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履園叢話 | 上頁 下頁
武肅王墓


  先武肅王墓,在今臨安縣城內安國山下,備史雲,長興三年壬辰春二月,唐主遣吏部侍郎盧詹、刑部郎中楊熏賜王國信湯藥等。三月己酉,夜大雪,至庚戌三月二十八日。王薨於正寢,年八十有一,在位四十一年。朝廷聞訃,廢朝七日,哀悼不已。詔諡曰武肅,命將作監臣李鍇、光祿少卿臣張褒宣命。

  夏四月庚午,奉靈輴殯於衣錦軍,即今之臨安也。應順元年甲午春正月壬午,勅葬王于安國縣衣錦鄉茅山之原,命工部侍郎楊凝式為碑文。墳廟記雲,武肅王墳山並祠堂在縣城內,計二頃四十五畝二角五十步,看管羅青、吳贊。東至縣子城,西至縣牆,南至官街火星池,北至大溪廟基,計一十一畝,祠堂基計九畝二角三十步,廟後墳山地計一百四十畝二角。又雲裡城東桑園地計七十畝,祠堂西桑園地計一十四畝二角二十步,墓南向,後坐安國山,即茅山也。前對功臣山,山上有一塔,為功臣塔,甚聳秀。

  墓營左右有龍虎沙兩條回抱,前神道碑已倒,一字無存,華表一對、石馬、石羊、石虎俱全,石翁仲兩對,石將軍一對,享堂五楹,其中供奉武肅王木主,以文穆、忠獻、忠遜、忠懿四王配享,享堂之東數武有關帝廟,即吳越之太廟也。今居民尚稱之曰太廟山,廟後有石室,即所謂五祖祏也。墓門之前,即是大街。泳謹案,武肅王墓載於浙江通志、杭州府志、臨安縣誌及吳越備史、十國春秋、五代史記諸書。宋時墓基並祠堂,據碑記載有二頃四十五畝二角五十步,其四至餘地,皆歷歷可考。元、明以來如舊,弘治間邑令王公翔鳳、毛公忠相繼知縣事,嘗為置立屋舍柵門,令人看守,禁止作踐,春秋設祭。

  後被土人將墓上東西龍印二山及甬道左右,各築牆垣,占為園圃,鋤犂耕種,放牧牛羊。正德十二年五月,經臨安縣,省祭官陳天顯、高爚等十三人稟呈於浙江按察僉事許公贊,批發臨安縣查勘申詳,得侵佔人犯盛金等三十四人,即會同署印知事王儒及儒學掌印官,丈量清理,追出山田地蕩共四十四畝五分零,不許占種,立石為界,即將盛金等分別治罪。其各地上原造小房,令其拆卸,仍將丈量細數並招情繪圖,備行儒學收掌。飭本縣知縣廖瑜支給官銀,於塚前臨街建立大門三間,周圍築衛牆垣,又造享堂三間,拜台一所,著本縣城隍廟護印道士梁元崇看守,給帖付照。嘉靖十八年二月,裔孫刑部郎德洪等又請於巡按浙江監察禦史傅公,即批本縣查勘清理,又命會稽裔孫生員羾守墓。以舊時祭費不敷,於本縣祠典內每年增設祭儀,春秋二仲致祭,每祭照鄉賢名宦品物外,加帛四端,共計銀四兩。議將種地山民編為塋戶,專管護,其荒穢不治,坐之以罪。

  墓域地形周圍五百一十步,並令多植松柏,以壯觀瞻。至隆慶二年間,又被土民吳阿五等三十人佔據,並毀壞石器,私創淫祠,複經裔孫彪題呈於巡按浙江監察禦史李公,批准清查。遂限侵佔之人立書退狀,將所占之地還官,著守祠人照址管業,其久住房屋並山田魚池等俱令納租,以為祭費。崇禎初,又被土民趙應元、王七等盜斫松樹,裔孫簡討、國本、受益等又呈于欽差督撫軍門張公,勒石禁約,以懲侵盜,又批准下縣。國朝以來,墳廟無恙,子孫雖散處四方,未能年時祭掃,而春秋享祀不絕。

  泳于嘉慶元年在兩浙轉運使幕中,往臨安瞻拜第一次。道光三年,由吳門至杭州,瞻拜第二次。十一年,又偕族弟懋溪瞻拜第三次,則知於七年七月,為住祠人唐阿七勾結縣書張德銓等,盜伐墓上大松五株,本邑裔孫振禮、錦昌等具呈縣主,詎德銓朦混謂以此為變賣充公之用,反將振禮等七人管押勒結,於是裔孫生員丹陛、大聚等又上控,經杭州府知府成公親提嚴訊,追價在案。

  時泳以惠山家祠未曾竣工,因循至十二年冬始與族人松坡、蔭軒、懋溪、佩之、硯茶硯輩酬費興修,而太倉宗人伯瑜觀察名寶琛者,正為浙江糧儲道,將除雲南按察使,亦有所捐,共得三百余兩,重建照牆,石庫門上署「錢武肅王神道」六字,而再立墓前大碑,題曰「唐故天下兵馬都元帥尚父守尚書令兼中書令吳越國王諡武肅錢王之墓」三十字,又於東會錦門口立一碑,曰「錢武肅王故里」六大字。

  時以經費不敷,僅將祠堂添瓦小修,神牌更正,而甬道上之蒼苔瓦礫,神宮前之積水瀠洄,未能挑浚,一律擴清,此十四年四月事也。至十五年春,泳偕諸宗人祭埽,則知伯瑜廉訪又擢浙江布政使矣。是時地方大吏正入奏大修海塘,其欽差大臣為歙縣吳退 旃都憲,與泳本舊好,遂面遞一呈,請修先墓。至次年海塘工竣,奉旨欽頒「朝宗效祉」四字額,恭懸祠內。而都憲還朝,先捐白金百兩為倡,自是撫、藩、臬、運以及兩浙諸觀察各有所捐,合一千七百餘兩。正欲興修,而為伯瑜方伯借挪先修會稽祠墓。至十六年,方伯始飭臨安縣知縣馮雲祥再修,清出胡姓所占東南角竹園一所,於東邊照牆上再建一石庫門,稍肅觀瞻而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