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蕉軒隨錄 | 上頁 下頁 |
書用外國銀兩事 |
|
咸豐間長白恒祺公為粵海關監督。時值粵氛正熾,需用浩繁。商人伍崇曜有借用美國銀兩之舉。事平,未籌給。同治初,美國繕遞總理衙門照會,索還原款。 餘以天朝之待外國,首重誠信。此項既歸官用,自應由官給還,請於堂官,一面奏聞,一面分諮戶部暨廣東督、撫妥為籌畫。順德羅椒生師方領司農,具疏密陳,持論極正。第事本在官,未便推脫,為外人口實,故所陳僅奉旨抄交該衙門查核而已。庚午粵闈中涼秋公暇,與李星衢中丞道及,中丞亦頗以餘論為然。並雲乾隆丁酉奉有諭旨一道,曾托院幕友人抄稿存匣中,實為今日所當法守。出闈後余向中丞索取稿本,謹錄於此。 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奉上諭: 「刑部奏駁李質穎諮稱革監倪宏文賒欠英吉利國夷商嗡等貨銀萬餘兩無還,問擬杖責未協,議將倪宏文改擬杖流監追一案,已依議行,並明降諭旨,將李侍堯申飭,李質穎交部察議,令將倪宏文查產變抵,仍勒限一年監追,再照部議發遣,如該犯限滿不完,即令該省督、撫、司、道及承辦此案之府、州、縣官于養廉內照數攤出,並傳朕旨,賞給該夷商收領歸國,以示體恤矣。 此等夷商估舶,冒越重洋,本因覓利而至,自應與之公平交易,使其捆載而歸,方得中華大體。若遇內地奸民,設局賒騙,致令貨本兩虧,尤當如法訊究。乃李質穎僅將該犯擬以薄懲,而欠項則聽其自行清結,所謂有斷無追,竟令外洋孤客負屈無伸,豈封疆大臣懲惡綏遐之道?幸而刑部奏駁,朕始得知其詳,為之更正。若部臣亦依樣葫蘆照覆,其錯謬尚可問乎?中國撫馭遠人,全在秉公持正,令其感而生畏,方合政經。若平時視之如草芥,任聽地棍欺淩,而有事鳴官,又複袒護民人,不為清理。 彼既不能赴京控訴,徒令蓄怨於心,歸而傳語島夷,豈不輕視督、撫,鄙而笑之?且或慮粵商奸惡,至呼籲仍複成空,將來皆裹足不前,洋船稀至,又複成何事體?且朕此番處置,非只為此事,蓋有深慮漢、唐、宋、明之末季,多昧於柔遠之經,當其弱而不振,則忽而虐侮之,及其強而有事,則又畏懼而調停之。姑息因循,卒致釀成大釁而不可救。宋之敗,明之亡,皆坐此病,更不可不引為殷鑒也。 方今國家全盛,諸屬國震懾威棱,自不敢稍生異志,然思患預防,不可不早杜其漸。英吉利夷商一事,該督皆以為錢債細故,輕心掉之,而不知其關係甚大,所謂涓涓不息,將成江河者也。朕統禦中外,一視同仁,如內紮薩克諸藩恭順誠服,其輩行本小,朕皆撫若兒孫,每至必歡欣踴躍,與舊滿洲、蒙古之執役無異。而新附之准夷、回部年班來者,朕亦必聯之以情,待之以禮,厚其餼賚而遣之,眾亦莫不懷德戴恩,幾與內紮薩克相等,皆內外臣工所共知者。即如伊犁與哈薩克易馬一節,辨理亦須妥善。或哈薩克所驅至者,本不皆善馬,原不妨如法擇而取之。若既是可用之馬,即當按其所值,與之市易,始能經久無弊。設或所給緞匹輕薄,暗減其價,致所得不償所售,哈薩克貿易已非一日,皆能悉其底裡,口即不言,而心豈能允服? 即違立法通市之本意,其流弊且無所底止。朕每以此廑懷,該伊犁將軍不可不實力妥辦,以裕永遠之規。若聽其日趨日下而不知返,朕一有所聞,惟該將軍是問,恐不能任其咎也。又如朝鮮、安南、琉球、日本、南掌及東洋、西洋諸國,凡沿邊、沿海等省分,夷商貿易之事,皆所常有,各該將軍、督撫等,並當體朕此意,實心籌辦。遇有交涉詞訟之事,斷不可徇民人以抑外夷。即苗疆、番境諸省,亦當推廣此意妥行。 若仍視為具文,再有此等事件,一經發覺,或經朕訪聞,及為言官糾劾,必將該將軍、督、撫重治其罪。不能似此案之僅予議處也。將軍、督、撫皆朕委任之人,惟當善體朕意,毋怠毋違,自可寓久安長治之計。即我世世子孫,敬體朕訓,守而勿失,億萬年無疆之慶,詎不在是耶?此旨著傳諭各將軍、督撫一體遵照,並著入於交代,令各後任永遠遵行,勿稍玩忽。並另錄一分,交上書房,俾皆恪循罔懈。欽此!」 恭繹天語,知聖人用心周密,得長駕遠馭之方,非庸愚所能管窺蠡測也。余從事洋務有年,遇事稟承堂官,每擬一奏疏、一公牘,惴惴焉惟恐稍失其平。不知者或以措置太弱,論事過瑣誚之,然而臣之心在《揚水》卒章之四言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