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名人軼事 | 上頁 下頁
曹振鏞之誤清


  清世大官諡文正者七人:湯斌、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七人中湯斌以理學,朱珪以學問,曾國藩以勳業,皆無人訾議。李鴻藻、孫家鼐皆以師傅得之,則成慣例矣,其人蓋尚無大過。杜受田以文宗師傅,相從最久。受田卒,文宗哭失聲,故恤典亦至渥。若曹振鏞則拘牽文義,挑剔細故,箝制天下人心,不得發舒,造成一不痛不癢之天下。洪楊猝發,幾至亡國,則曹振鏞之罪也。初宣宗倦於大政,苦於章奏不能遍閱,振鏞在樞府,乃獻策曰:「今天下承平,臣工好作危言,指陳闕失,以邀時譽,若遽罪之,則蒙拒諫之名。此後中外章奏,皇上無庸遍閱,但擇其最小節目之錯誤者譴責之,則臣下震于聖明,以為察及秋毫,必無敢肆者。」

  宣宗從之。其嗣後章奏中,有極小錯誤,必嚴斥罰俸降革,中外震悚。皆矜矜小節,無敢稍縱,語多吉祥,凶災不敢入告。及洪楊難作,互相隱諱,莫敢上聞。至於屢陷名城,始為奏達,皆曹振鏞隱蔽之罪釀成之。闕風濡染,以至晚清之將亡,在政府者尚循斯轍。當其得諡文正時,當世已有不文不正之謗,則振鏞之罪惡可知也。乾嘉以前,應制書雖工,仍滿紙碑帖字,詩亦有拗體者。其時雖號台閣體,亦尚有雅氣也。自曹振鏞在樞府,挑剔破體帖字,不問之工拙,但作字齊整無破體者,即置上第,若犯一帖字,即失翰林。海內承風,殿體書直成泥塑,上習闒茸,厭厭無生氣,皆曹振鏞所造成也。名臣諡法,古以文正為最榮,今人亦踵其說,而不知其所自始。按《梁溪漫志》雲:「諡之美極于文正。司馬溫公嘗言之,而身得用之。」

  清代諡文正者七人,遠過宋、明(宋只三人)。然考清《鴻稱》冊中,所載群臣得之用諡,以忠為第一字,而文為第五字,正為第四十一字,則竟以文正為佳諡之首稱,亦似無所據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