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蕉軒隨錄 | 上頁 下頁
皖省山名


  吾皖據江之上游,叢山峻嶺,山名同者最夥。今特表出之:安慶府西有黃山,潛山縣北亦有黃山(以黃魯直得名)。太平府西北亦有黃山,廬州府東亦有黃山,而池州府西南黃山,其上三十六垣,實與歙之黃山三十六峰相峙。按:歙之黃山本名黟山,唐改今名,高三千七百餘丈,盤亙三百里。人之譚黃山者,歙之外不知仍有五黃山也。安慶之黃山,形如臥象,當冶湖之口,故又名象鼻山。而甯國縣之南亦有象鼻山。

  潛山縣北有鳳凰山,宋王珪故宅在焉,而休寧縣西北亦有鳳凰山(一名靈鳥山,金聲讀書處)。祁門縣南亦有鳳凰山(南唐謝詮棄官居此),繁昌縣西北亦有鳳凰山,銅陵縣東亦有鳳凰山,石埭縣南亦有鳳凰山,鳳陽府北亦有鳳凰山,靈璧縣西北亦有鳳凰山,和州白雲山亦名鳳凰山,則已有九鳳凰山矣。和州有白雲山,而潛山之南、太湖之東北亦有白雲山,至東流之白雲山,則有洞可容數百人,是白雲有四名矣。安慶府東北龍山,其名最著,而太湖之西有龍山(王荊公詩「吾欲鞭龍起,為霖遍九州」是也)。徽州之西有龍山,東流之東有龍山,太平之南有龍山。徽州府之靈山,香煙極盛,每年有會,朝山者以數萬計,而池州之靈山、廣德之靈山,得此為鼎足矣。甯國府有陵陽山,所屬太平縣亦有陵陽山。

  鳳陽府有獨山,所屬宿州亦有獨山,而建平、六安兩處亦有獨山。休寧有東山,元趙汸築舍于上,虞集為撰記,即此山也,而黟之東山峭絕天半,人跡罕到,巢之東山,相傳為許由所居,即古之箕山,盱眙之東山,則舊名馬鞍山,是四東山之稱,亦與白雲同。若馬鞍山則更多於東山也,安慶府西北有之,滁州西南亦有之,廣德州境內亦有之,而霍山縣西北、西南、正西三處並有之,尤奇也。晉裴仙修煉于青山之中,草木秋冬皆青,仙跡昭然,今桐城青山是已,不知桓溫、袁宏之游青山,則在太平府東南也,青陽以山得名,故青陽之北有青山也,而與石印山並峙者,又有建德之青山,在古之桃州治者,又有廣德之青山。宿松之橫山在其北,建德之橫山在其東南,合之廣德之橫山、天長之橫山,又四橫山矣。桐城浮山為諸山之冠,層巒聳翠,石洞連雲,海峰先生文集中《浮山記》詳言之,而盱眙之山亦有以浮名者。滁之豐山,昔歐陽文忠所為記豐樂亭者,即指是山也,而和州之山亦有以豐名者。陡山之稱,見於定遠,而盱眙亦有陡山。涇縣之眉台、眉池,著名於眉山者也,而無為連曲如眉之山亦曰眉山。

  李白詩「築土接響山,頻臨宛水湄」,今甯國府南之響山也,而舒城、六安之山亦曰響山。桐城有大凹山,為平地突起,而廬江之大凹山,複以形凹得名。太湖之百藥山以白香山命名而盛,廬江之百藥山以李百藥所遊而名。建德有梅山,舒城有梅山,霍丘、含山亦各有梅山。池州有齊山,廬江複有齊山。石埭有曆山,東流亦有曆山,辨舜之耕曆山者,至今紛如聚訟焉。他若鳳陽、滁州之並有蔣山,繁昌、來安之並有三山,巢縣、鳳台、和州之並有八公山,以及得勝、荊山等名,各有所同。我國家統一函夏,地大物博,即一省之山已可概見,況按之天下之大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