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清稗類鈔 | 上頁 下頁
婚姻類4


  ◎青海蒙番婚嫁之異同

  青海蒙古男女結婚,有媒妁,通知各該管之王公台吉與盟長,而後由坐家僧主婚。男用布帛、首飾、牲畜為聘禮,牛馬數用十六,羊必倍之,富者以次遞加。女辦嫁資,略如漢俗,惟不用箱而用牛皮包,衣飾之外,媵以牛馬駝羊。其王公台吉嫁女,或且以牧地數區贈嫁,限定年期繳還母家,不還則興訟。其結婚,必由喇嘛擇吉日,男盛飾,跨馬親迎。女家設筵以待,新娘盛妝,陪新郎上坐,劈羊肉為大臠,酒盈盆,染以朱紅。

  啖畢,兩馬絡彩球,男女前後騎,各牽紅布一端,送迎者簇擁以去。入門,先拜坐家僧,後見翁姑及家人。別備牛皮帳,周懸紅燈,外立拒馬木,聯以紅布,新郎攜新人入,飲食傳進,隔宿以出。女族男族諸親圍坐就飲,唱野曲,靡靡可聽。必盡一日夜之歡,俟新郎新婦明晨出帳,然後散。

  番人結婚,則異於是。男女少時同牧于山野,相悅者結為配偶,私告其父母,父母允,授男以求婚歌,授女以迎郎曲。擇日,各飾其子女,攜入山,張幕置酒,說合行聘,兩家父母拍手,引子女使歌,男唱女和,音節清越。始而緩步,舉手相招,若即若離,繼而趨數巡,相與攜手,唱愈高,行愈遠,轉入深谷而野合焉。兩家父母拍手歡呼。於深谷前後派人看守,禁人窺視,牽兩馬於谷口,以迎其子女。

  有頃,男女攜手唱而出,騎而回,男遞哈達於女家,女遞哈達于翁姑,各解腰帶,互系一羊,牽而歸,示眾為別,略似苗民跳月之俗。苗俗先歌而後婚,番俗先婚而後歌也。歸告該管之千百戶,而後由坐家僧主婚,男用布疋、牲畜為聘,女家嫁資惟一身衣飾隨帶牲畜而已。聘定以後,男女可自相往來。婚娶之日,男家燃燈酥,高誦梵經,謂之洗帳。番女跨馬至夫家,中途遇河遇水溝,必下馬,跣而渡,相傳佛母過通天河之古例也。入帳,拜佛像,退而執役如常人,夜與家人共宿一帳。越數日,女族人至,始置酒大會親友,就席恣意飲啖,歡舞而去。聘定一年後始娶者,生子,親抱而來,數數見之,無足奇也。其娶婦易,其棄婦亦易。

  結髮久矣,平時曾未反目,偶因小事不睦,遽相偕至曠場,各脫一鞾,望空擲之,下落,驗其向背而定離合。如兩鞾皆左向,或皆右向,則順,仍為夫婦如初。如鞾底相對,或口相對,則逆,拔佩刀於兩鞾之中,劃土為界,婦入帳,裹其所有,索牲畜如數,驅而至母家。母家不納,則插帳于鄰近,曾無幾時,帳中又聞人語矣。去之日,坦然無顧戀,即所生之兒女已成人,亦不能牽衣挽留。他日過故夫居,見新人,則反主為客,無一言相犯也。若已聘而未娶之婦,欲棄之,更易割席矣。

  蒙古人有棄婦者,輕則憑坐家僧判決,重則告知該管王公與盟長,眾曰可棄而後棄之。

  坐家僧者,蒙帳廷蒙古僧,番帳廷番僧,坐家諷經,奉之若神明,能延及藏僧者,同族尤敬禮之。家有喜慶,僧為主持;大疑大計,以及口角細故,皆就決焉。甚或佃戶抗租,僧往代收,則佃戶無敢抗。鄰里攘羊,僧出代索,則竊者無敢匿。其天性之畏僧,有不期然而然者。要之,藏王之令,不敵達賴、班禪,各部頭目之令,亦不敵喇嘛遠甚也。

  ◎回人婚嫁

  回人貴族婚姻必憑煤妁。吉期,以荊笆襯花毯坐女其上,紅錦蒙頭,舁至婿家,拜翁姑如禮。三日之中,戚串鹹至,曰待喜,驗有紅,則設酒慶賀。酒名巴克遜,如紹興酒。

  鰥男寡女,則常齊集謨罕默德之墓而禮拜之,日以婚事叩問阿渾。阿渾翻閱經典,指眾人隊內一人雲:「此人天已配定,勿誤良緣。」即以男女所戴小帽互為易之,無敢違者,是名天定。亦有男女互相慕悅逕自成婚托言父母遺屬者,是名奉遺。婚婣不避同姓,以牛酒為聘,女至婿家,婿羞澀避之,旬日乃出。

  ◎新疆纏回婚嫁

  男子毀齒行割禮,(生四五歲割勢皮一周。)舉家稱賀。年稍長,則為朵斯。朵斯者,男女交好之辭也。配偶之制,惟同乳不婚。納采、納征,豐約視家之有無。事定,則延阿渾誦經,間立判書為信。親迎日,新婦帕頭騎馬,導以鼓吹,至婿家,誦經成禮,易恰齊把什為婦人裝束。(即雙歧髮辮也。)

  
其俗,女子於歸,無過十五齡者。年逾二十,容色摧殘,同於老婦。夫妻離異,謂之羊堆。(夫棄其妻者,家中雜物任妻取攜,妻去其夫者,室中諸物均不得取。子歸其夫,女歸其妻,離異一年之內生有子女者,夫皆承認之。)離異逾六月,始許更嫁娶,蓋冀其悔而複合也。離異三次,回律無再合之條,儻欲合者,夫妻必與他人奸宿,始允複合。其法蓋為人之輕於離異,恥之也,故婦人鮮有從一以終者。

  ◎布魯特婚嫁

  婚姻之禮,納采親迎,皆同新疆纏回。女入門,男女對坐,以鹽水湛餅而食,猶合巹也。次日,見翁姑,家人長幼以次相謝,均交手鞠躬,曰賽拉瑪裡坤,即問安也。一夫多妻,不分嫡庶,婦多從一而終者。

  夫妻反目,則延阿渾誦經以調之。再醮,則先兄公與叔,無兄弟則適族人,無族人始改嫁異族。財聘之弊同於市估。

  ◎西藏婚嫁

  藏人婚姻之年齡無定限,通常為十五至二十五,而女常長於男。

  其階級之嚴,猶遜印度。富女可嫁貧夫,貧女可妻貴族。惟王室及閥閱之家,其女不適下級人民,苟不得相當之偶,寧送其女於僧院尼庵也。

  婚禮各級皆同,所異者,惟飲燕時之資有豐嗇耳。婚姻之始,男女家皆由父母主持。男家例聘一媒。往說于女家,如允諾,則男家即送致哈達、酒及幣等禮物。女家固辭,言其女不美不才,恐不足執箕箒。媒則盛稱新郎之善,女家乃言若不見棄,當商之親友以報命。

  越數日,許配之言乃由媒以達於婿家,婿家乃致酒二十瓦(每瓦合二分六厘八毫。)或三十瓦於女家,女家即飲此酒,受哈達,並款戚友,將聘定之金銀、綠松石戴女首,人各贈巾一方。若不允,則酒不飲,哈達不受。中等人家之締婚,婿家恒奉女家酒約五十瓦,錢約六百盧比。(每盧比合六錢九分二厘至九錢三分一厘。)於女家之尊長及戚友亦各贈巾一方。

  婚日,女家張大棚於門外,室之中央,置蒲團甚高,撒布麥為花,女坐其上,父母坐左右,親友等列坐,置茶酒、米粥、糖、棗果數盤。及女食畢,男女家親友扶女步行至男家,道遠則乘馬,親友各以青稞麥向女撒布,女家贈哈達於親友。送至男家,亦不行禮,直使女與婿同坐。飲茶酒,親友等各贈哈達於男女,喜則掛之於頭,亦有堆置坐前者。親友飲食畢,各攜果肉而散。翌日,男女之父母親友皆盛服,戴哈達,擁新婦出遊,訪問親友。宴三日乃止。

  成婚後,女家即迎其女及婿歸寧。三日後,乃遣歸,並與以乳牛或犁牛一,牝牛四,小馬一,夏冬衣各二,及珠寶、絨氈、杯盤、木器,益以銀約五十兩,女伴一。凡女之親友鄰里曾受其一巾者,至是亦以一巾並一錢贈之。

  成婚後五日,女乃易新衣而服常服,對神行小祈禱。第六日,即躬親家事。是時,女之弟或戚常伴之,過七日乃去。

  成婚後三月,女家之人攜食物至婿家,要其女歸家省視,婿則款留之十日或十二日,乃偕往,並以衣物、酒食為贈。一月乃歸,歸時,亦贈其女及婿以衣服、珠玉。

  貧家之結婚也,不用媒妁,男女各適所好。有多夫一妻之敝俗。男欲娶妻,先謁女之父母,陳其志願,且為訂約,得許可者,始為婿,即居於女家,為女之正夫。若有其它之男子亦欲娶此女,亦可來訂盟約,而女之副夫。三四皆如此。偶有因嫉妒而一人獨歸者,然絕少。大抵女有數夫,則數夫皆競爭於職業,務得婦之歡心。若婦欲擇定一人,則更為盟約,悉禮他夫而使之退,其一人於數夫來時所攜之金當加息償還。若女已生子,則不復為此。此殆無力娶婦者始為之。

  又父有數子時,但為之娶一婦。長子死,則令次者繼之為夫,以次遞傳,以便共守祖之遺業而不分。此俗由康斯地傳來,其地至今猶盛行此制。若婦先長子死,或長子竟不死,諸子則終鰥耳。諸弟如與長兄永久同居,則諸弟可視長兄之妻為其妻。如與長兄分居,則不能更向長兄索資財,因應得之分已盡于此妻分內,而此婦仍得留為長兄法律上之正妻。又父或叔與其子或侄共妻,雖有之而絕少。

  兄弟數人之共娶一妻也,其留宿,以戒指為記號。如戒指飾於大指,則為伯伴宿之日,餘悉避。如飾二指三指,則為仲為叔也,伯季皆避。倘兄弟過五人,則以左手五指續之。

  裡塘附近之婦人,夫之多寡,以銀簪別之。每一夫,則插一枚。所生之子,兄弟等分養之。其婦合二四兄弟同居,以一家親睦為善治家,人稱其賢。

  西藏法律,原禁同族人與在七世中之血族聯婚,然已為藏人所蔑視,彼等恒與三世或四世之血族訂婚。中如娑波及康伯二種人,婚制尤紊,兄弟可娶姊妹,侄甥可娶叔嬸或舅母,即同父異母之兄弟姊妹亦可互為嫁娶。

  ◎藏人離婚

  藏中離婚之法律習慣,頗可研究。男子略無罪過,願與其婦偕老,而婦決欲與離,則婦應按其夫娶時所出聘金加二倍賠償,以為毀婚之罰,名曰離婚罰金,或無罪罰金。

  若婦實無過,而願與夫偕老,惟夫則決欲與離,則夫應給其妻十二金屑,(屑乃藏語,十二金屑合九十盧比)以為離婚罰金,或曰事奉工價。按其妻由成婚日以至離婚日,每日夜各用麥六磅計算,其夫又當歸其婦以奩具之值。若離婚時已有子女,則男歸夫,女歸婦。若夫為富人,則裁判官可令其析財產之一方與此妻,以為其女衣食之資。若妻為富人,亦當有所給與於夫,以為其子衣食之資。

  兩家訂婚約時,苟一為貴族之男,而一為平民之女,曾有明言夫婦應患難相安歡樂與共者,當離婚時,則其財產可按二人之真情與罪狀,並其匹配時彼此互贈禮物之數而分享之。若離婚出於二人之同意,則裁判官可不問二人之罪狀何如,而為之均分其財產。若奴僕之婚事,則其分合,一聽命于主人。

  設如有一僕娶一婦,在主人之心以為此婦必能事奉其夫,乃此婦竟無用則被棄時,應得其夫所有物六分之一,而聽主人為其夫別納新婦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