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蕉軒隨錄 | 上頁 下頁 |
朱學士採訪遺書條奏 |
|
四庫館之開,始於安徽學政朱公(筠)條奏採訪遺書事宜一疏。余曾于邸報中檢出大學士劉公(統勳)等會議奏稿,慈全錄之,以征昭代同文之盛。 「一,據稱:『漢、唐遺書,存者希矣。而遼、宋、金、元之經注、文集,藏書之家尚多有之。顧現無新刻,流布日少,其他九流、百家、子余、史別,往往卷帙不過一二卷,而其書最精,宜首先購取,官抄其副,給還原書,用廣前史《藝文志》之闕。』等語。查古今書籍,其梓印行世者固足廣資傳播,而名山著述或因未經剞劂,抄帙僅存,亦可備儲藏而供研討。伏讀原奉上諭:『在坊肆者,量為給價;家藏者,官為裝印;其有未經鐫刻,只系抄本存留,不妨繕錄副本,仍將原書給還。欽此!』欽遵通行在案,是抄本一項應與刻本一體搜羅。聖訓煌煌,自無不恪遵辦理。現在各該督、撫等奏到書單內,於抄本書籍亦系兼為甄錄,果能實力從事,妥協訪求,將來裒集日多,則所稱遼、宋、金、元之經注、文集及九流、百家、子余、史別等部,自當並歸收錄,不致有虞掛漏。至官抄其副,給還原書之處,久經欽奉諭旨,遵照辦理,不必另定章程。應將該學政所奏之處,毋庸再議。 一,據稱:『宋臣鄭樵以前代著錄陋闕,特作《圖譜》、《金石》二略以補其失。歐陽修、趙明誠則錄金石,聶崇義、呂大臨則錄圖譜,並為考古者所依據。請於收書之外,兼收圖譜一門,而直省所在現存鐘銘碑刻,悉宜拓取匯送。』等語。查自古左圖右史,經緯相資,原可互為訂證。其金石文字垂世最久,尤可藉以考古,而不失其真。惟阮孝緒作《七錄》,始不專列圖譜一門,而馬氏《經籍考》于諸經部內無不咸歸甄錄。自不便因其與諸書體制稍殊,竟致聽其淪軼。應如該學政所奏,令各該省於收書之外,凡有繪寫制度名物,如聶崇義《三禮圖》之類,均系圖譜專家,宜並為采輯。其有將古今金石源流裒敘成書,如歐陽修、趙明誠所著者,亦宜一體匯采。仍開入書目,先行奏明,以便甄擇取進。至古來金石刻文,現經流傳可考者固多,其有僻在山林荒寂之所,一時難以搜尋者,若必令官為拓取,恐地方有司辦理不善,轉滋紛擾。所有該學政請將鐘銘碑刻悉宜拓取匯送之處,應毋庸議。 一,據稱:『漢臣劉向校書之例,外書可以廣中書,中書亦用以校外書。請先定中書目錄,宣示外廷,然後令各舉所未備以獻,則藏弆日廣。』等語。備查漢代藏書有中禁、外台之別,又有太常、太史、中秘之分。品目本自紛歧,是以彼此必須互為校定。至我國家,稽古右文,表章經籍,凡十三經、廿四史、三通等部可以嘉惠藝林者,俱久經厘訂,頒行中外,無不周知,無庸另為宣示。至現今採訪遺書,業經奉旨令各督、撫等先行敘列目錄奏聞,俟匯齊後令臣等詳加檢核,再行開單行知取進。如其中查系內府現有之書,臣等即可聲明扣除,不必列單移取。是該學政所奏先定書目宣示之處,毋庸再行置議。再該學政又稱:『前明《永樂大典》其書雖少倫次,然古書之全者具在,請擇取其中若干部,分別繕寫,各自為書,以備著錄。』等語。查《永樂大典》一書系明永樂初年所刊,凡二萬二千九百餘卷,共一萬一千九十五冊,最稱浩博,舊存皇史,複經移置翰林院典籍庫。收貯既久,卷冊又多,既官隸翰林者不得遍行檢閱,今該學政所奏亦只系約略,大凡于原書未能悉其梗概。臣等因派員前往庫內逐一檢查,據稱此書移貯之初,本多缺失,現存在庫者共九千餘本,較原目數已懸殊。複令將原書目錄六十本取出,逐細閱看,其書大指系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統事,將平上去入韻字為綱,依次編序,凡經史子集等部,或依其音,或從其類,隨字收載,多系割裂瑣碎。但查原書採取各種為數甚夥,其中凡現在流傳已少,不恒經見之書,於各卷中互相檢勘,有足裨補缺遺津逮後學者,亦間有之。若一概摒為陳冊,不為分別揀查,殊非採購遺書本義。惟是卷帙繁多,所載書籍又多散列各韻之中,非一時所能核定。相應奏明,容臣等就各館修書翰林等官內,酌量分派數員,令其陸續前往,將此書內逐一詳查。其中如有現在實無傳本,而各門湊合尚可集成全書者,通行摘出書名,開列清單,恭呈御覽,伏請訓示遵行。 一,據稱:『前代校書之官,如劉向、劉知幾、曾鞏等,並著專門之業,列代若《七略》、《集賢書目》、《崇文總目》,其書具有師法,請詔下儒臣,分任校書之選。每一書上,必校其得失,撮舉大旨,敘於本書卷首。伏查武英殿原設總裁,纂修、校對諸員,即擇其尤專長者俾充斯選。』等語。查古人校定書籍,必綴以篇題,詮釋大意。《漢書·藝文志》所稱『條其篇目,撮其指意』者,所以論次得失,使讀者一覽了然,實為校讎良法。但現今書籍,較之古昔,日更繁多,況經欽奉明詔訪求,著錄者自必更為精博。若如該學政所奏,每一書上必撮舉大旨,敘於卷首,恐群書浩如淵海,難以一一概加題識。查宋王堯臣等《崇文總目》、晁公武《讀書志》皆就所有之書,編次目錄,另為一部,體裁最為簡當。應即仿其例,俟各省所采書籍全行進呈時,請敕令廷臣詳細校定,依經史子集四部名目,分類匯列,另編目錄一書,具載部分、卷數、撰人姓名,垂示永久,用昭策府大成,自軼唐、宋而更上矣。以上各條,臣等謹就意見所及,逐加核議。是否有當,統候命下,交與禮部行知,各該督、撫、學政一體遵照。」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初六日奉旨:「依議。欽此!」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