鈔 | 上頁 下頁 |
性理類1 |
|
◎諸儒學派之總綱 國初講學諸家,容城孫奇逢、余姚黃宗羲號稱南北大師。奇逢交定興鹿忠節公繼善為講友,宗羲奉山陰劉忠正公宗周為本師,皆受王守仁姚江之傳。盩厔李顒起自布衣,安貧樂道,以理學宣導關中,與奇逢、宗羲相鼎足,其學亦出於姚江。 嘉定陸世儀、桐鄉張履祥皆蕺山弟子,獨無門戶之見。南豐謝文洊亦先姚江而後程、朱。睢州湯文正公斌源出夏峰,而能持新安、金溪之平。安溪李文貞公光地、平湖陸清獻公隴其、江陰楊文定公名時、無錫高愈顧樞、寶應王懋竑及閩中、廣東、山左、山右諸學派,則一以程、朱為宗。至八旗儒臣之以理學稱者,則簡儀親王德沛其最著也。 ◎夏峰學派 孫奇逢,字啟泰,號鐘元。少倜儻,好奇節。明萬曆庚子舉人。順治乙酉,以國子祭酒征,蓋祭酒薛所蘊謂其學行可比元之許衡、吳澄而薦之也。有司敦趣,固辭。移居新鄉之夏峰村,潛心濂洛之學,家庭雍睦。慕蘇門百泉之勝,為宋邵康節、元姚樞、許衡諸人講學之所,遂渡河家焉。水部郎馬光裕奉以夏峰田盧,乃率子弟躬耕,四方來學之願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成聚矣。 奇逢幼當梁溪、吉水講學都門之日,與鹿忠節公交修默證,以聖賢相期許。忠節既殉難,獨任斯運者四十餘年。兩朝徵聘十一次,堅臥不起,居夏峰二十五年而卒,年九十有二。天下咸稱為孫征君,又稱為夏峰先生,或曰蘇門先生。其學宗明之王陽明,而歸本於慎獨,人無賢愚,莫不導之為善,蓋孟子所謂天民也。 嘗言喜怒哀樂中節,視聽言動合禮,子臣弟友合分,此終身行之不盡者。弟子甚眾,而新安魏一鼇、清苑高鎬、范陽耿極、登封耿介、雎州湯文正公斌為尤著。奇逢命一鼇輯《北學編》,文正輯《洛學編》,自著《理學宗傳表》,以周、程、張、邵、朱、陸、薛、王及羅念庵、顧涇陽為十一子,別為《諸儒考》附之,蓋獨出己見,非依榜舊聞者比也。弟子中有漆士昌者,江陵人,嘗補《理學宗傳》,列奇逢于顧憲成後,為古今第十二人。雖儒者不以其說為然,而蘇門教澤入人之深,門弟子信從之篤,亦可見矣。 ◎梨洲學派 黃宗羲,字太沖,明禦史忠端公尊素長子。山陰劉忠正公宗周倡道蕺山,奉忠端遺命,從之遊。是時越中承海門周氏之緒餘,援儒入釋,石樑陶奭齡為之魁,姚江之緒大壞,宗羲力摧其說,學者稱梨洲先生。明亡,養母不仕。嘗謂明代講學,襲語錄之糟粕,不以《六經》為根柢。又謂問學者必先窮經,經術所以經世,必兼讀史,史學明而後不為迂儒。又謂讀書不多,無以證理之變化,多而不求於心,則為俗學。生徒甚盛,鄞陳赤衷、董允蹈、慈溪鄭性、山陽楊開沅以及陳錫嘏、仇兆鼇、萬斯大、斯同昆季,皆出其門。 所著《明儒學案》六十二卷,三百年儒林之藪也。又嘗論文,以為唐以前句短,唐以後句長,唐以前字華,唐以後字質,唐以前如高山深谷,唐以後如平原曠野,故自唐以後為一大變,然而文之美惡不與焉,其所變者辭,所不變者千古如一日也。生平為文,不名一家,晚年愛謝皋羽文,則以所處之地同耳。 ◎二曲學派 李顒,字中孚。不求仕進,於山中築一土室居之,自署二曲土室病夫,以水曲曰盩,山曲曰厔,取所籍縣名之義也。學者稱二曲先生。嘗讀橫渠、藍田之書,慨然有修明關學意,勤於誨誘,從遊者日多。論學以自新改過為極則,又謂《大學》明德與良知無分,學者當先觀象山、慈湖、白沙之書,闡明心性,然後取二程、朱子以及康齋、敬軒、涇陽、整庵之書以身踐履之,則其趣頗近乎姚江。與富平李因篤、郿李柏稱「關中三李」。後鄠縣王心敬作《關學編》以傳之。 柏,字雪木,自號太白山人。初為諸生,及母卒,遂棄冠服,入太白山,率家人力耕,刻苦為學。家故貧,曆兵盜水旱,滋益困。自富平李子德被征至京師,數稱柏賢,人始有知之者。或欲周之,而柏雖難為衣食,嘗一日兩粥,半月食無鹽,時時忍餓默坐,間臨水把釣,夷然不屑也。自誦曰:「貧賤在我,實有其門。出我門死,入我門存。」又曰:「牛被繡,鸞刀就。」又曰:「古之人有七日不火食者,有三旬九餐者,有食木子、橡栗者,有屑榆者,有一日長坐者,有餐氈齧雪十九年者,蓋有主於中,不動於外,抱節死義,不忘溝壑也。」 關學倡于明馮從吾,國初,華州白煥彩、同州党湛、蒲城王化泰諸人相與切䃺,或步訪二曲於盩屋,或迎二曲主其家,執弟子禮。煥彩有關中文獻之目,湛與化泰亦有名于時。武功有馮雲程、康錫呂、張承烈,同州有李士璸、張弭,朝邑有王建常、關獨可,咸甯有羅魁,韓城有程良受,蒲城有寧維垣,邠州有王吉相,淳化有宋振麟,皆篤志勵學,得知行合一之旨。至乾隆時,則有武功孫景烈,亦能接關中學者之傳。 ◎桴亭學派 陸世儀,字道威。明亡,鑿池十畝,築亭其中,不通賓客,自號桴亭。少從蕺山講學,與同裡陳瑚、盛敬、江士韶相約為遷善改過之學。慮驚世駭俗,深自韜晦,於近代講學家最為篤實,人稱為「嘉定四先生」。世儀嘗曰:「天下無講學之人,此世道之衰,天下皆講學之人,亦世道之衰。嘉、隆間書院徧天下,呼朋引伴,動輒千人,附影逐聲,廢時失事,甚有藉以行其私者,此所謂處士橫議也。」 其于薛敬宣、吳康齋、胡敬齋、陳白沙、王陽明諸儒,皆有評論,後儒以為允,大旨以不立門戶為主。全祖望謂孫夏峰、黃梨洲、李二曲皆以儒名,而桴亭少知者,及讀其書,而始歎其學之粹也。著有《思辨錄輯要》三十五卷。詩才甚清,惜全槁不傳。 ◎楊園學派 張履祥,字考夫。居桐鄉之楊園,學者稱楊園先生。幼孤,母口受四子書,曰:「孔孟只兩家無父兒也。」後受業於蕺山,聞慎獨之說,晚乃肆力紫陽。當時東南文社各立門戶,履祥退然如不勝,惟與同裡顏統、錢寅以文行相砥礪,繼與海鹽何汝霖、淩克貞切磋講習,益務躬行。 嘗謂人多讀書則識進,且能自見瑕疵,故終身都無足處。又曰:「稼穡者,治生之大端也。務稼穡,則無求於人,而廉恥立。不妄取於人,而禮讓興。廉恥立,禮讓興,然後風俗淳懿,而古道可複。」因著《補農書》以勸其子弟。朱竹垞曰:「考夫講學,一以鹿洞為宗,仁宅義根,言規行矩,間作詩,不沿安樂窩頭巾語也。」著有《楊園備忘錄》三十四卷。 ◎程山學派 謝文洊,字約齋,號秋水,明諸生。先讀龍溪王氏書,複讀陽明書,自信益篤。年四十,會講於新城之神童峰。有王聖瑞者,力攻陽明,文洊與爭辯累日,為所動,取羅欽順《困知記》讀之,始一意程、朱。辟程山學舍於城西,名其堂曰尊洛。著《大學中庸切己錄》,發明張子主敬之旨。其《程山十則》,亦以躬行實踐為主。 時甯都魏祥等稱「易堂九子」,節行文章為當時所重。星子宋之盛等稱「髻山七子」,亦以節概名。而文洊獨反己闇修,務求自得。之盛過訪,文洊遂邀魏禧、彭任會于程山,講學旬餘。於是皆推文洊,謂其篤躬行,識道本。及門甘京、封浚危、龍光、曾日都、湯其仁、黃熙,時號「程山六君子」,故西江言理學者,必首推文洊。康熙辛酉卒,門人黃熙等傳其所著焉。 ◎睢州學派 湯斌,字孔伯,號潛庵。少讀宋儒書,喜陸子,以清苦勵學。順治壬辰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出為陝西潼關道副使。時朝邑雷子霖以理學顯,治事之暇,時時造其廬以志景慕。丁父憂,授徒自給,旋受業于孫夏峰。其生平論學,頗宗陽明,然能持朱、陸之平,以刻勵講求實用為主,無陽明杳冥放蕩之弊。 康熙己未,召試博學宏詞,授侍講,與修《明史》,疏請順治甲申、乙酉以前抗拒本朝臨危致命諸臣,皆據事直書,聖祖嘉與,頒之史館為成命,由是明季諸義烈皆得表彰。後官至工部尚書。臨終,戒其子溥曰:「孟子言乍見孺子,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爾等當養此真心,稟至性,求實理,否則習為鄉願,無益也。」又曰:「吾數月來,心無一線放逸,得力深于平時。」可想見其克己之功矣。乾隆丙辰,追諡文正。同時登封耿介、上蔡張沐並有志操,學者稱為「中州三大儒」。 ◎安溪學派 理學有相業者,魏文毅公裔介外,推安溪李文貞公光地、高安朱文端公軾。文貞,字晉卿,一字厚庵,官至文淵閣大學士,篤信程、朱之說。其注解《正蒙》二卷,疏通證明,多所闡發,于先儒異同之處,尤能別白是非。《性理大全》一書,明胡廣等所采宋儒之說,凡一百二十家,其中擷錄原書,自為部帙者九種,捃摭群言,分門編纂者十三類,太抵襞積成書,未能於道學源流真有鑒別,聖祖特詔儒臣刪為《性理精義》,皆文貞承旨纂修。 門下士江陰楊文定公名時、漳浦蔡文勤公世遠,並以理學著名,文端最稱美之,蓋同調也。儀封張清恪公伯行講明正學,為天下第一清官。為江蘇巡撫時,與兩江總督噶禮訟,禍幾不測。聖祖忽罷禮,複清恪官,文貞實陰贊之,亦可見其沆瀣一氣矣。 ◎平湖學派 陸隴其,字稼書。少即有志聖賢,不肯碌碌。既長,博觀先儒語錄,尤斥陽明致良知之說。且曰:「白沙、陽明之病,今世學者知之。至於涇陽前選,偏於主靜,雖本宗朱紫陽,終近禪學,亦弗足尚。」於是專以朱子為宗,異于朱子即謂為異端,判別區軫,不敢出入也。康熙庚戌,成進士,釋褐為嘉定知縣,將赴官,為銘以自警曰:「生者待汝養,死者待汝葬,天下後世待汝治,爾毋或輕爾身,以殉無窮之欲,而喪厥志。」旋因盜案落職。 工部主事吳元起舉應己未博學宏詞科,其薦牘中有雲:「理學深醇,久入程、朱之室;文章宏博,複登韓、柳之堂。」當時謂非虛譽。未及試,奔父喪歸。後官監察禦史。壬申卒。著有《四書大全》、《三魚堂文集》、《問學錄》等書十餘種。乾隆初元,追諡清獻。 ◎江陰學派 楊名時,字賓實,一字凝齋。官至禮部尚書,卒諡文定。少有志聖學,為文章原本經訓。康熙辛未,成進士,出李文貞公光地門。及入翰林,遂朝夕相從問學。方望溪侍郎苞與文貞辨析經義,常自日昃至夜中。文定端坐如植,言不及,終無言。及同直南書房,侍郎久與居,乃知其于文貞所講授者,篤信力行,而凡古聖賢相傳性命之旨要,皆能探其所以然,故能忠誠耿著,夷險一節,為世完人。其督雲貴時,以受人誣奏落職,部議擬斬監候,而文定篝火治《詩》、《禮》,坦然如平時。獄詞上,世宗特旨寬免。留滇七年,講學不少倦。 乾隆初元,以禮部尚書入教皇子,兼國子監祭,酒薦甯化雷翠亭副憲鋐、安溪官獻瑤、南靖莊亨陽、無錫蔡德音等七人為助教,都下號為「四賢五君子」。未幾卒。所著有《楊氏全書》。侍郎在都時,嘗與蔡文勤公世遠太息人才之難,計數朋輩,如楊賓實、陳滄洲,後生中尚未見堅然可信其幾及者,況在古人。文勤曰:「吾門雷生,(即鋐七助教之一。)乃後起之賓實也。」 又歙縣程晉芳《正學論》曰:「國朝以來有三大儒,曰湯文正公斌,陸清獻公隴其,楊文定公名時。清獻之立朝治人,可以無憾,所微惜者,攻陸、王太過,猶有講學習氣。若潛庵、賓實,則昭昭與日月並行,玉粹金堅,吾無間然矣。」 江陰有徐世沐者,字爾瀚,號青牧。篤信朱子,切己反求,務有益於身心,虛懷抑志,不敢自是,至耄年如一日。少年猶及交太倉陸桴亭、無錫高匯旃、武進馬一庵,往來論學無虛日。關中李二曲南遊,世沐與深談久之。二曲曰:「子學篤而行未廣。」答曰:「先生行高而學未醇。」其不苟同多類此。 晚年,隨子入都,閉戶讀書,日有記注。仇滄柱見而驚歎,揚言於眾,由是文貞、清獻亟與訂交。所著書曰《惜陰錄》,大旨以為聖賢之學即知即行,若知而不行,雖讀盡《十三經》、《二十一史》,徒敝精神,其光陰可惜也。卒年八十有三。疾革,召老友陳克艱與訣,遺命勿作佛事,息心端坐而逝。克艱與世沐同裡同學。繼之者,文定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