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柳南續筆 | 上頁 下頁 |
儉為共德 |
|
左氏莊二十四年傳:「刻其桷,[皆]非禮也。禦孫諫曰:『臣聞之,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納諸大惡,無乃不可乎?』」「共」字,經典釋文無音,而世人乃並讀為恭。餘竊以為非。或有疑之者,余曰杜注「先君有共德」句,雲:「以不丹楹刻桷為共。」 蓋言世之諸侯,無丹楹刻桷者,故雲共也。若讀為恭,則其義不可通矣。況釋文無音,果何所據而平讀乎?後見司馬公傳家集訓儉篇雲:「禦孫雲:『儉,德之共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沒於物也,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也。』」觀此,可以證餘之說矣。 近讀顧仲恭炳燭齋隨筆,而共之義益明。其言雲: 「共之為義,蓋言諸德共出於儉,儉一失,則諸德皆失矣。今請得申其說,假如為人上者而知儉,則樽節愛養,自不傷財害民,是儉有當於仁也;為人下者而知儉,則制節謹度,自不至納賄竊帑,是儉有當於忠也。就士庶論,不儉者,必多方奔走以謀生,儉則身常閑而心常逸,豈非善自為謀,是儉有當于智也。不儉者,或多方諂媚以規利;儉則閉門無事,恥辱自遠,是儉有當於義也。謹服先疇,菽水可以盡歡,是儉有當於孝也。有遺業可以處子孫,且有遺法可以教子孫,是儉有當於慈也。衣食所餘,可以濟親友之急困者,是儉有當于睦姻任恤也。凡人生百行,未有不須儉以成者,謂曰『德之共』,不亦信乎!」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