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履園叢話 | 上頁 下頁 |
水利 |
|
南北風土異宜,種植亦不同,如江以南穀熟為有秋,江以北豆麥熟為有秋也。然歲之豐熟,全在乎雨暘時若,設有雨暘非其時,則成偏災矣。餘年才六十,已遇兩次大旱。一乾隆五十年丁未,一嘉慶十九年甲戌,雖江南煙水之區,皆成赤地,在處乾涸,禾苗盡槁,見之傷心。夫苗之得水,猶小兒之食乳,乳已涸矣,兒豈能生。故凡地方公事,最重水利。今有田富戶全不關心,一到旱年,束手無策,為之父母者,將何以為情耶? 大江南各府州縣皆種稻,而田有高低,大約低田患水,高田患旱。吾鄉高田多,低田少,每遇旱年,枝河乾涸,則苗立槁。一鄉之人言之保長,將水車數十百具,移至大河有水處,車進枝河,以灌苗田,謂之踏塘車。塘車一踏,則租米全欠,租米全欠,則官糧無所辦。故有田之家,每至百孔千創,先糴米以納糧,後糴米以為食。饑民之困苦未蘇,而公家之征催已急,是有田而反為田累矣。推其本源,總在不講水利之故。蓋官河運河是有司之事,枝河池蕩是居民之責,不知河道一年淤塞一年,則居民一年窮困一年,人自不覺耳。 余嘗在王南陔中丞座上見兩邑宰晉謁,中丞問兩宰雲:「貴縣城周圍幾裡?有幾門?」兩宰枝梧茫然不能對。餘在旁不覺竊笑。夫城郭之大小,為邑宰者尚不知,又安知水利之通塞耶?故凡官于東南而留心民瘼者,必先明水利,再講田賦,是致治之本。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