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困學紀聞 | 上頁 下頁 |
卷七 論語(4) |
|
上蔡《論語解》引元澤雲:王元澤。「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本《史記》趙良之言。《商君傳》。 《集注》蘧伯玉于孫林父、甯殖放弑之謀,不對而出。按《左氏傳》,寧殖當為寧喜。 《史記·循吏傳》:孫叔敖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與令尹子文之事相類,恐是一事。 范伯崇曰:「溫故而不知新,雖能讀《墳》、《典》、《索》、《丘》,足以為史,而不足以為師。」 《劉子·謹獨篇》曰:「顏回不以夜浴改容。」《顏氏家訓》曰:「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皆未詳所出。《家語》曾參少孔子四十六歲,非老而學者。 蘧伯玉,《史記》謂孔子所嚴事,不當在弟子列。《禮殿圖》有之,而唐、宋皆錫封從享。公伯寮非孔子弟子,乃季氏之黨,致堂胡氏之說當矣。《家語》不列其名氏,蓋自《史記》失之。《家語》有縣亶,字子象,《史記索隱》以為縣豐,唐、宋封爵,皆不及焉。《禮記·檀弓》有縣子,豈其人與? 柳子厚《與太學諸生書》曰:「仲尼吾黨狂狷,南郭獻譏。」按《荀子·法行篇》:南郭惠子問于子貢曰:「夫子之門,何其雜也。」非以狂狷為譏。 無可無不可,致堂謂以五字成文。聖人從容中道,無所偏倚。世之通儻不泥者,才足謂之無不可爾。馬援以此稱高帝,亦稔于常談。 夫子之割之席,曾子之簀,一於正而已。論學則曰正心,論政則曰正身。 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善人,周公所謂起士也。有恆,周公所謂常人也。 微生高,《漢·古今人表》作「尾生高」。蓋即《莊子》所謂尾生。東方朔曰:「信若尾生。」然尾生之信,非信也。 鄭校周之本,以齊古讀正,凡五十事。《釋文》。 陳自明以「子見南子」為「南蒯」。以《傳》考之,昭公十二年,南蒯叛,孔子年方二十有二,子路少孔子九歲,年方十三。其說鑿而不通矣。 聖人毋必,而《鄉黨》言「必」者十有五,記必為之事也。其傳《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陰疑于陽必戰。」「小人勿用,必亂邦也。」著必然之理也。 孔門受道,唯顏、曾、子貢。太史公稱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伯越,是以戰國說客視子貢也。又列於《貨殖傳》,以《論語》一言,而斷其終身可乎?子貢聞一以貫之之傳,與曾子同。《貨殖》何足以疵之? 過則勿憚改;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勿欺也。皆斷以「勿」,蓋去惡不力,則為善不勇。 孔門獨顏子為好學,所問曰「為仁」、曰「為邦」,成己成物,體用本末備矣。 「唐棣」與「常棣」不同。致堂謂:「偏其反而」,即《詩·常棣篇》,孔子刪而不取。恐誤。 闕党之童,遊聖門者也,夫子抑其躁,是以知心之易放。互鄉之童,難與言者也,夫子與其進,是以知習之可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