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清稗類鈔 | 上頁 下頁 |
種族類1 |
|
◎華人為黃種 我國合漢、滿、蒙、回、藏五大族及番族、苗族、黎族而稱華人,泰西人種學家謂利蒙古利亞種,與日本同為黃種。自有歷史以來,即因種種之關係組合,組成亞洲最大之強族,混合同化,歷數千年,本無種派之可言。惟區域至廣,交通未暢,四方風氣,往往不同,其習尚遂有殊異,至其性質,則泰半為勤儉、忍耐、保守。 ◎漢滿蒙回藏五族同源 漢、滿、蒙、回、藏五族人民之血統,同出於一。何以言之?滿洲起自東方,原即古之肅慎氏。肅慎系出顓頊,見《路史》。蒙古起自北方,乃秦、漢以來之匈奴。匈奴為夏禹之子淳維之裔,載在《漢書·匈奴傳》。回疆、藏衛,確為商、周以來之氐羌。羌戎姚弋仲,乃舜少子之裔。略陽氐酋西涼王呂光,系出單父,為齊太公裔,並見《晉書·載記》。 蓋四千餘年前居住各省之漢族,本自西北高原,循黃河流域而東來,及既入中原,其聖帝明王之子孫,北渡沙漠,西踰昆侖,東移遼海,別為一族者,又不知凡幾,此上古五族同原之始也。 秦、漢以後,匈奴、鮮卑、突厥、(今蒙古。)高句驪、(今滿洲。)契丹、(今滿、蒙之間。)吐魯番、吐番(今回疆、西藏。)諸族,不時入邊,所掠漢族,動以萬計,而東西北三方漢民,歷代逃亡入各部落者,又不知凡幾。至兩晉之交,五姓並起,金、元迭興,南北通道,其民族之遺留中原,而中原漢民相隨出邊者,又不知凡幾,此近代五族渾合之跡也。 又如以民族言之,愛新覺羅氏譯文為金趙,愛新譯金,覺羅(覺字北音近交。)譯趙,言居金之趙氏。說者謂北宋靖康之難,太宗之裔舉族北遷,分置遼左各城,故金為地名,趙為舊姓。愛新覺羅實為趙宋之後裔居金京者。而新疆之土爾扈特王,確為宋理宗之裔,尤為近而有征。故以民族言,五族之萬派一源,班班可考,不必致疑也。 又如以地理言之,漢族原循黃河流域而東來。上古之世,較現今疆域,西北有餘,東南不足,南不踰大江,東不及東海,而北包沙漠,西極喜馬拉雅山。藏衛即三危故地,遼東乃營州舊區,足征滿、蒙、回、藏各方隅,固與漢土同一區域。四千餘年以來,東南日辟榛蕪,西北轉形收縮,然秦城故址,尚及遼陽,(後之長城乃高齊改築。)王母瑤池,可征昆頂,人皇陵在波斯之域,女媧墓在沙磧以西,海志山經及歷史地志,固彰彰可考也。 又如以宗教言之,宗教流傳,以道教為最古。黃帝訪道于廣成子,說者謂為崆峒之山,實在西域。蓋宗教之傳,固自西而東,其來遠矣。儒教發原,實從道家推演以出而擷其神。(上古有道無儒,中古道、儒始分而道家日衰。)孔子不稱宗教,《論語》、《孝經》多言人事,然《易》之《十翼》,為孔教微言大義所在,實與道宗佛理息息相通。儀征周大穀演三教同原學派,一傳為泰州學說。姚伯蘭相與倡和于江淮間,迄今東南學者頗守師說。將來其學大昌,可收宗教大同之效。老子入函穀,度流沙西行,時正佛教萌芽,說者謂釋迦牟尼佛與老子殆一人異名,衍於東土者為老氏祖,昌於西方者為釋氏宗。 回教之興最晚,謨罕默德生隋開皇時,唐初,隨波斯人東遊我國,精研孔、釋遺文,歸而入山著書。書成,服從者眾,悉掃火祅,猶太諸教,遂為阿拉伯國王,載在西史。試考其創世記,根據耶穌天堂地獄諸說,博采釋氏,一畫開天之旨,則本諸大《易》,金陵劉智譯其書,名曰《天方性理》。左文襄西疆奏議有雲:「回教明心見性,微言不出吾書。」 此見天方學派之闡明心性,尚在我國宋儒之先,蓋無論為儒,為佛,為回,其不同者儀式,所同者本原。凡宇宙間成一宗教,無不有根據所在,流衍所由,始祖之先,更有太祖。上世文明乍啟,心性之原理,殆發源於四千年以前高原之地,其後種族遷移,遂齎其文明哲理,分注東西,於是宗教儀式之分以此,宗教原質之同亦以此。竊嘗謂儒家宗《周易》,佛理本《歸藏》,回教近《連山》,其不祧之祖,原諸教所同。特子既生孫,孫又生子,遂若枝分派別,各不相謀,不知溯厥由來,固初無二本也。 ◎全國戶口 我國人口,自雍正以來,永停編審,以丁糧攤入地稅曰地丁,全國戶口遂無確數。地方官造報戶部,類多意為增減,不足依據。迨宣統庚戌,民政部始匯各省所報,編纂戶數清冊,其地方區域,為京師內外城,為順天府四廳,為奉天二十八屬,為吉林全省,為黑龍江全省,為直隸全省,為江寧各屬,為蘇州各屬,為山東全省,為山西全省,為河南全省,為陝西全省,為甘肅全省,為新疆全省,為福建全省,為浙江全省,為江西全省,為湖北全省,為湖南全省,為四川五十五屬,為廣東全省,為廣西全省,為雲南全省,為貴州全省,為京城二十四旗,為內務府三旗,為京營四郊,為左翼四處,為右翼五處,為東陵所屬各旗營,為西陵所屬各旗營,為馬蘭鎮各營,為泰甯鎮各營,為熱河蒙旗,為直隸提督所屬驛站,為察哈爾所屬,為密雲駐防,為山海關駐防,為江寧駐防,為青州駐防,為綏遠城駐防,為西安駐防,為深州駐防,為伊犁駐防,為福州駐防,為荊州駐防,為成都駐防,為廣州駐防,為烏裡雅蘇台所屬,為塔爾巴哈台所屬,為科布多所屬,為西寧所屬,為庫倫所屬,為川滇邊防所屬。 以上各區域,都凡正戶四千九百九十三萬二千八百三十三戶,附戶一千二百五十五萬一千四百三十二戶。其未經列入者,尚有奉天之二十七屬,四川之八十九屬,及熱河之各府州縣,杭州、乍浦、京口之駐防。此戶數之大略也。至於人口,則大多數固未查報,度其總數,必在四五億之間,大抵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得亞細亞洲人口之半。(人口之數三倍於俄,八倍於德,七倍於法,十一倍於義,六倍於美,十倍於日本,四十倍於朝鮮。較之英吉利全國尚多一億。)以全國平均計之,每一英方裡有九十五人,本部為十八省,居民尤稠,每一英方裡,平均計之,為三百有七人。 人口密度,以內地為占多數,內地又以江蘇、浙江、山東、安徽、福建為尤多。 人口速率之增加,不可思議,今姑舉江蘇之青浦一邑以為比例。順治朝,僅三萬一千五百二十五口,時方在有明鼎革生民蕩析流離之後也。乾隆丁未,已增至五十四萬六千二百三十九口,其中有男丁三十萬一千四百二十六口,婦女二十四萬四千八百十有二口。順治至乾隆,百數十年耳,而戶口增進之速率已如此,若由嘉、道至光、宣,其遞進之率,自更不可勝數。一邑且然,合各省計之,則如何。 ◎歸化各族 歸化人種錯雜,五族具備,商賈為漢人,喇嘛為滿洲人、蒙古人,亦有西藏人廁其列,而回人亦頗眾。 ◎新疆各族 新疆廣袤二萬餘裡,人類紛庬,各為禮俗,今別其族,曰漢,曰蒙古,曰纏回,曰布魯特,曰哈薩克,曰甘回。其宗教,則曰回,曰佛而已。 ◎青海各族 青海之東部,漢、回、蒙、番雜處,以通婚媾,血統泰半混雜,幾難以人種分析之。番族之羌渾種、北蕃種,蒙古之和碩特種、土爾扈特、綽羅斯等種,更不必論。即以南部言之,有蒙,有番,有藏,亦不能一一析之也。惟柴達木之土著,悉為蒙古和碩特一種,漢、回、番、藏、纏回及土耳其人之流寓者,無不有其固有之眷屬,其種今尚未淆也。 青海各族中,漢、回容貌語言最易辨別。其睛淡黑,額削,顴骨突起,髭須疏而微鬈,膚黃者,為蒙人。其睛黑而突,濃眉,須連於鬢,顴骨突起,鼻平,口廣,唇薄,膚黃而粗者,為番人。其睛小而黑,須疏,顴骨闊,鼻平,口廣,唇薄,膚黃而粗者,為藏人。其鼻高而眉低,目深睛大,須連於鬢,膚蒼粗,而男身長腹大,女身短眉連者,為新疆之回人。(俗呼纏頭回回)其隆准深眶,身量頗偉,膚色黃白相間者,為土耳其人。 ◎太祖太宗之于滿蒙漢 天命乙丑,太祖諭諸貝勒,有「滿、蒙、漢人今如同室,然惟和洽,乃各得其所」之訓。太宗則雲:「朕于滿、蒙、漢人視同一體,譬諸五味調和,貴得其宜。」 ◎上諭謂滿漢非同族 吏、戶、禮、兵、刑、工各部各署皆有匾,上書某年諭滿大臣等,宜時至大內某宮敬謹閱看某朝所立禦碑。後各部多失去,其存者,亦大率以紙糊之。光緒時,某部尚書某以其署翻造大堂,乃見之。 旋知宮中所立碑,乃專諭滿大臣,略謂本朝君臨漢土,漢人雖悉為臣僕,而究非同族,今雖有漢人為大臣,然不過用以羈縻之而已。我子孫須時時省記此意,不可輕授漢人以大權,但可使供奔走之役而已。 ◎蠻子韃子 河套工人皆春出冬歸,其留居者,乃地主大戶也。冬時,則集其傭人,以胡麻榨油,入關而販之。其傭人中,有蠻子,有韃子,通力合作,耦俱無猜。蠻子者,漢人之通稱也。韃子者,滿、蒙人之通稱也。蠻子與韃子,漢、蒙語言皆能互通。有時亦往往自稱為蠻子、韃子,猶之各稱其鄉貫,略不含有他意也。 蒙人相語,嘗呼漢人為喀特拉,為契丹之轉音。蓋蒙古初興,嘗分漢人為八種,而滅宋所得者,猶不在內。契丹本為八種之一,後乃舉以被諸全體耳。 ◎旗人 徙居內地之旗人,有滿洲、蒙古、漢軍三大別,世皆知之。且知屬於滿洲、蒙古者,為其各本部落之人民,屬於漢軍者,為歸附之漢人。然有以滿洲改漢軍而後仍為滿洲者,王國光是也。國光先世為滿洲完顏氏,曾隸漢軍正紅旗,乾隆癸酉,高宗命其子孫及同族仍入滿洲正紅、鑲白二旗。 有以滿洲改漢軍而以一支仍為滿洲者,佟國綱是也。國綱先世為滿洲,曾隸漢軍,國綱以仍隸滿洲為請。部議謂佟氏官多,應仍留漢軍,惟令國綱一支改歸滿洲。有以蒙古而改滿洲者,莽鵠立是也。莽本蒙古正藍旗,其後擢入滿洲鑲黃旗。有以蒙古而改漢軍者,和濟格爾是也。和本蒙古烏魯特人,後隸漢軍正白旗,為何氏。 ◎旗人擡旗 徙居內地之旗人,有以建立功勳或上承恩眷而由內務府旗擡入滿洲八旗,或由滿洲下五旗擡入上三旗者,皆謂之擡旗。然僅限其本支子孫,雖胞兄弟不得與。 皇太后、皇后之丹闡在下五旗者,皆擡旗。丹闡,滿語謂母家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