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清稗類鈔 | 上頁 下頁
著述類2


  ◎趙撝叔輯鶴齋叢書

  會稽趙撝叔大令之謙善刻畫,文詞雅飭,有《悲庵居士》文存。又嘗輯刻《鶴齋叢書》。鶴齋者,具言之,則為仰視千七百幾十幾鶴齋。蓋以鶴喻縣令,我國都凡一千七百幾十幾縣,其時趙候缺,尚未真除,故雲然也。

  ◎史臣文筆之詳慎

  《明史》三百三十六卷,乾隆丙午七月二十五日書成,凡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一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目錄四卷。康熙己未,用博學宏詞諸臣為分纂,以葉方靄、張玉書等為總裁,繼又以湯斌、徐幹學、王鴻緒、陳廷敬、張英為之。諸纂修官皆博學能文,論古有識。玉書總志,廷敬總本紀,鴻緒總列傳。至甲午,鴻緒傳稿成,表上之,而本紀、志、表尚未就,鴻緒又加以纂輯。

  雍正癸卯,始再表上。世宗乃命張廷玉為總裁,即就鴻緒本,令詞臣再加訂正。及書成,蓋已六十年矣。古來修史,未有如是之從事慎而為日久者。所以編纂得當,詳簡合宜,行文爾雅,超出于遼、宋、元三史之上,而可以繼歐陽之《五代》也。

  ◎萬季野手定明史稿

  有明以來,談道統者揚己陵人,卒釀門戶之禍。萬季野目擊其弊,著《儒林宗派》十六卷,凡漢後、唐前傳經之儒,一一具列,除排擠之私以消朋黨,持論獨為平允。季野少不馴,其父閉之空室中,竊視插架庋有明史料數十冊及經學諸書,盡讀之。既出,其伯兄出經義試之,俄頃成千言。伯兄大驚,以告其父。其父曰:「幾失吾子!」是日始為之新衣履,送入塾。康熙己未,開局修《明史》,徐元文延之往,則以布衣參史局,不署銜,不受俸為請,許之。遂手定《明史稿》五百卷。

  時季野老矣,兩目盡廢,而胸羅全史,信口衍說,貫串成章。時錢亮工尚未達,為徐門下士,才思捷敏,晝則征逐朋酒,夕則晉接津要,夜半始歸靜室中。季野踞高足床上坐,亮工就炕几前執筆,隨問隨答,如瓶瀉水。亮工據紙疾書,筆不停輟,十行並下,略無罅漏。史稿之成,雖經數十人手,而季野、亮工實屍之。

  ◎李天生改王鴻緒明史稿

  富平李因篤,字天生,性行忼爽,一秉秦中雄直之氣。生平與李二曲交最密。天生宗朱子,二曲講良知,各尊所聞,不為同異。康熙己未,以博學宏詞及第,授檢討,與修《明史》,精熟明代事蹟,史館無者。授職數月,乞歸養母。後王鴻緒史稿成,欲令正之。

  時老病在牀,令二人捧稿朗誦,呼曰改,即加竄易,半載而畢。鴻緒,華亭人,文恭公頊齡之次弟也,官至戶部尚書,有《橫雲山人集》。

  ◎史疑之審訂

  歷代稱史學者,亦惟評隲舊聞,抨彈往跡,甫翻史略,即可成文,昔人所以有玩物喪志之譏,又有讀史令人心粗之慨也。至於本朝諸儒,皆實事求是,有疑必審,有誤必訂,而非前人所可及。如錢大昕之《廿二史考異》,王鳴盛之《十七史商搉》,趙翼之《廿二史劄記》,張熷之《讀史舉正》,洪頤暄之《諸史考異》,皆通校全史者也。

  梁玉繩之《史記志疑》,錢大昭之《兩漢書辨疑》,沈欽韓之《兩漢書疏證》,梁章巨之《三國志旁證》,趙紹祖之《新舊唐書互證》,施國祁之《金史詳校》,皆專考一史者也。披郤導窾,莫不精深確當,讀史者宜奉為指南矣。

  ◎王士祿擬改正史體

  新城王士祿,文簡公士禎之兄弟行也。嘗病二十一史冗駁乘舛,《三國志》並列為非,謂宜廢陳氏而用謝承《季漢書》,仿《晉書》例,列魏、吳為世家,去宋、齊、梁、陳、魏、北齊、周七書,而用李延壽南北二史,其宋、遼、金用柯維騏《宋史新編》,合之十二史,既正史體,複省煩複。擬上書,不果。

  又謂坊本《子貢詩傳》、《申公詩說》並偽書,李維正序行《津逮秘書》收之,皆誤也。

  ◎趙甌北著廿二史劄記

  趙翼撰《廿二史劄記》之初,自言不能研究經學,惟歷代史書事顯而義淺,便於流覽,於是取為日課。有所得,輒記於別紙,有稗乘脞說與正史歧誤者,不敢遽記為得間之奇。

  修史時此等記載,無不搜入,史局棄而不取,必有難以征信之處,今反據以駁正史,不免為有識者所譏。錢大昕聞而贊之,謂為論古特識。翼,字甌北,陽湖人。

  ◎朱昭芑于史多撰述

  太倉朱昭芑茂才明鎬,以不得志於有司,發憤攻古學。每讀一書,輒手自勘讎,朱黃鉤貫,上自年經月緯,政因事革,下至方言物考,音義章句,無不通以訓故,參以稗家,攟摭補綴,穿窒疑,定紕繆,絲分縷析而後止。長身修偉,負意氣,好持論,恢奇多聞,上下千百年若指諸掌,聽者驚悚莫敢奪。于國事雖有論述,藏之篋,不示人。

  馬遷、班、范三史考核未竟,魏、晉以降,貫穿詳洽,所著之《書史異同》、《新舊異同》二書先成,其餘日鈔月撮,曰《史典》,曰《史幾》,曰《史略》,曰《史風》,曰《史遊》,曰《史嘉》,曰《史芸》,曰《史異》,曰《史最》,曰《史俳》,曰《史鑒》,曰《史粲》,曰《史糾》,凡十有三種。

  ◎史闕之增補

  《史》、《漢》有表,而範書則無。班氏有《藝文志》,而范氏、陳氏、歐陽氏及遼、金、元三史皆缺。沈約《宋書》,紀、志、傳三體悉仿舊史,獨闕刑法、食貨二志,亦乖史裁。三國、東晉、十六國疆域最為錯雜,而無志以別之,皆讀史者之所抱憾者也。

  自有錢大昭之《後漢書補表》及《補續漢書藝文志》,侯康之《補三國藝文志》,顧懷三之《補五代史藝文志》,倪燦之《補遼金元藝文志》,郝懿行之《補宋書刑法》、《食貨》二志,洪亮吉之補三國、東晉、十六國各《疆域志》,闡幽決滯,抱墜拾遺,生於數千百年以下,追及數千百年以上之事,恍如掌上螺紋,洵非淺見寡聞者所能道矣。

  ◎杭堇浦輯歷代藝文志

  杭堇浦世駿曾輯歷代《藝文志》,歷數十載,成此巨觀。其子貧甚,不能給朝夕,因以半部質于揚州馬氏玉玲瓏館,半部質于杭州孫氏壽松堂。在孫氏者,轉入徐印香舍人家,鹹、同間,粵寇擾浙,遂不知流落何所。

  ◎惠定宇有後漢書訓纂

  惠定宇嘗病於揚州,醫言欲餌參。定宇貧窘,不可得。時歙人汪對琴比部棣亦僑居邗上,雅復位宇品學,慨然購上品紫團參持贈,值千金。

  定宇病起,舉所撰《後漢書訓纂》初稿及繕本盡以貽之。比部不欲攘美,什襲珍護,屢思梓行,而絀於力。以同裡陳氏喜藏書,因付以繕本,而自留原稿。後桐鄉馮氏所刻《後漢書補注》,即此本也。

  ◎舊五代史

  世所流行之《舊五代史》,非薛居正纂輯之原書,蓋乾隆壬寅七月間,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搜集而成者。據高宗禦題,已雲非薛史之舊,且複雜采《冊府元龜》《太平御覽》《通鑒考異》《五代會要》《契丹國志》《北夢瑣言》《東都事略》《五代春秋》《九國志》《十國春秋》及宋人說部諸書以附益之,其非薛史之舊可知矣。

  ◎劉鳳誥注五代史

  劉侍郎鳳誥注《五代史》成,日嘔黑血如墨,未幾死。趙文恪公慎畛嘗見其手寫殘稿于會稽顧氏,凡六冊十二卷,稿用墨筆,塗注用丹黃筆,書為端楷,點畫皆遵《字典》。

  ◎錢大昕著元史續編

  錢大昕幼聰敏,過目成誦,凡天文、地理、經史、小學、演算法,學無不精,所著《經史答問》數卷,暢發鄭、賈之奧。又習蒙古語,故考核金、元諸史及外藩諸地名,非他儒所及。成親王言其在上齋時,質莊土嘗獲元代蒙古碑版,體制異今書,人皆不識,倩章嘉國師譯漢文。

  會大昕過而見之,曰:「章嘉故博學,然其譯為漢文,字句有誤者。吾有收藏元時庫庫所譯漢文,可取而證之。」歸寓取原文,章嘉所誤處畢見。乃著《元史續編》,採擇精當。而小學諸書翻切極詳,惟講論字學,株守許氏《說文》,排斥別解,取擇頗褊窄耳。大昕,字辛楣,嘉定人。

  ◎馬宛斯著繹史

  鄒平馬驌宛斯著《繹史》百六十卷,自開闢訖秦亡,事蹟略備。先著有《左傳事緯》十二卷,顧亭林見而亟稱之。時人號為「馬三代」。

  ◎章實齋為史學大宗

  才、學、識三長,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難。唐劉知幾《史通》揚榷古今,褒貶傳記,為千古不刊之書。後之繼武者,當推會稽章學誠之《文史通義》。命名仿《史通》,而《史德》、《史釋》諸篇,且為《史通》所未及。《方志》之學,仿《春秋》、《檮杌》而成書。

  《校讎》之篇,非揚雄、劉向、鄭樵不能勝任。條分縷析,矩迭規重,多為前賢所未發,世所由推之為史學大宗也。學誠,字實齋。

  ◎章實齋得史裁

  章實齋嘗修《永清縣誌》,蘇州葉廷管謂其思精體大,深得史裁。如職官、選舉有表,年經事緯,先後不紊。又有《士族表》,以澄流品而勸睦姻。輿地、水道有圖,開方計裡,形勢瞭如。

  又有《建置圖》,但詳制度而略景物。至於《列女傳》,尤極匠心為之,但有一節可書,片言為則,無不描摹謦欬,刻畫儀容,欲忍飲冰茹蘗之貞,特改列名注略之陋。若夫闕訪有傳,防猥濫也,即以待參稽。前志有傳,明淵源也,即以維廢墜。

  其體裁皆足為後之修志家取法。各序因志例而推論史例,更有發前人所未發者。劉子玄《史通》一編,獨擅千古,實齋可謂繼聲矣。王亮生言其所修《和州志》,體例較此又變而極精善,蓋志家固有因地制宜之道,非可以一格拘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